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服是我国古代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自2003年以来,汉服热在我国开始兴起。汉服作为一种古老文明的文化符号.其消失和重现隐含了服饰的话语权力与价值取向。汉服热的兴起体现了后殖民语境下本土民族意识的发现,并予以符号化的体认,是一种文化自觉活动,也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化多元主义的直接呈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汉服一脉相承的造型样式,突出汉服右衽特色,为汉服转化成现代的生活服饰创造更多渠道。通过对历史实物的资料收集,把握数据、结构、成型样式、总结设计规律。自制的样衣用数值对比的方法,试验领型设计的合理性。并结合现代服饰设计实例加以分析,从相同的右衽设计中,找出平面交领结构、面料、装饰等不同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右衽领型由较单一的表现形态在现代设计创造中变得多彩多姿。实践证明汉服领型的特征设计有着充分的开发潜力,交领右衽不仅是整体服饰设计的重点之一,在促进现代领型运用多元化的同时,更是寄予厚重的民族情结,应大力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对服饰也有诸多涉及,其中服饰礼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传统服饰观念的深刻内涵.文章历数了《论语》中的服饰论述,在分析其论述语境的基础上揭示了传统服饰观念的礼仪内涵、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之一,传统服饰手工艺作品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服饰手工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置身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中的民族服饰艺术需从具有时代特色及时代发展风貌出发,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州素有“服饰天堂”之称,作为国内服饰产业的基地之一,广州街头到处都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店,或高雅,或市井,但像李雯这样开土产民族服饰店的却屈指可数。开业至今,李雯的服饰小店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李雯经营民族服饰是从旅游开始的。她去贵州旅游多次,接触了很多当地民  相似文献   

6.
非洲民族服饰元素是指以非洲大陆为主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服饰文化为代表的服饰整体。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非洲独特的文明与发展。特别是非洲的埃及服饰以及原始非洲服饰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种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独具形态和物质的文化形式,其简洁的服装样式、几何形图案特征、浓烈的色彩表现等给当代女装设计师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元素。  相似文献   

7.
她是一个中国老太,有一双灵巧手,熟苏绣,却对日本和服感兴趣。她是一个中国绣女,有一颗玲珑心,开先河,辟日本和服腰带市场。她是一块人间国宝,有一本致富经,同姐妹,为山口百惠做嫁衣裳。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是满族服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伴随经济的发展,传统满族服饰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如今,辽宁满族服饰产业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均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产品过于注重商业利润导致文化传承不完全、不能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等诸多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服饰产业的扶持,同时引进有经验的管理、设计人才,保持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运用科学管理及营销方式使民族服饰产业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强 《新智慧》2006,(3):7-8
日本有一些“人形城市”,也就是做人偶娃娃最有名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人形祭活动,市民都可以报名扮演人偶娃娃的角色,并按古代宫廷的角色分配,举行踩街活动。踩街活动是在仲夏时分举行,这是焰火大会和穿夏日和服的季节,穿着传统夏日和服的女孩穿梭其中,因为穿美丽和服的日子在日本一年里也没有几回,所以女孩子都是费尽心思打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增强自信,提升价值,促进传播。在民族服饰经济方面,激发和满足需求,优化产业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方法/过程分析少数民族服饰产业现状,找出少数民族服饰产业问题,从产品供给、要素供给、政策供给层面提出结构性改革路径。结果/结论在产品供给层面,对于传统民族服饰,应以生产性保护为核心,进行小批量、精品化生产;对于现代民族服饰,应以研发设计为核心,注重技术应用和标准规范;在要素供给层面,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建设服饰面辅料供应基地,培育研发和设计人才、工匠和技术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在政策供给层面,制定完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平台政策。  相似文献   

11.
发式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审美情趣、文化风俗、社会历史背景等的不同,而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情.明代作为最后一个汉族政权,服饰等级制度森严,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此时审美观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并且时常伴随着冲突与融合.两代都具有很鲜明的历史特征,其发型发饰也表现出了与历代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京剧服饰的美为当代服饰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灵感来源。如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直接或间接采用典雅美观、形式多彩的京剧服饰图案的设计手法,京剧表演艺术重要标志的脸谱形象与现代服饰设计,传统京剧服饰款式对现代服饰款式设计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京剧服饰艺术,开发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标志性服饰,是中国服装设计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服装,自古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丝绸、唐代和服,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现代中国服装界,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纪更替之际,发展更为迅速,演绎出一幅幅融古往今来,汇东西南北的服饰风俗画卷。流行风:时代涌起当代社会,流行风日趋高涨,服装、化妆品、宠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史上,突出道德伦理色彩不仅是服饰艺术的特征,也是整个审美文化的特征。我们在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服饰描写时,也应该看到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道家的自然精神对其审美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也都在他小说里的服饰描写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除了看到女性服饰描写对其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外,也还可以从女性服饰描写中清晰地看到这种与伦理道德、中国文化结合的审美观和审美特征的总体和个性呈现。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中,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生产、流通及消费应当符合健康、环保、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价值。在这方面,墨家理论由局部到整体将其服饰生态观分为人本导向、节俭导向、个人修养导向和社会和谐导向,这些服饰生态观不仅对传统服饰的设计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仍然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即全面展开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从传统思想中吸取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武定县是彝族重要聚居区,彝族服饰类型多样,特点明显,内涵丰富。20世纪80年代的服饰较为常见,但清代至民国的服饰则很少。经调查,对清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专题系统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对清代彝族服饰专题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文章作者经数年潜心搜集,收集到一些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特别是以清代彝族为主的民俗图像资料,力图通过以图像学为主,辅以历史学、方志学、文物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清代云南武定彝族纳苏、纳罗、乃苏支系服饰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京剧旦角服饰符号是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体现,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固定装扮惯制的视觉符号体系,具有独特的符号印象和文化传播效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开拓了一个新领域。通过对京剧旦角典型服饰元素的提炼和整合,着重对其应用的服装艺术领域、摄影和影视领域、民间工艺领域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在多元化媒介传播途径中不同的文化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服饰观是在三代服饰损益因革的形制演变中形成的,其服饰观中所表征的君子人格、衣人合一的精神,是传统人文精神最显著的体现。认识和理解孔子的服饰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对三代以来尤其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态度,及其对礼乐传统的赓续与革新的现实意义,进而观照民族学位服在当代文化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汉族聚居区,耳饰在观念上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时代始于宋,而真正在使用上达到普及的时代则要到明.在中国历代的正史中,明代是第一次把耳饰的形制纳入皇家服饰制度规范的,这也使宫样耳饰在明代始终为人们所钦羡和追仿.如:珠排环、八珠环、四珠葫芦环、梅花环、佛面环、垂珠耳饰等,都被载入宫廷服饰典章.依身份品级之不同,礼服常服之有别,而择其佩戴.此外,民间耳饰款式也花样繁多,简约小巧者如丁香、环形耳环;复杂者如各式仿生形耳饰,皆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礼教服饰文化对性别角色服饰的规定如“男女有别”和“男女不通衣裳”等长期以来受到非议.实际上,中国礼教服饰文化这种强大的性别角色规范功能有助于社会中的男女两性成员采取被其所处的社会视为符合其性别角色的行为方式.这一功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繁衍至关重要,是生活美在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