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可从两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水平;二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益水平。灰色优势分析能够在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可信度。农业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关联序分别表征了各评价指标在衡量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时的代表性强弱。经测算,1982—2011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总体上不断走高,但1995年以前主要依靠产出拉动,此后主要依靠投入拉动;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先正后负且呈现"S"形波动,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发展已先后摆脱"高效益、低水平"和"高水平、低效益"的非良性状态,开始步入"高效益、高水平"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2014年我国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五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设定协同度评价模型对我国各省份“五化”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从农业现代化视角对影响“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五化”协同发展仍不平衡,呈现比较明显的区域性、阶段性特征。从农业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在“五化”协同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能够显著促进“五化”协同发展,而随着“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应该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化,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对农业现代化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构建包含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水平、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范围选取293个市域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全局莫兰指数、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研究2009—2019年中国市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时空演进与空间溢出机制。研究表明:(1)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均水平“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由“二元结构”经过“中心—外围”结构后“裂变”得更加均衡。(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档的市域数量逐渐增多。(3)农业现代化发展演进由“低速发展平台期”经过“快速发展跃升期”后,现已进入“快速发展稳定期”。(4)城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交通运输”“区位环境”“农业经济联系”和“产业互补性发展”4种机制对周围城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产业互补性发展”的溢出效用最强。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贵州省2010—2020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出贵州省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后计算出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贵州省近十年来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有效带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贵州省农村金融和农业现代化友好发展水平度逐年提高,两者协同发展在高水平上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探索1996-2010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检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三化”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明显,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各地区变异系数变化不大,且存在收敛之势.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R&D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新农村综合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建立的27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数学模型,对2005年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能综合反映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五大主因素,并对其分别命名为农民生活水平因素、农业现代化因素、精神文明因素、农村改革因素、农村环境因素.得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地区内部各因素发展不均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化”互动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富裕的重大问题,也是拉动内需的关键.本文基于土地视角分析了中西部“三化”互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西部“三化”互动可持续发展财务评价模型.可持续发展财务评价模型将土地城镇化转变人口城镇化,使农民既不失地又不失业;然后以城镇化为引领,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根据循环型农业内涵,本文构建了包含13个指标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选取2008年到2013年间的连续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福建省56个县(市)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详细分析各县域评价结果,得出三明、南平、龙岩三地发展水平较高,30个县(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县域间循环型农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间不平衡,从而为福建省进一步发展循环型农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有助于科学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保障其正确发展方向。本文从农业产出效益水平、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4个方面构建了包括16项具体指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农业大省——吉林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得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从初级农业现代化向基本农业现代化转型阶段的结论。未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应促进其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助推其转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集约化发展模式。但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水体富氧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对照指标,采用“区域化肥(氮肥)施用负荷”和“化肥(氮肥)施用相对适宜度”评价化肥和氮肥施用对我国九个农业区的环境影响程度,作为不同地区化肥和氮肥施用的参考,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缓解我国农业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再融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珊 《资本市场》2001,(12):60-62
<正> 上市公司再融资概况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进行再融资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截至今年7月,深沪两市共有645家上市公司先后实施过配股或增发,其中再融资额超过5亿元的上市公司有130家,超过10亿元的有49家。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渠道主要是配股和增发,根据再融资主渠道的变化,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98年5月以前:配股作为惟一的再融资方式。1995年证券市场的回暖和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使再融资的队伍逐渐扩大。由于配股所需的审批时间较短,公司具体操作起来也更简单,再基于对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在1998年5月以前,配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  相似文献   

12.
对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内涵进行了归纳,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分析了最近40年来森林领域出现的新话语,选取话语、联盟、规则及权力关系四个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四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由于观念改变引起话语变化,话语的变化会产生新的联盟,新的联盟、新的规则等反映在森林政策安排的基础上,显示着话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Partial-Equilibrium Welfare Analysi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use of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s is common, and, typically, efficiency is characterized by maximizing consumer plus producer surplus (or, sometimes, gross consumer surplus). The analysis appeals—implicitly or explicitly—to the concept of efficiency derived from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Using the tax-reform methodology, it is shown in a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hat, if the second-best outcome is not the first-best one, the sum of consumer plus producer surplus cannot lead an economy to its true second-best optimum.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多尺度及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湖北省1978-2011年时间序列的粮食产量基础数据,在对粮食产量时空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粮食产量及其相关的9个变量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建立粮食生产灰色系统模型,分3个时段对粮食生产驱动机制进行阐析,以期为相关部门的生产决策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①1978-2011年,湖北省粮食产量波动起伏,总体呈上升态势,近年来波动趋缓;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不甚一致;湖北省34年时间序列粮食产量历史变化主要存在25年和16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②湖北省17个市(州)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及年均增长率空间尺度差异明显.③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三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八月还没过,天气还没有转凉,母亲的腿却早早地发出了凉秋寒冬即将到来的信号.  相似文献   

16.
17.
邹纯和 《经济问题》2007,(12):66-68
企业组织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企业组织内部和企业组织的外部环境.这些动力在企业组织不同需要层次下,会引起企业组织不同的行为特征.所以企业组织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于宏观管理者来说,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因势利导,引导企业组织的需要合理化、理性化;同时,也要针对企业组织的需要特征而采用必要的规范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逆向物流内涵的揭示,分析了逆向物流活动以及逆向物流成本的性质、内容及各组成要素,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各因素进行了剖析,以期能够使企业更加重视逆向物流成本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物流史探析     
物流活动随人类的诞生就已存在,具有久远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物流活动包含"物"和"流"两个简单要素,并未对物流形成意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物—物"交换的情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出现了,使"物—物"交换转变为"物—货币—物"的形式。之后,银行的出现促成了商流与物流的分离,物流科学得以独立,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化。人们对物流先后经历"军队移动与供给的战争科学"—"实物配送"—"物流"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a technique suitable for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systemic change in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creasingly stem from the novel recombination of existing technologies. Changes are multitudinous. Therefore, new techniques are needed for analyzing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ed work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opportunities analysis is presented. We consider a possible, radically decentralized context for the conduct of future design. A case study of new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omain is presented. An analytical method involving mining weighted graphs from technology archives is presented. The role of this new method in a context of distributed decision-making and design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