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电解铝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效率是影响中国电解铝企业经济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能源已成为决定电解铝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但是简单的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效率,也无法作为电解铝企业空间布局的决策依据。本研究介绍了基于DEA的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估方法,并分区域及集团对2004年及2011年我国电解铝企业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对空间差异以及产业迁移现象进行了经济解释,结果发现:(1)我国电解铝能源技术效率优化的根本动因是技术进步,整体趋好,空间差异不明显;(2)经济效率指标区域差异明显,技术效率指标集团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绿色”作为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全新契机,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探索合理的政府干预手段和适当的调控强度,环境规制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领能源企业项目低碳转型和资源利用有效提升成为重要议题。因此,选取2012—2021年172家能源行业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绿色投资效率进行测度,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能源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动态影响,完成了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直接改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不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解结果的影响;(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是环境规制间接促进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主要途径;(3)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受地理因素限制,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应实施差别化环境规制策略、丰富环境规制工具;培育绿色低碳领域创新主体、引导技术资源联通优配;融合发展区域绿色生产、调整污染治理技术高效转型,以期提升能源企业绿色投资率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链现代化是党中央的重大谋划和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关于如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本文从多个方面寻找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因素;(2)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各要素对产业链现代化的贡献程度,找出对产业链现代化影响较大的要素;(3)利用偏效应模型揭示不同要素对产业链现代化的边际效应,探究各地区如何依据自身状况找到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1)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要素包括社会需求、科技创新、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4个部分;(2)不同要素对产业链现代化的边际贡献处于不同阶段,科技创新对产业链现代化的贡献最大,资源禀赋对产业链现代化的贡献最小;(3)不同地区产业链现代化的投入要素的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产业链现代化进入最优区间的路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9~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考察了企业ESG履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异质性特征,并对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资源约束、市场关注在其中的中介传导机制以及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ESG履责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对企业创新有着“提质增效”的重要作用;(2)企业ESG履责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缓解资源约束,提升市场关注,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效率的显著提升,资源投入、资源约束、市场关注在ESG履责对企业创新“提质增效”作用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数字化转型能够调节ESG履责与企业技术创新间的“提质增效”作用,即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企业ESG履责越能促进创新质量与创新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工业污染治理的影响, 并通过构建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和异质性前沿面的四阶段Window-DEA 模型, 实证考察了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 (1) 未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前, 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效率呈现 “东>西>中” 的基本格局, 且效率逐年增长; (2) 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后, 各省市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整体偏低, 且逐年递减; (3) 财政分权与地区腐败对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有负面影响; (4) 信息化水平能够提升工业污染治理效率, 对外开放度不利于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 最后针对实证结果, 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三阶段DEA 模型方法, 在有效剔除政府补贴、 外部融资、 服务人员等外部环境变量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效率及各省份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环境变量对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剔除外部因素后, 各省份整体的众创空间平均效率较调整之前有所提升, 人员和经费投入冗余比例显著下降。 东中部发达地区众创空间平均综合效率整体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同时众创空间的规模效率整体相对较低, 有待进一步提升。综合研究结论, 众创空间的高效运营亟需实现政府资助、 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的统一, 并逐步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积极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7.
