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双旗“一文”白铜币,该币圆形圆孔状,直径20,圆穿径5.5,厚1.2毫米,重2.95克。面文“福建通宝”四字,仿宋体略带楷意,“通”字从“”头,双点通,“宝”字为“”宝,背面圆穿上下署“一文”二字,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图,穿右为六条横纹五色共和旗图案,旗杆上端饰有燕尾状旗饰。初见该钱,通体包裹着灰黑色土锈,稍加擦拭,即显露出银白色光泽,应为白铜材质。“福建通宝”钱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见证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揭开了轰轰烈烈辛亥革命的序幕,之后浙江、江苏、上海…  相似文献   

2.
2005年笔者在岐山县集得一枚河南省造的“百文”铜元。该币正面边缘有珠圈,上书“中华民国二十年”,其中央为国民党的党徽图案。下书“河南省造”,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型的五角星。背面同样有珠圈,在上端有一大型的五角星,中央竖写“百文”二字.在左右及下端均为嘉禾图案。经实侧直径为4厘米,厚0.2厘米,重21克。币材为红铜质(见图)。  相似文献   

3.
王际朝 《青海金融》2007,(B08):53-54
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位于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之上。从公元1791年(藏历第13饶迥第45年)西藏地方政府第一枚“久松西阿”银币的铸造到1959年8月10日藏币作废止,藏币流通使用达168年之久(藏铜币流通史有50年之久)。同时人民币在西藏地区开始流通。  相似文献   

4.
2000年7月中旬,百色市百色镇利元村村民陆某家中偶然出土了一枚清代钱币,该钱正面钱文为"咸丰重宝"四字,楷书直读;钱背也铸有钱文,左右为满文"( )"两字,汉语意为"宝泉";上下则为汉文"当五十"三字,亦为楷书直读;钱币直径为45mm,穿径为8mm,廓厚4mm,重量约为41g.此钱出土时遍体青翠,锈迹入骨,字体端正,形制规整,制作较为精美,确为开门见山的真品.咸丰为清朝第八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执政时期所使用的年号(公元1851-1861年),故此钱当属咸丰年间户部宝泉局所铸造之当五十大钱.  相似文献   

5.
<正>钱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厦门早在清代中叶的乾隆、嘉庆年间,已有兑换白银、洋元的制钱店.迨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鸦片战争失败,缔结南京条约,辟厦门为五口通商之一,厦门遂变为闽南出入口的咽喉.随着国内外贸易的繁盛,钱店逐渐发展为钱庄,也有叫它为“银号”.民国十八、九年间(1929—1930年),因当时南洋汇水利益甚高,华侨纷纷汇款来厦,其时厦门建设待举,钱庄业扶摇直上,操纵全市金融,执全市商界之牛耳.加入钱庄公会者达  相似文献   

6.
曹源 《青海金融》2007,(B08):55-57
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托古改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目的是搜刮民间财富,其结果是破坏了五铢钱制,导致币制极度混乱。自居摄二年至天凤元年,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和使用的货币达三十余种。就铸造工艺而言,王莽所铸钱币工艺精美,其中包括了“一刀平五千”和“六泉十布”等一些精品;钱文书体考究,  相似文献   

7.
每一枚钱币都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是当时社会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写照。我国清代末期铸造的两枚银币 ,则真实地反映了清代末期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又准确地勾画出当时社会上一些官僚们的心态。这两枚银币是广东省铸造的所谓“七二番版”光绪元宝和江南省铸造的辛丑光绪元宝。在光绪 16年 (1890年 ) ,为了抵制外国银元的大量流入 ,两广总督张之洞组织“广东钱局”在铸造“七三番版”的基础上鼓铸“七二番版”的光绪元宝银元 ,当样币送往朝廷呈验时 ,遭众官员的非议 ,终被驳回 ,原因是银元正面光绪元宝四字被…  相似文献   

8.
温苏 《西安金融》2004,(2):64-64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铜元是中国铜元元始祖。“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广东省因停铸制钱而闹钱荒,……为了救济铜荒,解决全省财政经费,广东钱局会同善后局详情秉陈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广东巡抚德寿,陈述仿造铜仙的理由,经李鸿章批准,于同年元月在广州造币厂开造铜元。”①始开中国铜元之先河。“首造的铜元重二钱,成色为铜占百分之九十五,铅占百分之四,锡占百分之一,”②俗称红铜或紫铜。这说的是广东省光绪元宝(一仙)或(十文)铜元,其铸造铜质,均为红铜(或称紫铜)。最近,笔者在整理历年所收集的数千枚铜元中,拣出黄铜质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十文)铜元二…  相似文献   

