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仙舟(1877-1927),原名颂瀛,字仙舟,广东香山人。早年肄业于北洋大学法科,曾留学美、德,专攻经济学。他的身份有很多,诸如革命党人、社会改革家、理论经济学家、中国合作运动之大师、金融家、政治家、教育家等等,这种种身份勾勒出薛仙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其中最佳得称道的当属“中国合作运动之大师”。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中国的革命及其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王君超 《开放潮》2002,(4):27-28
中国至今大多数人口仍然是农民,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就已讲到,“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立国”。可以说,在中国百余年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中,三农问题始终都是一个要害问题。建国前,围绕农村土地问题的无法调和之矛盾成为中国革命之源;建国后前三十年,第一次工业化也是因为三农问题而走不动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这次现代化进程从农村的成功改革开始,今日突出问题又出现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中。这决非偶然和巧合。它表明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家内部最剧烈的冲突和矛盾来自于千年历史积淀的广大农村。  相似文献   

5.
农民因税费过多而引发的抗税行动促成农村税费改革,这一场改革涉及的不但是税费,还有农民经济自主、政治自治等根本问题,难怪被称之为中国农村自承包制后最重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陈星宇 《理论观察》2014,(12):67-68
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业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农村为革命胜利提供生存空间,农民为革命胜利提供人力资本,没有"三农",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三农"的改革和发展仍将继续,它关乎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三农"改革历程,从中总结经验,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8.
赵力 《特区经济》2004,(10):137-138
<正> 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而形成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体制下,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范围被限定在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员的人员培训”这一狭小范围。其人员培训有国家法律、政策、法规的依据,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有完善的组织和培训模式、培训管理。诚然,对企业职工、公司职员和公务员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组织的整体水平和工作绩效,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却忘记了、忽视了对我国人力资源最大的群体——农民的培训。 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是农民。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  相似文献   

9.
农民作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地位未变,但农民的社会身份正在发生变化,城镇形成了既非乡下人又非城里人的新居民群体。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的比较优势减弱,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带来冲击。20多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矛盾。要解决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使农村社会结构有序变迁。  相似文献   

10.
由于“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含义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因此,需针对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特征,区分出这一知识分子群体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类型,进而对其含义做更为精准的理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应具有如下特征,即严格的自律性、鲜明的公共性、以及描述性大于批判性等。虽然当前阶段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存在一些乱象,其应有功能也没有得到最大发挥,但从长远来看,其前景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此,没有一个宏大的战略眼光,没有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是无法驾驭这件事情的。  相似文献   

12.
历史长河中,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角色在不断寻找定位。经过两次文化转型,产生了担当传统文化批判者和新文化启蒙者角色,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新知识分子,而后现代新知识分子诞生,开始向自由职业者过渡,成为改革和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以两次文化转型为视角分析其社会角色转变,分析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路,以此继续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使知识分子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秀荣 《北方经济》2006,(3):15-16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部门的多元化改革打破了单一银行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之一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增长迅速,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相似文献   

14.
杜润生,1913年出生,原名杜德,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内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参与组织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平反复出后,协助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农村改革开放工作,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在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中,积极支持和引导在安徽、四川发起的农村改革向全国铺开,从1982年到1986年,杜润生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广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的选择》、《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杜润生文集》等。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现代科学素养,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新要求,也是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那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科学素养呢?一、应有广博的科学视野。知识分子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科学创造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储备,没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科学发明和科学创造,也就谈不上服务祖国和人民。广阔的科学视野,是志向雄伟、目标远大、胸怀宽广的精神境界;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与时俱进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  相似文献   

16.
农业企业化是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小农经济、条块分割为特点的传统生产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 第一,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太小,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第二,由于土地经营规模限制了农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障碍性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分析,认为在发展战略的高度必须真正地把农业提高到与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在认识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的同时,本文强调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持久性地提高农民收入,立足于农村发展, 着眼于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一、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已经取得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巨大成就 第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杀观现实,为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