为解释不同区域工业企业RD活动投入规模、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找出区域工业企业RD活动的差异和特点,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C2 R模型和BC2模型,构建了由2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构成的区域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详实的统计数据对2014年和2010年中国部分省市区工业企业的RD投入产出绩效进行了DEA测度及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的技术效率小于规模效率,各省市区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的技术有效性与规模有效性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各省市区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基础,因地制宜地制定提高其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开展创新效率演变趋势研究对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缩小区域间创新能力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研发和转化视角构建了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和TOPSIS集成方法对2015~2020年中国区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创新效率动态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投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投入冗余和浪费,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较高,中、西部创新效率偏低,中、西部创新效率提升速度高于东部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增加创新投入、改进创新策略和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区域间能源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选用劳动力、资本存量、能源作为投入指标,各省实际GDP和环境污染物作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 利用DEA - BCC 模型和 BCC - Malmquist 指数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 并对我国四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普遍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 其测算结果更加准确; 中国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在整体上呈现递减趋势, 相较于规模效率, 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影响更加明显; 能源效率在空间变动形式上呈现较大差异, 由高到低依次为: 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为提高中国整体能源效率, 各区域必须根据其发展状况制定契合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度了1997~2014年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水平,比较了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并计算了碳排放效率的改进空间。研究发现:从效率值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的碳排放效率值存在显著差异,上海的碳排放效率均值接近于DEA有效值,且显著高于江苏与浙江。从投入与产出冗余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上海的要素投入冗余率最小,能源配置与劳动力配置冗余是造成江苏与浙江碳排放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模型,测算我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并考察R&D投入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如下: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整体较低,东部地区高过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时间趋势上,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提升速度最快,中西部地区较缓慢且有反复;R&D人力投入和R&D经费投入会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前者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运用1995—2006年中国28个省区市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出包含非合意性产出环境污染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检验了中国和分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情况,并基于经济结构和能源因素视角,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中国和分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要素能源效率同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资源禀赋变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能源价格因素呈弱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如何有效配置创新资源以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以高技术产业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为分析对象,依据我国高技术产业1995~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分别测度了创新投入在两种创新方式下的效率值。结果表明:原始创新投入的技术创新产出弹性最高,但经济效益产出弹性最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有正向的影响,但对经济效益产出却产生负向的影响。此外,政府资助、金融支持、产学研合作、市场结构等因素在不同创新产出指标下对创新效率影响有着显著差异。加大原始创新投入扶持力度、调整引进与吸收消化再创新投入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可以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4.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制造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事关我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区域效率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在剥离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发生显著性变化;社会投入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投入有显著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区域内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小,规模效率差异较大;规模效率较低是制约我国东部沿海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瓶颈。提出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核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生产理论,提出短期能源利用效率和长期能源利用效率的概念,并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估算中国的长、短期能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了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对长短期能源利用效率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①我国"十五"与"十一五"期间的短期能源利用效率大致相同,但在长期能源利用效率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②除东北外,国内各区域短期能源利用效率的差异较小,长期能源利用效率的差异较大;③结构调整对短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长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④技术进步通过改变前沿面,可以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⑤短期内,加强管理能够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但强化管理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与DEA框架下“综合能源效率”相比,将资本、劳动等非能源投入要素固定,仅仅缩减能源投入的单纯的能源效率更科学、更符合经济发展实际.本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未考虑非期望产出、考虑非期望产出以及同时考虑非期望产出和环境管制的单纯的能源效率.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效率存在区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明显高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在环境管制情况下,不同区域的能源效率的改进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的改善程度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为因地制宜的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低碳产业的发展无疑对我国各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借鉴区域和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研究范式,结合低碳产业特点,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评价指标,以长株潭低碳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在城市与区域视角下,应用DEA方法定量评价了其低碳经济发展效率。通过对投入产出数据的DEA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的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偏低,主要是受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交叉作用影响,且普遍存在能源消耗投入冗余、低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产业规模不合理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R&D资源投入结构包括财力投入结构、人力投入结构、政策投入结构等内容,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托对R&D财力投入结构、人力投入结构两个核心指标的考察、从R&D资源投入的部门结构、研发阶段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等4个方面入手,基于R&D资源投入结构的视角,对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契机。借鉴区域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范式,结合新能源汽车特点,论文有针对性 地选取评价指标,以11个新能源汽车主要推广城市创新数据为基础,在城市视角下应用主成 分分析与DEA的组合方法,定量评价了其技术创新效率。通过对投入产出数据的DEA有效性进 行对比分析,发现这11个城市的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偏低,主要是受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交 叉作用影响,且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投入冗余、研发支出投入过多、企业规模不合理和资源 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能源环境与创新约束下的中国区域经济绩效:1998~200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SBM模型测度了能源环境与创新约束下1998~200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绩效水平。总体而言,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经济效率损失,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绩效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西部地区受能源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敏感,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同能源环境的关系较为和谐,且创新因素对西部地区影响尤为显著,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