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结合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中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协调程度不高,只有武汉和仙桃市属于比较协调范畴,潜江和天门市属于基本协调范畴,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市属于不太协调范畴,黄石市属于不协调范畴。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大小排序为:武汉>仙桃>天门>潜江>咸宁>鄂州>孝感>黄冈>黄石。再通过比较各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子系统得分高低并结合序参量指标值大小,揭示影响各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分值高低的原因。最后,对各市未来土地利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应用协调度模型,对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测算,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该市建成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由初级协调发展类逐步发展为良好协调发展类,且始终为环境滞后型.在此基础上,对该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过程中,深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偏离最优状态的程度和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至关重要.以大庆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内涵,从石油城市转型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子系统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分析其2000-2007年土地利用协调度和潜力度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整体呈现线性递增的趋势,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子系统的变化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经历了不协调、不太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4个发展阶段,说明土地利用系统整体上能基本满足城乡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但是离最优状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只有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才能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利于转型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保持与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地利用协调度和潜力度模型,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性进行测算,评价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挖潜目标之间的差距。结果不但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和潜力度,还能根据单个序参量的功效分找出引起系统不协调的具体指标及其实际水;找出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可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以南宁市为例,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土地资源(再)利用程度、土地资源环境安全等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对南宁市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评价,结果为:南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引入障碍因子分析法,诊断出影响南宁市土地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旧城改造比重、污水处理率、工业用地比重等,并提出了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土地置换、提高综合容积率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等影响,京津冀3地仅有北京、天津2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河北省整体都处于失调衰退状态。[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城乡发展协调度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1978—2008年的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了单项指标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湖南省城乡发展协调度在大部分年份里呈下降趋势,2004年以来尽管城乡发展协调度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离城乡一体化相差甚远。因此,应继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土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测度和分析湖南省土地"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为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功能值高于生活和生产功能,土地生产、生活功能强度提高且呈现非均衡性特征,生态功能值小幅降低,但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2)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均值分别为0.486、0.581和0.620,表明近10年来湖南省土地利用冲突趋于减弱。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上形成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高值区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度分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3)影响土地功能耦合协调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等。研究结论:应根据土地多功能的时空耦合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策略以提升土地"三生"功能。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且相互影响。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新疆兵团2001—2011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兵团在此期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为主,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随后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到最后的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最后对土地利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者互为因果关系,且相互影响。本文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新疆兵团2001~2011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兵团在此期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为主,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随后的中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到最后的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最后针对土地利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非线性定量方法。研究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及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ANN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分4类。即集约利用-效益均衡型、集约/适度利用-效益偏好型、适度/低度利用-效益不均衡型和低度利用型。研究结论:基于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在处理不同量纲指标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上具有优势,其结果不仅能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也能反映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目的:根据联合国OECD和UNEP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土地利用系统特点,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PSR概念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可分为病态、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健康5个等级;(2)1996—2005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呈逐步改善态势;(3)2005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综合指数为0.4574,仍处于临界状态。研究结论:基于PSR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可以减少主观性影响,客观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同调控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以成都市为例,对城市增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协同度模型。研究结果:城市增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同调控绩效并不理想,规划实施前后协调度变化很小。虽然在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生态服务价值和紧凑度均呈下降趋势。研究结论:成都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将城市增长调控目标调整为较好地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稳定和城市的紧凑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识别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以兰州榆中县为例,借鉴环境经济学中的损益分析原理,引用潜力-阻力分析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生态潜力和生态阻力两大类,通过取大原则和成对明智比较法分别确定权重,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根据适应性等级将研究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整合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促进规划和国土数据融合;根据管理需求细分用地类型,支撑精细化管理。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对照转换、征求意见、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对整合原则、分类标准异同点、对应关系、地类细分及编码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制定了一套深圳市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地类及其与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论:深圳市2011年调查实践表明,采用工作地类进行调查,不但可以通过一次调查获取两套适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精细化管理的数据,而且在数据获取源头为规划和国土数据的无缝融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简要介绍复杂性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文章分别论述了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和复杂性研究的方向,为更有效地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要达到可持续利用,必须有一套预警体系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供预报。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预警的内涵及其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预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国内针对耕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涉及不多,也很不系统。本文首先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目标、原则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最后综合形成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新疆为例,利用指标体系对新疆近10年来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此研究为集约、科学合理的利用耕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利用具有问题诊断、现状分析、模式评价和政策指导的评价方法分析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西宁市西部开发以来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可用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其优势在于从机理上考虑了评价对象具有多因素和系统性的整合性,指标值计算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且评价结果数图结合;(2)单项指标显示,西宁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及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因素,即属于经济驱动型;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的增长,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不大;(3)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前阶段的增长速度慢于后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研究结论:西宁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应通过增强新增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绩效,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土地资源供应缺乏、城市空间扩张受阻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对宿迁市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管制措施,优化区域土地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测定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确定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结果:通过农用地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互斥性矩阵分类,将宿迁市区分为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和农用地重点保障区域等6种类型区.研究结论:基于宜农和宜建导向的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对区域土地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指导意义.由适宜性分区得到的类型区,从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到农地保护重点区域,分区引导方向由建设用地开发向农用地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