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在华外资研发机构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高校作为研发创新的重要载体与外资研发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进而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从国家创新体系包容性视角,分析了高校与外资研发机构科研合作模式演进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外资在美国设立研发机构与外资企业参与美国联邦政府研发项目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统计数据与案例,研究了美国对于外资研发机构管理的相关政策。美国对外资研发机构总体开放,但针对具体情况会出台相关的限制措施。美国试图在外资研发机构的管理中达到一个最佳平衡:既充分利用外资研发机构为美国带来的智力、技术与物质资源,使其为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又尽量避免其对美国国家安全及经济竞争优势带来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科技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研究科技国际化的特征和测度指标,从人才、企业、产出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科技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结果显示:我国出国留学和归国人员不断增加,我国学者发表的SCI论文和国际合著论文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加强在华研发和企业并购;但我国人才流失高于人才引进,研究机构中外籍人员所占比例较低等。可以说,我国科技国际化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突出问题是我国在科技国际化进程中主导性不够,我国必须从战略层面加强对科技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技持中国企业加大海外研发,鼓励外资研发机构更多地实现技术溢出,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丰富,将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多个省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明确其组织属性和特点,梳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主流治理结构,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模式、治理模式和成果转化模式进行重点研究。在协同创新模式上,结合宏观的政策环境以及具体的市场环境,把握当前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现状,对此展开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企业研发的效率与本地区的发展水平分不开.本文从研发组织的信息获取和知识转移的角度,分析地区信息化、科技水平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对区域外资研发效率的影响.以我国25个地区的外资工业企业近年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分析地区因素对外资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显示:外资企业在华的研发效率普遍很低;地区间研发效率值严重不平衡: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都与本地区外资研发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实证中技术市场对外资研发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黄楠 《经济论坛》2007,(21):22-24
全球6万多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渠道,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底外资以各种形式在我国建立的研发机构达980家,上海近200家,外资研发机构已经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朱毅蓉  刘明 《发展研究》2005,(12):52-54
企业研发机构包括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承担研发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认为它的作用就是通过有效的研发活动,形成自有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能力。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骨干力量,研发机构代表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因此,透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发展水平乃至经济综合实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1·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1997年OCED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报告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由此,我国今天提出的自主创新,其内涵和要求远远超出过去对创新的理解。今天开展的创新是将社会上各种微观的、单一的创新活动上升为“国家工程”,形成整体合力。创新必须依赖于强大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网络视角,利用联合专利数据刻画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学研主体不断增加,创新网络逐渐覆盖全国,但区域创新联系呈现出创新中心区与非中心区非均衡性。由于空间网络关系的路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知识传递的非对称性分布加剧,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中心区位锁定,导致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整体上协同创新网络重心呈“单核”向“三核”分布格局演化,国家创新系统长期依赖少数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技术知识辐射的局部效应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应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形态,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向均衡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多层次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用动态的观点探析国家创新系统的层级结构、功能及层次之间的作用机理。认为国家创新系统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还应当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小生境中创新的产生、社会技术体制对创新的选择和社会技术地景对创新的选择三个阶段。而后分别从企业、区域与国家三个层级进一步考察新技术的产生、发展、改进和扩散的演化过程,指出层级间个人或集体行为有机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应根据不同层次影响创新因素的特征进行有效政策定位,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金砖四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比较,研究发现:一方面,金砖四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过分偏重于创新的研发和技术因素,以及各种创新政策缺乏有效融合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金砖四国国家创新体系都因缺乏某种根植性而存在各自的个性问题。只有从本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考虑本国的创新政策,才有可能构建一个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中几个关系的界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区域创新系统是个介于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为了适应区域化和个性化需要,国内许多地区和城市都在着手构建和培育本区域的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必须要界定和处理好4种关系,即“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区域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不同等级的创新区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企业在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应当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从研发投入、对外依存度、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核心技术的主导产业规模等方面,对现有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进行了考察和评价,分析其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有的国家取得了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而另外一些国家却遭遇到种种困难?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便是为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本文从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它的政策功能以及国家间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欧洲创新记分牌(EIS)是欧洲理事会要求建立的综合创新评价体系,每年对欧盟整体创新绩效与世界其它主要创新体的差距,以及欧洲各国的创新表现进行评估。本文概述了欧盟通过欧洲创新记分牌开展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估的实践,分析了EIS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研究了EIS指标体系的演变趋势,探讨了EIS的分析框架、指标计算方法和最新评估结论,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构建我国国家创新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为全球头号经济强国,在技术创新与研发方面长期保持着世界领先的优势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体系。通过介绍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其特点,主要有:以企业为主体,由市场驱动;广纳全球创新人才;联邦政府发挥关键作用;引进民间资本参与;严格研发经费管理;与整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在未来发展中,将进一步解决创新源泉和传播机制的问题,国防研发将继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创新能力将会继续居世界领先地位,当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削减研发经费,研发成本越来越高,创新能力明显下降等。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应鼓励创新的减免税收优惠政策法规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加大对国防研发和基础研究的投入,统筹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通过对三个现有研发过程模型的评述,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的回顾以及当前企业界所能够提供的技术服务,对研发过程模型予以优化,并尝试提出了‘研发过程任意阶段知识运作模型”来探讨“知识在研发过程中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的问题,以期能够为当前的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研发过程运作模式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沟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技术供需的桥梁。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和先进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构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Observing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since 1999 i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experienced in China and for adjust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other late-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The following article uses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RSC)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N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ight large economic regions (8LERs) from 1999 to 2006. The NIS has achieved its initial objectives and two of the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IS identified in Sun's (2002) [1] paper have changed since 1999: the funding structure — from a government- to an enterprise-centered model; and the performing structure — from a double-centered model divided into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one solely led by enterprise. The regional structures of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conform to the macro structure on a national level, while regionally, a wide variety of changing models of RSC affect different locales.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remains the leading force in reforming its innov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20.
2010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了《技术与创新中心报告》,其核心内容是建议英国建立一批新的技术与创新中心(TICs),在技术成长的道路上,对技术进行筛选、整合、培育,直至实现技术的商业化。2010年10B,卡梅伦首相宣布,在未来四年,英国计划投资24L英镑,建立6—8个世纪级技术与创新中心,为英国经济发展注入驱动力。鉴于英国的经验,本文对中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四点建议或思考如下:1.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框架: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与创新中心;2.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任务:形成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3.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目标: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4.政府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构建框架、引导社会和环境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