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免耕抛秧是指在收获上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田,先使用除草剂灭除杂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摧枯前作稻桩,灌水并施肥沤田,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将塑盘秧抛栽到大田中的一项新水稻耕作栽培技术。冷浸烂泥田,是一些在丘陵山脚因受地下水或串流水的影响,水土温度低,泥烂田脚深,土壤速效养分少,有毒物质多,耕作起来困难,水稻生长不良,常年单产低于300公斤/亩,甚至有种无收,也不宜种冬作,经济效益低的田块。  相似文献   

2.
韦本辉 《农家之友》2014,(11):61-62
粉垄耕作,是人类历史上继人力耕作、畜力耕作、拖拉机耕作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农耕方法;将传统的翻耕式农耕改为旋螺钻头深耕旋磨土耕作,可实现农业增产和生态和谐.水稻粉垄直播栽培技术,是利用粉垄机械排式螺旋形钻头,一次性垂直前行对干相稻田土壤横向快速旋磨粉碎自然悬浮成厢,回水落干后,直接撒播水稻芽种,田间按直播管理到成熟的一种新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南宋时期太湖地区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史料证明浙西低田稻作种植是谚语产生的主要支撑。历史上太湖流域以种植一季晚熟的粳稻为主。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浙西低田全面开发,农业经济特别是低田水稻生产发展显著,水稻品种增多,以水稻为主的作物种植制度趋于多样化,水稻产量提高。南宋浙西低田水稻种植的进步,促进了浙西经济繁荣,提高了浙西经济地位,催生了谚语。  相似文献   

4.
一、薄露灌溉的做法早稻移栽后,即灌薄水(2cm以下),并让其自然落干(约需5天时间),开始第一次露田,使土壤呈现出“蜂泥”后,复灌薄水,又使其自然落于露田,此次露田要求是开丝裂。以后每间隔5~6天露田一次,露田程度视水稻生理需水而定,一般逐次加重。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需水高峰期,需田程度以不见田间积水为宜,乳热期落干开裂2mm,黄熟期至开裂5mm。收割前断水要看天气,一般提前10~15天断水。断水早晚均影响产量。生长期间若遇低于15℃低温天气,则灌1.5寸左右的水保温,如果要喷施农药等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黑龙江省五常市田稻翁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近3000亩稻田陆续投放了数千只雏鸭,数以千计的河蟹也相继"下田"。该基地近年尝试"生态耕作",发展鸭稻蟹田,使稻农每公顷比普通稻田增收4000余元。图为:7月5日,田稻翁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种植户王会恩在展示投放的河蟹。  相似文献   

6.
正半旱式稻田养鱼,是在我国著名土壤学家、西南农业大学侯光炯教授创造的水稻"半旱式栽培法"基础上,结合稻田养鱼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稻田耕作制。实行这种耕作制,稻田不犁、不耙、不中耕、不施肥、不用农药,即能达到显著经济效益,又能改造烂泥、冷浸、深脚田。这种耕作制还有相当的灵活性,可以有所偏重。欲保证稻谷增产,达500kg以上,鱼亩产一般在100~150kg;欲达鱼亩产250kg左右,则采用早稻,亩产亦不低于  相似文献   

7.
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当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耕作技术和经验,由此也形成了大量反映区域水稻耕作技艺的谚语、口谣和传说.本文主要从农谚着手,对苏州地区的传统稻作技艺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分析,并就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对这一农业文化遗产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南方广大的沿湖、沿江(河)地区,有许多低湖田、低洼田、冷浸田等;这些田一年只种一季中稻,每年9-10月水稻收割后就一直空闲到第二年6月。如将这些稻田与克氏原螯虾轮作,不仅水稻可增产5%~10%,而且每亩可以收获克氏原螯虾150~200公斤,产值超千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秋季是农民丰收的季节,也是虾稻共作水稻的收获季节,掌握好以下技术要点,是虾稻共作成功的关键。一、水稻收割水稻的收割必须在9月底10月初完成,收割太晚会影响虾苗的生产和次年的收入。收割前晒田,便于机械操作,收割时留稻桩40cm以上,稻杆直接还田。二、水草种植稻田内种植水草:水稻收割后可在稻田内少量种植水草,用旋耕机每8-10m耕出一条,按株距5-6m种植伊乐藻。围沟内补种伊乐藻:将伊乐藻切成  相似文献   

