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大量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农村信用社应加快推动股份化改革。但有学者认为,农村信用社治理模式定位为合作制还是股份制均脱离中国农村金融的实际,农村信用社采用股份制商业化还是合作制需要根据当地实际。为此,本文从国际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股份制商业化的趋势和农村信用社股份化改革对农民福利的影响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陈雪飞 《金融研究》2003,(6):115-120
本文在分析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制度逻辑和经济条件约束的基础上 ,提出了合作制与股份制是并行不悖的两种制度选择的基本观点 :在以农户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农村地区 ,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制改革既有必要 ,也有可能。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兼顾了效率与公平 ,而其存在的可能性在于它已经存在。不应该把合作制原则或合作金融特征作为合作制农村信用社的衡量标准。互助融资是合作金融的基本目的 ,同时也应该是衡量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标准。在不以农户为主要生产单位的非农产业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制改革既无必要 ,也无可能 ,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邓伟 《中国金融家》2010,(11):142-143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金融企业,宁波鄞州银行的血液里有着宁波企业敢创新、善经营的基因。同时,它的突破也折射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轨迹。2003年4月8日,鄞州银行脱掉农村信用社的帽子,成为全国首家"股份制+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  相似文献   

4.
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宜取向合作制的区域性银行丁艳组建何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银行不单纯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展合作金融问题,它的改革取向应放到整个金融体系背景中来考虑,现实中要涉及到国家银行与区域银行、城市合作金融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间多方...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中 ,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目前主要形式是农村信用社 )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几个关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一、关于进一步发展农村合作金融须遵循的几个原则第一、坚持合作制是办好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原则。我国农村信用社和国外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践证明 ,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必须坚持合作制原则。偏离合作制原则 ,必然阻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应是社员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按照合作制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规范 ,才能有利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明东 《金融纵横》2001,(12):21-22
明析产权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合作制作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基本产权制度,从其发展历程看似显现出某些制度上的缺陷,而股份合作制则集中了股份制与合作制的基本特征,若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必须坚持合作金融制的话,那么股份合作制不失为改良现行农信社制度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今年新一届政府把金融改革的重点概括为4个方面,其中指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可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状态。但是,就去年在江苏张家港、江阴、常熟三市推开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试点,以及今年4月8日浙江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挂牌,农村股份制和合作制银行的先后出现,使得千万家农信社又一次地处于期待之中。其实,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的先后出现,其实质反映了就农信社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改革取向之争仍在进行,有关方面对此仍举棋不定:怎样在新时期下理解合作金融的内涵?农信社是否要从根…  相似文献   

8.
农信社制度变异及其动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广文 《银行家》2006,(2):116-119
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非农化”和业务发展上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199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做出了“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的制度变迁选择。从21世纪初开始,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展开了合作金融是否符合国情的讨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从农村信用祉产生到1957年曾有过短暂的合作制发展时期,1958年“大跃进”以后就再也没有坚持过合作制原则;二是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合作制;三是认为我国还不具备合作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培育“合作”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在主客观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发展我国的合作金融事业。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信用社设立的初衷的确是要按照合作金融模式运转,但是5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体制变迁,似乎并不尽人意,并没有导致能够满足农村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的产生。农村金融从而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那么,为什么又出现了后来对其合作性的认定?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出现了异化?异化的动因何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结合50多年来改革的轨迹,对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与机制进行系统性回顾才可能明了。本文试图就此探究正规合作金融在中国陨落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合作金融是指其经营区域主要限于农村,以合作制原则运作的,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它既可以是严格意义上的合作制,也可以是股份合作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合作金融大多从当初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庞大的农村合作银行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代表形态是农村信用社。 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合作制名存实亡。首先,它违反自愿性原则。依靠行政力量捏合式的“合作制”不是真正的合作制,尽管当局的意图是指望个体互助共济。其次,它违反互助合作性原则。强制性很难造就互助合作,一…  相似文献   

10.
谌赞雄 《武汉金融》2002,(11):15-18
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问题 ,对于在当前进一步理清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思路具有全局和先导意义。本文认为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出现的追求盈利、商业化经营以及股份制管理倾向等与“合作制”原则背离的异化现象 ,都是其为了适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作出的符合经济规律的自我调整。同时指出 ,是否坚持“合作制”并不构成衡量服务“三农”有效性的必然前提 ,并建议将重点放在对农村经济和金融问题的一揽子改革上 ,通盘考虑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投向大项目和城镇已成为趋势.合作金融在服务社区,留住农村资金等方面应当能够发挥作用,能够起到填补商业性金融供给与农村分散、小额的金融需求之间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一、客观地看待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指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明确了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13.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相关改革已进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笔者认为,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要有效推进并取得突破,必须解决好三大问题。一、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管理体制改革是困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年的问题。从合作制到股份合作制,从县(市)联社到省联社,农村合作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探索中前进,一直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14.
杨少俊 《银行家》2005,(10):116-119
2003年6月开始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已经进行两年时间了,与以往历次改革相比,这一轮的改革试点在八个方面有所创新和探索。创新和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上,突破过去单一模式的定式,不再强求必须坚持合作制,允许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总结过去合作制规范的经验教训,考虑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特点,在制度安排上,允许按照多种模式进行改革,可以选择股份制,也可以按合作制改造,还可以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借鉴股份制的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金融》2014,(8):27-30
缺乏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条件是我国农信社合作制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合作金融体制与商业化经营的矛盾也阻碍了其发展。农信社通过股份制改革会强化来自内部治理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双重硬约束,使农信社在"三农"金融市场定位内部进行市场细分和结构调整,即缩小对传统农户的信贷供给,转而增加商业化农户、农村企业和组织以及其他为农业服务的经济组织的金融供给,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农户的金融需求抑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30年来一直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应通过改革彻底打破目前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的局面,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政策性、商业性、社区性、普惠制、合作制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多层次、广覆盖、商业可持续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使农村公益设施、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地方骨干企业、专业种养户等不同层次的经营者和普通农户能有方便的金融服务渠道。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经过长期改革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包括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共同构成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为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仍然较为滞后,无法有效满足三农巨量的融资需求,需要创新构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模式,释放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地区差异,决定了金融服务的需求差异。由于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中小经济实体的市场生存竞争能力差别很大,对金融机构的服务需求也不相同,同时,也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市场发育程度不平衡,使得合作金融机构呈现发展极不均衡的状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信用社已走上地方性上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多样性和不均衡性的前提下,农村信用社是实行合作制改革取向,还是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取向,并不是中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只要坚持服务农村、农业和 农民,为农民、社员提供优良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是正确、 科学的发展方向。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日本形成了包括农村政策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信用保证制度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日本与中国具有相似的农耕传统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因此日本农村金融政策发展情况对中国的农村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全新政策视角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贫乏、融资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已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本文从研究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结构入手,探索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状态的体制性约束和政策性误区,尝试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提供一个全新的政策选择视角。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一)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目前,中国农村拥有2.4亿农户和2300万农村企业,构成了三农经济和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主体。各类农户、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层次性特征。农户的金融需求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