9.
“圣宝币”,本专指由太平天国政权铸行的钱币。因当时其他农民政权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将其铸造的钱币也归属“圣宝币”。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战争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对中国近代历史却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平天国政权所铸钱币,在中国农民起义政权钱币中,流通地区最广,影响最深。太平天国钱币,形制品类众多,文字书写殊异,寓意特征明显。除早期“天国通宝”、“天国圣宝”钱外,均以“太平天国圣宝”六字为面背文,互相轮换,有正面为“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0.
安涛 《西安金融》2011,(6):85-85
经网上查阅,《钱币研究》2010年第9期所刊《中华民国三十八背台湾省地图壹角币》资料如下: 该壹角铜币是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发行的第一枚硬辅币,发行于1949年12月1日。其直径21毫米,重4.5克,铝及锌占95%。正面图案:上沿“中华民国三十八”字样;中间为孙中山半身头像,四周环以花纹。背面图案:中间镌有台湾地图及“台湾省”字样,两旁由右至左镌有“壹角”字样,四周也环以点边。发行量1.576亿枚。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次年七月,肃宋(李亨)即位于四川灵武.肃宋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使御史中丞第五琦铸"乾元重宝"十文,每贯重十斤,故称乾元当十钱,冀实三官(汉武帝时铸钱权归上林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所谓于人不扰,从古有径,宜听于诸监别铸一当十钱.二年,又新铸大钱,其文依乾元重宝而重其轮以别之,一当五十,每贯重二十斤"(通典·食货九).  相似文献   

12.
“崇祯通宝”是明末货币,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铸,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除有光背小平者外,其背铸有星月纹及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等各种背文,各目繁多,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所铸货币的形制为明代制钱最杂,品种在末代钱中算是最多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明朝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二百七十六年间共铸有十种年号钱中)。这十种年号钱中最少见的是穆宗朱载后所铸的“隆庆通宝”,而最常见的是崇祯、洪武,永乐,万历钱。十种年号钱中质量最上乘者笔者以为当属万历,只有万历钱才真正称得上“金背、火漆、镟边”。万历钱不光质量上乘,且字体变异微妙,版式纷繁多样,泉币界称之为异品者,“万历异品,易被忽视,常隐于普品之中。”(王健舆、邹志谅《王荫嘉品泉录》)。  相似文献   

14.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自、或赤。”“金有三等,黄金为上,自金为中,赤金为下。”《集解》引《汉书音义》指出:“自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以上记载说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汉以前,古人已用白银充当货币进行交易.并称银为白金,意指白色的金属,银有着重要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刘玉 《理财》2013,(3):64-65
做文章,我们说“文无定法”,其实收藏同样没有定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似的“风水轮流转”,似乎也可以用来描述收藏市场沉浮的演变规律。当主流收藏趋于白热化而显得市场疲软时,小众收藏却表现不俗,开始进入收藏者的视野,并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大量存世的“康熙通宝”中.有一类“熙”字左侧少一竖的康熙钱.人们俗称罗汉。这类钱一般铜质较好。色泽金黄。常见品均为户部宝泉局所出。余十五年前在四川成都得一品罗汉钱.钱面文字和常见品相类,而背面穿左右却有满汉文“台”字。该钱直径25.8、穿5.3、厚1毫米,重4.4克。制作规整。钱文规矩。铜之精良:钱背的满文“台”字和普品满汉文“台”字不类,书体较为圆润,像一只小鸟(如拓)。  相似文献   

17.
读《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第1期《政和通宝篆书深字连足通小平钱》一文,笔者细观该钱认为,连足“通”应是钱币铸造时形成的流铜,并非原母钱上固有的。理由有三,一是钱文“政和通宝”四字,除“政”字外,其他三字均有不同程度的流铜黏连痕迹,这些流铜痕迹底根漫漶,没有立体扎根,无疑都是流铜;二是“通”字下一长横的流铜起点,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日在福州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0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面文“光绪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如图)“光绪通宝”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在位期间(1875—1908)铸造的年号钱。翻阅有关清代钱币的图谱资料,所见“光绪通宝”皆为铜钱.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惟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19.
北宋神宗赵顼于公元1067年即帝位,次年(1068年)改年号熙宁,熙宁年号延用十年之久,直至1078年改元元丰。神宗熙宁年间铸有熙宁元宝、熙宁重宝铜钱,同时还铸有熙宁通宝铁钱。熙宁元宝为小平铜钱,钱文有真书和篆书,版别较多。熙宁重宝铜钱,初为折十,后改为折二,钱文亦有真、篆二体,版别亦多。笔者集有一枚背四出文的熙宁元宝,该钱钱文真书旋读,钱径24.4、穿宽6.6、郭厚1.3毫米,重量3.8克,钱背穿之四角作四出之势(图1)。熙宁元宝中又有一种背穿上“衡”字者,为衡阳熙宁监所铸,但其“衡”字多不清晰,有时被人误认为“卫”字,皆为铸造不清所致。该…  相似文献   

20.
四川藏洋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流通版式,即“宰口藏洋”和“戳记藏洋”。宰口藏洋,主要是由于辅币严重不足,加之群众作装饰或收藏,按照过去宰割英印卢比的办法,将四川藏洋1元币宰剖为2、宰剖为4 ,作零用收支流通。戳记藏洋,则是在三类川洋和红藏洋上打上戳记,以2当3或以3当4强行升值流通。光绪初年(1875年) ,随着英印商品在西藏、青海、西康大量倾销,英印卢比大量侵入,几乎成了整个藏区通行的货币。光绪二十年前后,英印卢比流通到玉树一带,使我国主权受损,人民深受其害。四川藏洋在货币战争中产生,发挥了抵御英印卢比的威力。四川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