10.
各地种植水稻的沙泥田、黄泥田、麻沙泥田、扁石泥田和石灰泥田等土质一般有效含锰量在10~100ppm之间,属严重或中度缺锰土壤。种植在这些田土的水稻,缺锰早期表现为叶色淡,植株比正常株矮10厘米左右,返青、分蘖较迟,每株早期分蘖较正常植株少3~5个。严重缺锰时,叶脉间断失绿,并  相似文献   

11.
一、冷浸低产田的特点冷浸低产田包括烂泥田、青泥田和低湖田三种类型。共同特点是:(一)地下水位高,水土温度低。由于长期渍水、土体热容量大,温度上升缓慢。据市气象局观察,冷浸田0—10厘米土温平均比一般田低0.57—0.78℃,并从播后一直延续到6月份。且6月份差异最大,达1.47—1.80℃。由于土温低于水稻生理阀值,造成大量的“僵苗”和“座蔸”。一般返青迟5—7天,分蘖迟7—10天,禾苗生长缓慢,黄瘦矮小,白根少而黑根多。严重时,插后半月不返青,一个月不分蘖,逐渐黄而死。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是指在收获上一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田间处理,然后进行水稻秧苗抛植的新的省工高效的水稻耕作种植方式。2007年,田林县推广水稻免耕抛秧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该县全年推广水稻免耕抛秧面积达6.01万亩.同比增长37.75%,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有三个词与“土地”悉悉相关,分别是地、土、田。地与天相对,是指人们脚下的山川大地,现代术语叫作地球表层;土是指大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物质,即自然生成的土壤;田是指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所形成的耕作地块,今天又称为耕地或农田。地、土、田三个概念,其所...  相似文献   

14.
<正>夏、商、西周时期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前后建立的三个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商代的奴隶们三人一组在连绵不断的井田上耕作,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西周以后改为两人协同耕作,称为"耦耕"。所以夏商周也被称为协田耦耕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耒耜挖掘沟渠洫涝灌溉,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  相似文献   

15.
<正>虾稻连作模式正在平原湖区低湖田大力推广,为农民增收致富闯出了新路,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的落河田、冷浸田推广虾稻连作模式困难较大,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滞后。为此,今年本人指导弟弟金六雄在老家的落河田进行了虾稻连作种养试验,一举成功,养虾已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值得在山区、丘陵地区落河田、冷浸田推广。具体介绍如下:我的老家在黄梅县五祖镇张思永村,位于佛教圣地五祖寺东山脚下,古角水库泄洪道东河北边、灌渠南边,东山送  相似文献   

16.
一、三排一排:在水稻分蘖临界期到倒二叶露尖期(抽穗前20天),应排水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生长。禾苗长势旺,叶色深绿的田块以及肥田、冷浸田要重晒,促其叶色褪淡;禾苗生长较差的田块以及瘦田,地下水位低的田块应进行多次轻晒,晒露结合,程度以田间不陷脚为好。二排:在水稻抽穗前5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是以“土壤健康为中心的耕作革命”,发展保护性耕作、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长远战略方针。本文就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盘锦水稻种植区的适用性问题,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特点进行探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50岁的周大勇,是孝感市孝南毛城镇双龙村六组的一个普通农民。周大勇正和妻子在挖鱼塘,他想把30亩鱼塘改造后,放养更优质的鱼苗。"只有探索新模式,调优品种,才能适应发展。"周大勇说。1993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周大勇返乡务农。他向村里承包了100亩田,一年种两季水稻、一季油麦,第二年,他又承包200亩田。前几年粮价低,周大勇每亩三季总收入仅1300元,"刨去成本,手里跟本落不到钱。"周大勇开始思考,盼望找到一条新的增收途径。2015年,在当地水产部门帮助下,周大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三、水稻机插方法与技术1.整田方法与要求水稻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对大田质量要求比较高。一般旋耕深度为15厘米左右,犁耕深度为15~18厘米,不重不漏,田块平整无残茬,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田面要求基本无杂草、杂物、浅茬等残留物。耕整后大田要达到表层稍有泥浆,下部土块细碎,表土软硬度适中的程度。建议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土壤泡透后再进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达到"早、平、透、净、齐、深、匀"的  相似文献   

20.
水稻生产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陆川是一个农业大县,随着县城经济经济的全面发展,现有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加之建筑不断占用耕地面积,要想解决人民粮食自给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水稻总产量。要提高水稻总产量,一是推广种植高产优质的杂交新品种,二是建立水稻管理新模式。因为原有耕作管理模式已经落后,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必须改变原有耕作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