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数据和产业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问题,认为在区位选择上,亚洲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效应较明显,欧洲和北美次之,非洲区域的效应最小,在产业选择上,制造业对外投资的推动效应最大,资源类的推动效应次之,金融业的效应发挥不明显,商务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推动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2.
以代工模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有效战略和重要途径,但可能因锁定效应而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本文首先从投入、需求与功能三个维度将代工产业的锁定效应分解为要素锁定效应、市场锁定效应和价值链锁定效应,进而利用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国际代工模式下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锁定效应。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表现出要素锁定效应和市场锁定效应,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兼具上述三种锁定效应;外资代工促成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因素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具有"双刃剑"作用,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具有显著的锁定效应;工资水平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具有显著影响,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与工资水平、规模经济和创新强度显著相关,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则受到创新强度和外部制度因素的显著影响。本文结论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产业升级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成员国的自愿性大大超过全球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将安排更多的经济合作内容;促进成员国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促进成员国之间开展"产业内投资".中国一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转移的推动体现在经济资源配置进入更广阔的空间,贸易自由将推动投资自由,中国市场拓展有利于东盟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产业转移给中国与东盟都带来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作为新型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进行了测算,并运用1992-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实证研究了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而且这种升级效应在初期效果显著;尽管这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但升级效应的积极作用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杨怡靖 《现代商业》2023,(14):110-11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力量,当前,我国不同经济带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不尽相同。本文通过从各方面比较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带和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带,分析中心城市辐射效应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差异的原因:一是中心城市凝聚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度越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越好;二是城市间交通网连结度,交通网越发达,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三是产业聚集与产业趋同度,产业聚集度越高,一体化发展越好,但与此同时,产业趋同度越高,区域经济一体化障碍越大,周边城市产业独立化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成员国的自愿性大大超过全球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将安排更多的经济合作内容;促进成员国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促进成员国之间开展“产业内投资”。中国-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转移的推动体现在:经济资源配置进入更广阔的空间,贸易自由将推动投资自由,中国市场拓展有利于东盟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产业转移给中国与东盟都带来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尤以对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影响最为严重。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东部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迁移。东部产业转移和企业区位选择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探寻后危机时代东部产业转移机理和动力机制,论证企业区位选择和迁移的趋向对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的矛盾日渐突出,制造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复杂境地。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含重要方面就是制造业产业高度化。文章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3-2013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具备显著的正向提升效应;但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表现出由不显著到正向显著的动态变化趋势;拓展模型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外溢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市场自由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贸易自由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通过影响消费收益、生产收益来实现,而且还能通过影响区域的产业布局来实现。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江苏制造业的区域产业聚集度和江苏的外贸依存度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空间经济学关于二者关系的分析,并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加快海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国家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海西区应明确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概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依托,外部优势有: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泛珠三角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市场空间扩大;内部优势则分析了该区域的区位优势以及现有的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文章最后阐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工业基础薄弱,该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与国家当前政策倾斜产业间存在差距带来的问题,产业集群形成的困难,以及科技投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非常重视发展制造业,一些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演变进化形成了产业集群。本文针对湖南27个主要制造业2005-2018年的数据计算出产业的企业数量区位熵LQ,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存在产业集群的有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11个制造产业。文章利用湖南存在集群的制造业的年平均LQ、GDP建立影响FDI的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可以得出GDP对FDI有正的影响,GDP的增长即市场规模的扩大能促进FDI投入;而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区位熵LQ对FDI有负方向影响,通过企业兼并与合并,扩大企业规模能促进FDI投入。文章建议采取鼓励集群内部创新,加速集群升级;提升优势产业集聚效应的策略,吸引更多FDI。  相似文献   

13.
边境陆路口岸作为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节点,其产业发展对推动经济走廊贸易繁荣,提升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经贸合作层级,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层次分析法,以陆路节点口岸扶持政策、产业发展基础、通关条件、载体区域支撑、经济走廊支撑为影响因素,对连接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国家的45个陆路节点口岸的产业发展潜力及路径进行研究发现,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居第二位,中蒙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居第三位,中巴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最小。因此,为推动边境口岸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各经济走廊经济腾飞,应根据陆路节点口岸发展潜力对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进行产业分工。其中,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推进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推动机电产品生产加工、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与特色产品加工业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推动机械运输设备制造、建材出口加工、进口木材、畜产品与矿产品落地加工业发展;中巴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因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暂不适合发展加工制造业。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东北地区经济下滑问题及哈长城市群被批复的战略节点,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熵方法对哈长城市群制造业同构现象及不同产业专业化程度进行评估,并从产业集群及产业一体化的角度对哈长城市群未来制造业优化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除大庆、长春市以外,其余7个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产业同构现象;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提速推进与RCEP成员国的经贸谈判,这是引领经济全球化和提振后疫情时代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基于OECD(2018TiVA)数据库,创新性的以增加值贸易视角比较测度分析了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检验了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静态产业内贸易主要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区域内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动态演变和参与国际化生产层次具有"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阶梯状特征;FDI、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开放经济距离和基础设施质量是影响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和行业异质性。基于此,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贸格局,从增加值贸易视角我国应积极采取促进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化,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经济有着巨大的双重影响。国际产业转移按照其特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国际性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性国际产业转移的划分对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转移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其国际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雁行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行业扩张论”以及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衍生而来的“投资创造与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化,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经济有着巨大的双重影响.国际产业转移按照其特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国际性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性国际产业转移的划分对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转移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其国际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雁行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行业扩张论"以及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衍生而来的"投资创造与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8.
岳文峰 《商》2012,(7):171+15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在地缘经济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其具有优势互补、成本降低和整体利益提高的特点,已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长三角位于亚太经济圈的中心,被公认为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经济"增长极"。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地方化效应最为明显的区域,长三角走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是有效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而产业一体化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内容,产业一体化不但可以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同时又可以优化资源、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陈静 《现代商业》2012,(9):57-59
本文从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选择研究着手,对我国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重庆两江新区进行了产业发展基础评价、区位优势评价及产业发展潜力评价,以寻求各个区域发展潜力巨大的主导产业。分析得出,浦东新区的精品钢材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滨海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重庆两江新区的先进制造业、金融业、汽车业、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林芳 《中国市场》2014,(33):22-23
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和各国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基础上,运用GL指数对各产业的贸易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揭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区位地理优势、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