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账外资金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的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账外资金往往是产生违法违纪活动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账外资金一般较为隐蔽,通过常规检查,有时很难被发现,笔者根据多年审计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审计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日前,白山市审计局对白山市辖区内的6个省直森工企业进行了授权审计。共查出违纪金额17331.3万元,上缴财政金额149.4万元,归还原渠道资金14 826.3万元。审计发现,各单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违反财经法规问题。一是账外资金问题。被审计的6个企业都存在账外资金问题,累计查出账外资金  相似文献   

3.
外资产是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自存放任意支配的各项资金和物资。按其账外资产管理方式的不同,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账外管理,用于解决企业职工福利待遇,供企业领导支配和使用;另一种是根本无账,或设置流水账,使资产处于混乱状态,造成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的流失。本文就企业账外资产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种审计的方法。一、企业“账外资产”形成的来源和渠道(一)截留收入形成的账外资产1.企业截留对外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劳务收入。主要是大中型国…  相似文献   

4.
在财务检查和收支审计业务中,经常可以见到“小金库”与“账外资金”这两个名词,许多人认为它们基本上是一回事。而事实上,小金库与账外资金是形式相似、性质迥异、目的不同、结果有别的两种经济行为。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正确区分两者的异同,对恰当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者进行简要分析。 “小金库”与账外资金的来源 (一 )“小金库”资金的来源 “小金库”是指隐匿,截留、转移国家和单位的收入,未在本单位财务部门收支,私放私存、随意支取的各项资金。其主要来源有: 1.隐匿收入、…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经营自主权和资金管理权进一步加大,而个别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单位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提供了条件。账外设账对国家、社会及个人危害极大,它扩大了消费基金,侵占了国有资产,甚至让个别领导干部走上贪污腐败的邪路。因此,内部审计在每一个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审计风险,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将查出账外资金作为一项主要审计程序,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经营自主权和资金管理权进一步加大,而个别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单位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提供了条件。账外设账对国家、社会及个人危害极大,它扩大了消费基金,侵占了国有资产,甚至让个别领导干部走上贪污腐败的邪路。因此,内部审计在每一个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审计风险,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将查出账外资金作为一项主要审计程序,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相似文献   

7.
审计人员在对Z公司审计过程中,发现了该公司多种经营部借用公司资金、打着公司招牌进行账外经营的事实,账外经营时间长达两年以上。这起账外经营是这样被揭露的: 一、一张内部付款凭证,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怀疑 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了一张“借:其他应收款──多种经营部10万元”的付款凭证,摘要栏写着“付科技开发资金往来”,凭证的附件是一张现金支票存根,收款人是挂账单位──多种经营部,用途是资金往来,挂账时间至审计之日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这一张凭证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怀疑:(一)多种经营部是一个非独立的内设机构,与Z公…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私设账外贴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造成了国家和单位收入的流失,导致消费基金非正常增长,加剧通货膨胀,扰乱了金融秩序,助长奢侈浪费之风,而且诱发和滋生了各种腐败现象,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因此,杜绝账外账问题的发生,加强对账外资金的管理,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一、账外资金的产生及危害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财监字(1995)29号]文件中指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账外资金"。其形成主要途径有…  相似文献   

9.
账外资金是城市信用社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最近我市审计机关对全市26户城市信用社审计时,把账外资金作为审计“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促进城市信用社经营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从活期储蓄、活期存款、其他存款...  相似文献   

10.
一、乡镇账外债务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乡镇账外债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未入账借款、贷款和欠款三种。未入账借款是指乡镇向其他单位、个人或经济组织借用的不需支付利息且未入账的资金。未入账贷款是指乡镇向金融机构或其他单位举借的需支付利息且未入账的资金,也包括民间高利贷。与正常借款、贷款不同的是,账外债务借款、贷款不纳入乡镇财务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1.
账外资金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危害性大等特点,对审计人员来说存在很大的审计风险和大量的调查取证等审计工作量。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被审单位账务处理软件提供的查询功能以及其他管理子系统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的账表输出等功能来辅助进行账外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审计单位形成账外资金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隐蔽,但或多或少会留下些蛛丝马迹,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审计实践,总结了追查账外资金的几点方法与体会,以期为实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办以来,我办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项内容、狠抓三个环节、运用四种方法开展账外资产审计,成绩显著:1989年至1998年8月,共发现45个被审计单位存在账外资产,占被审计单位314个的1433%,查出账外资产2456366万元,其中205827万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通过审计监督的不断强化及国家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截留坐支预算内外资金私设“小金库”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最近我们在对具有收费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主管部门的审计中却发现,部分单位为逃避监督,翻新财务手法,出现了一些形式多样的变相“小金库”。一、冒名顶替,违规行为“合法化”。部分单位以“会议费”、“办公费”等名义将资金转移账外,作为变相“小金库”来源,用于各种违纪支出。如在审计某宾馆“会议费”支出明细账时发现,一些单位以支出“会议费”名义将资金支付给该宾馆,再由宾馆留…  相似文献   

15.
“账外资金”是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自存放任意支配的各项资金。按其管理形式不同,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设置账外账管理,使企业任意支配和使用;另一种是根本无账,或设置流水账,使资金处于混乱状态,只有少部分人掌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依兰县审计局在各项审计中发现,一些行政企事业单位账外资产问题比较突出,对此应予以密切关注,严肃对待,不容忽视。如何彻底根治账外资产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齐抓共管。二是把查处账外资产问题纳入审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每个审计项目将检查账外资产问题列为必审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经常化。  相似文献   

17.
小金库的形成,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隐匿、截留各种收入形成小金库;二是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转到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外形成小金库。由于小金库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般情况下很难在会计资料中发现问题。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金融企业的账外收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金融审计的一个难点。在近几年的金融审计工作中,通过细致观察,认真总结,初步探索出金融企业账外收入审计的三种方法。一、审查单据法。有的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不入账,而将这部分资金直接用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则存于账外。审计中可采取抽查重要空白单据领用情况、存单剩余情况以及存单存根和实际存款数额相对照等方法,看被审计单位存单领用起止号码是否连续,剩余存单、作废存单是否确实存在,并与上级发放存单起止号码进行核对,若发现实际领用存单数和剩余存单数不符,并且应余…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对某单位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 ,按照惯例 ,审计组检查了该单位提供的全部会计资料 ,除发现预算款上缴不及时外 ,未发现该单位存在账外资金问题。就在审计组准备撤点时 ,却接到举报电话 ,反映该单位所属某市管理处私设“小金库” ,存在账外账问题。审计组抓住这一线索不放 ,一查到底。通过盘点现金、银行查询、调阅会议记录等方式 ,经过两个月的激烈较量 ,一举查处该单位及其下属管理处 ,私设“小金库”700余万元 ,毁弃相关资料的重大违纪问题。掩卷长思 ,审计人员不得不由此警醒。假如没有举报 ,该单位的“小金库”就不会被查出 ,做…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们在审计时发现,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有些固定资产长期留在账外使用。经审计人员进一步核实,账外固定资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