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商》2015,(5)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五条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本条司法解释一出,司法实践和学术界中争议都很大。本文根据对第五条的不同学术观点,给出笔者对第五条的修改并论述了个人婚前财产婚后产生的收益如何分配。  相似文献   

2.
《商》2015,(18):233-23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财产日益增多,夫妻财产关系日益复杂,夫妻间的财产纠纷问题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颁行后,其第6条提出了"夫妻赠与"这一概念,与《婚姻法》第19条关于夫妻财产约定制度的规定相矛盾,从而导致审判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夫妻财产约定与夫妻赠与二者进行辨析,进而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司法审判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蒋莺娟 《消费导刊》2014,(1):156-157
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对共同所有的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民通意见》规定,共同共有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行为无效。股权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是股权涉及到公司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在夫妻一方擅自将股权转让给第三方的情形下,是否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笔者将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夫妻一方擅自转让股权能否适用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4.
蒋莺娟 《消费导刊》2014,(2):156-157
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对共同所有的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民通意见》规定,共同共有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行为无效。股权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是股权涉及到公司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在夫妻一方擅自将股权转让给第三方的情形下,是否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笔者将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夫妻一方擅自转让股权能否适用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5.
吉星 《商》2016,(4):231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5条对"一方婚前财产在婚后的收益归属问题"做了比较细化补充的说明,认定了孳息和增值财产不属于夫妻间的共同财产。虽然这一规定解决了离婚诉讼财产分割的效率问题,但是就其反映出的《婚姻法》夫妻财产共同制的价值取向和内容模糊性仍有待探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婚姻法规定,婚前财产属于夫或妻个人所有,但由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长期共同使用、消耗、变更上述财产,使如何认定婚前财产的范围和产权归属成为司法实践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是婚姻纠纷中双方经常争议的焦点.因此,公证的概念也随之而来,婚前财产公证走进我国已有数十年了,一方面,它对于保障夫妻婚后家庭生活的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无法真正接受它.那么,婚前财产公证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又应该如何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去接受法律理性的保护呢?  相似文献   

7.
夫妻共同债务连带责任的承担,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碰到非常多,特别是当夫妻离婚时,夫或妻一方是否对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债务承担责任,尤其重要。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责任承担规则是由婚姻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组成的,它从共同承担连带责任转换到一方单独承担责任。单纯从文义解释角度看,现行的夫妻共同债务连带责任承担规则从保护交易安全出发,注重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非负债一方配偶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受到了损害。但从目的解释和司法实务操作中,应从民法学原理日常家事代理权以及立法本意出发,需要正确理解和适用最高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规定。  相似文献   

8.
周睿 《商》2013,(22):252-253
夫妻作为社会成员,在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中,会与第三人为财产法上的行为。由于夫妻财产关系兼备身份法与财产法双重性,因此,物权法在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中的适用,必然会影响婚姻家庭财产关系。对内,事关夫妻双方的切身利益及婚姻家庭共同生活的和睦,关系到夫妻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和债务清偿;对外涉及第三人的财产利益及交易安全,其在家庭法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婚姻法》对家庭财产关系的规定相对比较简单,虽然《婚姻法》解释三对夫妻双方的财产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但《物权法》与婚姻法对公民所得财产的归属作出的规定似乎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因此,就《物权法》和《婚姻法》在夫妻问题上的法律适用问题,作进一步探究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9.
杜丽慧 《商》2012,(11):110-110
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姻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内容,也是夫妻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新《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本文将围绕婚姻法中的夫妻法定财产制度和夫妻约定财产制度进行论述,并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为解决婚姻财产纠纷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也带来了新的争议和矛盾,尤其对于父母赠与房产的归属与婚姻财产制冲突引发的不公、婚前买房婚后共同还贷的补偿规定等问题,无论理论与实践都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这些问题,引入公证机制对赠与财产进行确权,建立公平可行的可选择性增值补偿机制,以贡献度为标准科学界定婚后收益的归属.以进一步完善夫妻财产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1.
曹永志 《消费导刊》2012,(7):154-155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确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进行裁判有了法律的依据,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但是该制度涉及实务适用中的一些问题,在理论界存有争议。笔者就婚姻法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以及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峥 《商》2016,(4):247-248
在我国《婚姻法》中,夫妻财产约定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现行立法中关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相关规定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易引起争议,为司法实践带来很多不便。本文便以此为立足点,本文便以此为立足点,对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基本内容和现行立法两方面进行阐述,剖析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立法缺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来完善和加强《婚姻法》的内容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商》2016,(2)
婚姻法中的财产制度规定了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的财产归属,物权法对财产所有人也有着相关的规定。也就是说物权法同婚姻法中对夫妻财产归属的规定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这种交叉性处理不好就会引起二者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4.
白雪 《现代商业》2008,22(6):266-26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两次颁布了婚姻法,为确立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社会主义新型夫妻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对于夫妻财产关系却涉及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完善婚姻法和夫妻财产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借助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的修改,通过分析本次婚姻法修改对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并同时研究修改后婚姻法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我国国情和国际趋同性出发,为今后进一步修改、制订婚姻家庭法提供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婚姻法》第41条的规定使夫妻各方对共同债务的清偿责任更加明确,为债权人的债权安全提供了较为周全灵活的保障。本文从分析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和特征着手,较为深刻地分析了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规定存在的缺陷以及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丽  戴宜  马莺 《致富时代》2011,(3):164-165
对于理论上,婚姻法第4条所规定的“夫妻应当互相忠实”到底是一项法律原则还是法律规则的争议问题,该文从法律原则的性质的角度论证夫妻相互忠实是一项法律原则,从而为以后的法律适用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林正 《商》2012,(11):112-112
夫妻财产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在和谐社会中起到了终止纷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作用。各国的法律也将其作为各国婚姻法的制度重点,同样也是婚姻家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了夫妻分居制度、明确指示产权归属以及明确继承所得归属制度,从而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18.
婚姻财产契约作为婚姻法中规范夫妻财产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同时涉及到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关系到婚姻稳定和社会经济交易安全。本文从婚姻财产契约的原则和效力切入,结合契约财产的种类问题,探讨婚姻财产契约的法律制度规范,以期在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同时规范契约行为,减少法律纠纷,充分发挥婚姻财产契约制度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刘冰 《商》2012,(18):136-136
夫妻房产权属问题历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条的规定入手,介绍了离婚时一方婚前按揭房归属的规定,分析了其合理性及不足,最后提出了完善该规定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瑞 《商》2014,(4):201-201
《婚姻法》出台十年来,最高院频繁出台司法解释。而司法解释的核心和重点便是夫妻财产制度。因为夫妻财产制度是整个婚姻的基石。任何问题的讨论都是财产制度为前提。本文对于2011年颁布的《司法解释三》中主要的几个财产制度进行利弊分析,期待在以后《婚姻法》修改时能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