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在江苏省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全省城市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缩小。在实践中,江苏省坚持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并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坚持循序渐进,以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推进统筹城乡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汪秀玉  傅晨 《南方农村》2010,26(6):36-39
本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广州市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急剧下降、农村居民收入所占份额远低于城市居民的结论。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分析“两个比重”偏低的原因:农民非农业收入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县域经济近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财政收入水平低、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和农业脱节、金融发展滞后和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建立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县域经济近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财政收入水平低、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农村产业结构不舍理、工业和农业脱节、金融发展滞后和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建立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可以说是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政治用语,也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新的执政理念,这一理念在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在经济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统筹城乡发展在江苏省的初步实践看,其基本做法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联动、设施共享;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着力营造有利于城乡共同发展的机制和体制;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力度。同样…  相似文献   

6.
李鎏  张岳恒 《南方农村》2009,25(6):20-23
本文选用广东省1991~2008年的相关数据,对城市化、城市倾向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城市倾向是导致广东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对“三农”的投资比重,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是缩小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8月23日,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报告针对当前农民增收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重点,通过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和致贫返贫因素采取不同扶贫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一 《农村经济》2006,(5):57-60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一个调整我国城乡关系从战略构想到战略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和实质。因此,从发展战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施“多于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仍旧是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成为中国当下的焦点,收入分配调整,也因此正在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而这将是一个涉及民权、市场、社会和权力各自归位的复杂过程。从政策层面引导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避免收分配差距过大,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改革的大方向。要特别指出,在讨论收入分配不公时易忽视的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中国实行了60多年的城乡差别政策,大家似乎已习惯了,默认了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财政政策之一,也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提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三大职能,即统筹城乡的财政预算配置职能,统筹城乡的收入分配职能和统筹城乡的稳定职能,从加快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改革、明晰政府间事权和加强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建设三个方面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将乡村两级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考虑范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分析了当前城乡发展在认识、制度、体制、政策、法律五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应采取的对策:一应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二应进行制度创新;三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体制;四应调整城乡发展政策;五应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驾护航;六是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2.
增加教育投入是否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基于固定效应模型,选择31个省区市2003~2018年样本,研究教育经费投入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整体看,教育经费投入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从教育层级看,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但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作用相反;从区域看,教育经费投入缩小城...  相似文献   

13.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南通市跨越式发展,必须首先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突破城乡分割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多的扶持农村;在制订政策时,要更多的向农村倾斜。目前,要突出抓好“五个统筹”。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何在维持现行城市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城乡二元税制结构前提下的农村税费改革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所以“统一城乡税制”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终结。那么目前我国能否“统一城乡税制”?本文研究的结论是:未到成熟时机,在目前情况下应进行合理的政策选择,并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从而为“统一城乡税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在“十一五”时期辽宁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深入的政策背景下,对辽宁省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辽宁省城乡统筹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民增收工作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事关城乡统筹发展,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事关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今年以来,我们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围绕实施农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持续加大推进力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连续三年增幅全省第一的基础上,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4894元,同比增长15.8%,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当前,农民增收既面临惠农支农政策增多等有利条件,又面临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农村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呈现扩大趋势,反映在基尼系数、城乡、地区、行业、阶层等方面,这主要是由市场自发倾向、国家政策效应、分配原则改革、竞争起点不公平和社会保障面狭窄所致。当前应取消“城乡壁垒”政策,运用税收手段、财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高收入,规范分配行为,以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很多地方都全面展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奖补范围涉及村内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村工作通讯》2011,(19):19-20
2008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嘉兴市开展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决策部署,嘉兴市委、市政府按照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要求,制定实施了《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创新开展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包括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等改革的“十改联动”,同步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的“两新”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实证描述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是研究农村经济的重要课题,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变化主要经在以下阶段:(1)20世纪50年代初期,实施的农业政策曾一度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一大二公”政策的实行,农民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差别缩小;(2)60年代和70年代,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居民收入到了几乎没有差别的极低水平;(3)1978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4)80年代中期,蓬勃发展的中国乡镇企业,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农民收入提高到一个新台阶;(5)90年代以来,农民工在城乡间、地区间的流动,使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摆脱了单一形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