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出口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品来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从"制造基地"到"创造基地"的国际分工,是改善中国国际贸易格局、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能否成功切入国际产业技术合作链,则是实现技术产品出口的前提条件。选取襄樊博亚与天宇朗通这两个典型企业,通过对其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切入国际产业链的战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根据产业技术与市场发展的趋势、节奏,通过对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前段产品的进口替代,发起率先性的技术追随与功能赶超行动,可以构造国内市场的先动优势;而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后段以低成本来发挥和塑造后发优势,有可能会因需求差异导致产品不被纳入国际产业链。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制定激活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策略,需要考虑区域优势和区域差别,实行产业差别化对外开放政策,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产业政策基础上,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与分工,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生产体系;最终建成系统集成的创新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参与生产国际分工显著提高了其竞争力,参与不同国家的生产国际分工和参与不同阶段的生产国际分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参与高收入国家的生产国际分工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较为明显,参与零配件、资本品阶段的生产国际分工对企业竞争力提升影响更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参与生产国际分工使得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生产国际分工带来的溢出效应促使企业竞争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企业增加了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   

4.
我国“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将使我国更为直接地获取相对稳定有利的国际经济条件,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全球化的成果。但是,这并非是无条件的。我国必须恪守“遵守规则,开放市场”的承诺,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益。我国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中心。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 发挥比较优势,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苏卉  孟宪忠 《生产力研究》2007,5(19):130-131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代工模式成为后进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目前国内的制造企业而言,通过代工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代工模式本身蕴涵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应该借助通过代工与先进企业接触的机会,加速知识积累,促进企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贸易理论的历史演进表明,比较优势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动因。古典、新古典和新贸易理论分别从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生产规模等不同视角论证了基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进而可表达为"相对生产成本不等式"。随着制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要素在国际贸易中日趋重要,使用制度要素所形成的交易成本、使用生态环境要素所形成的环境成本、耗费"可持续性"要素所形成的代际成本也逐步成为比较优势的成本基础。于是,可将使用或耗费广义要素的代价理解为"全成本",它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外包出去,会对相对工资产生静态负向影响,并且这一效应在技术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但随着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相关的生产技术提升,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分工缩小工资差距的效应会逐渐减弱。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样本,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但分工缩小工资差距效应的减弱趋势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战略"对"赶超战略"的否定在逻辑上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全盘否定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实行"赶超战略"的效果;二是容易导致对后进国家所实施的"后发优势战略"的否定。"比较优势战略"所确定的新旧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危害性,其实质是要维护既定的国际经济格局,使不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总是处于低层次比较优势状态。全盘否定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并不可取,但随着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僵化地、教条地坚持"比较优势战略"可能危害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自己的教条主义,尽快转变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3)
文章以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基于门槛效应可知这种负向作用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提升不断减弱;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分析表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通过促进城市化进程、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加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阻碍作用,而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发生变化。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显著提高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保持明显比较优势的同时 ,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比较优势转化这一有利因素和低技术含量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增长约束 ,动态地把握好本国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等资源禀赋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审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抓住经济长周期调整的机会 ,积极参与高技术含量制造业 ,通过政策导向 ,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中去 ,在“干中学”中不断提升本国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深化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对于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必须以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与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联系起来,对第三产业的生产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延伊伦 《生产力研究》2011,(10):116-118
由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代表性、独立性欠缺,维权手段不足,未能有效地履行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劳动者的认同度下降,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趋向弱化.依法确认劳动者和工会罢工的权利,是解决工会在劳动关系中边缘化问题的一条值得探索和肯定途径.  相似文献   

13.
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效率或效益最高的部门或领域。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分配过程。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理论抽象,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并由此引伸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实际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 1 3 0多年来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致劳动领域的扩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 ,诸如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是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等。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辨证法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前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文中指出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澄清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更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念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扩展价值创造和生产性劳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原始工业化发生在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传统家庭经营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手工业迅速增长,不仅市场范围空前扩张,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而且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家庭内部"男耕女织"的传统劳动分工模式被打破,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密,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技术进步迟缓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的影响,人均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即出现了斯密化增长与过密化增长交织并存的现象,并对后来的近现代乡村工业化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对于正确分析价值自我扩张、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变量、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干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要区分一般生产劳动和资本生产劳动。只有在生产中所从事的劳动才是一般生产劳动;资本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剩余价值生产标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绝对标准。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提出扩大国际劳务输出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进行国际劳务输出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应加大国际劳务输出的管理力度,为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辟新径.  相似文献   

20.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然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因具体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在新形势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与此同时,要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