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琼 《魅力中国》2009,(1):45-46
汉画像石中所描绘的饮食场景表现的非常真实而堂皇,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发掘清理出大量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均有庖厨宴饮图,它给我们留存了许许多多汉代饮食的生动场景,是汉代饮食文化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2.
马金阳 《魅力中国》2011,(4):253-253
本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天文图像为依据,向我们展示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3.
《汉代农业画像砖石》收录了大量的农业题材的画像砖石。据此,可以复原汉代的耕作技术、田间管理、积肥、粮食加工与贮藏等农业生产技术,揭示当时社会生产繁荣强盛的情形,为理解盛世何以出现提供一种形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一)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北邻孔孟故地而沐诗书教化之风,孕育墨子更占地灵人杰之气,是距今7300年前"北辛文化"的发祥地,自古文化昌明,文明久远。1996年,在古城东部的龙泉塔下,荆河岸边,建起了一座气势壮观、风格独具的汉画像石馆。整个展馆占地1万平方米,环廊陈列带300余米,共展出386块出土于滕州的精美的汉画像石,使散落在民间各处的这一历史珍宝得以汇总保护和面世展出。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约与西方纪年中耶苏同时)的墓室、祠堂、阙等石质建筑物构件上的雕刻装饰图案,因为它是流行于汉代刻画在石头上的图像,故被后世称为"汉画像石"。中国的汉画像石有四个集中的地区,其中山东的遗存最为丰富多采,出土丰富而又精美,是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考古、美术、社会等学术研究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课题。目前山东存世的汉画像石中又以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由于汉代齐鲁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山东成为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汉画体石题材内容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6.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民间艺术家们在石面上经过精心绘画并采用多种不同的雕刻技法创造出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石刻画像,它生动形象地刻画和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成为汉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是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宝贵的实物资料。 临沂是中国汉画像石分布较集中的一个地区,早在宋代赵明诚的《金石録》中,就有对平邑汉阙的记载,至清代光绪年间的《费县志》和民国初年的《临沂县  相似文献   

7.
袁磊 《魅力中国》2014,(24):93-93
河南省南阳地区是发现汉代画像石最早的地方,画像石的种类也比较丰富,给我们研究南阳画像石提供的丰富的资料。而南阳画像石中的“吏”画像石也是为数众多。在汉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服饰除了用来御寒以外,还用来代表阶级等级。本文从“吏”服饰中的冠饰研究来分析汉代“吏”的冠饰。  相似文献   

8.
《汉代农业画像砖石》收录了大量的农业题材的画像砖石.据此,可以复原汉代的耕作技术、田间管理、积肥、粮食加工与贮藏等农业生产技术,揭示当时社会生产繁荣强盛的情形,为理解盛世何以出现提供一种形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部巨型石上史诗,它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汉代生活、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这一瑰宝,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对汉画像石进行数字化,赋予它鲜明的时代气息,使其便于传播、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在汉代的瓦当艺术中,文字瓦当占有着重要地位,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根据文字瓦当的内容及用途等主要有吉语类、纪事类、官署类、祠墓类等。其中汉代出土的祠墓类文字瓦当正是当时社会"事死如事生"丧葬礼仪的反映,也是当时统治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在墓葬遗址中的折射。通过研读汉代祠墓之上的文字瓦当,能够解析古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嘉祥石雕     
嘉祥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石雕之乡"。嘉祥石雕,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雕画大师卫改"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抉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坛坦,后建祠堂,雕刻文画,罗列成行",使"武氏墓群石刻"流芳千古,被称为古代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在这里发掘收藏了上百块画像石刻,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透现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其题材内容广泛,思想内涵深邃,雕刻技法精美,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栩栩如生的十代帝国图、水陆攻占图、《中国大百科全书》取用的伏羲女娲图像、联合国水利馆取用的大禹塑像、高校古代历史教材中《荆轲刺秦王》,向人们展示了古老艺术的辉煌。蹲立于武氏祠内的一对大型石狮,雕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  相似文献   

12.
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位于临沂市南6公里的吴白庄村北,1972年发掘,是一座砖石混合墓。整座墓葬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9米,总面积135平方米,出土画像石材49块,画面65幅。这座画像石墓最大的特色是在墓室之中刻画了大量升仙或长生不老的图像。  相似文献   

13.
徐爽 《走向世界》2014,(37):90-91
汉画像石犹如历史的一面镜子,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汉画像石中的图画是佛教传入但未对本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时期的石刻画像,其图画是纯正的中国血统,也是中国美术幼儿时期刻在石头上的永恒记忆。汉画像石作为纯正的中国艺术因其浑沉雄绝、粗狂豪放,充满了力量感和运动感,从而把泱泱大国之风,张扬到一种极致。汉画像石中大胆的夸张变形、快节奏的转换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充满了现代感,让人感叹艺术的魅力与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李博 《魅力中国》2014,(25):82-82
造型艺术与体育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而在古代社会中,他们将古代体育和古代艺术相融合,互相渗透,体育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生产活动、舞蹈、军事训练等社会活动。为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体育中的造型艺术,我们将追踪当前的考古发现留下的蛛丝马迹,例如.画像石、壁画、雕塑以及古代书籍的记载。在研究陕西造型艺术中的体育图像中,不仅仅将目标集中在年代、形态和等级上,而是从更深层次的揭示古代造型艺术中的体育图像体现的信仰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马乐 《魅力中国》2014,(21):92-92
汉画像石是我国先民们创造的艺术经典,对后世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此通过对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分析,探讨这一经典的艺术形式对当代木刻版画在创作风格上的影响,进一步论证学习传统艺术对现今艺术创作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代是青海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河湟地区汉墓考古发现的进行,引起了笔者对汉代艺术史研究的重新关注.青海古代的木雕造型,由于材质的关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多.现在所能见到的,汉代的木俑作品最早,直观地反映了河湟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就青海古代雕塑历史范围来看,河湟地区汉代木俑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从东海郡《集簿》看汉代的亩制、亩产与汉魏田租额杨际平汉代的平均亩产,是汉代经济史,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古代可以比较确切地估计的亩产大体始于汉代。对汉代平均亩产的估算,直接影响到对汉以后各代平均亩产和汉魏晋田租额的认定,同时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代政府始终没有改变宗族把持地方政权的局面,致使宗族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博陵崔氏即是两汉时期强大的宗族。在此背景下成书的《四民月令》一书,从祭祀、农事的安排、宗族关系的维持等方面展现了汉代宗族的具体生活状况,同时反映了汉代地方由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裴明瑞 《魅力中国》2014,(18):89-90
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砖石的四大区域之一,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南阳汉画像清晰地传递出地下世界和仙境两种人类最后归宿地的信息.汉画的内涵是围绕着逝者的地下生活与仙界的生存逐渐展开的,拥有一个舒适安全又幸福美满的黄泉环境和可以自由往来于地下、人间、仙境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是每一个墓主人完美的最后理想,同时也是其世上家族亲人倍感荣耀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汉画像中金乌负日图像的解读,分析了汉代人通过金乌负日图像所表现出的太阳崇拜以及引申出其根源性的鸟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