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威  廉永辉  张琳 《财贸经济》2019,40(7):52-66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银行融资稳定性对信贷周期性的影响,发现提升融资稳定性可以降低信贷顺周期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我国166家商业银行2004-2016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周期性特征在不同时段存在差异,在2010年之前(后)呈现逆(顺)周期特征;(2)提升融资稳定性可以降低(增强)银行信贷的顺(逆)周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3)我国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具有逆周期性,提升融资稳定性可以降低银行融资成本的逆周期性;(4)对于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而言,稳定融资对其信贷顺周期性的削弱效应更明显。本研究支持将"存款立行"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结合点,对于加强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协调与配合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金融约束理论,借助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分析了“双支柱”框架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维护企业层面的金融稳定;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抑制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不同类型宏观审慎政策抑制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影响的强度存在差异,信贷类政策最强,流动类其次,资本类最弱;此外,宏观审慎政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且主要作用于非货币金融资产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一个同时包含企业违约风险与银行金融风险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以技术冲击、金融冲击与货币政策冲击作为外部的风险因素,刻画了实体经济与金融系统间的风险传导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组合的调控效果。主要结论有:(1)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系统,但可能削弱传统货币政策对金融变量的调控效果;(2)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应该盯住金融变量,但具体的目标取决于经济波动的驱动因素;(3)当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组合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减弱,且这种政策组合在金融冲击与货币政策冲击下存在“政策叠加”现象。  相似文献   

4.
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性的增强,使商业银行宏微观审慎协调监管成为当前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本文选取2008-2017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半年度数据为样本,在分析银行信贷周期不同阶段宏微观审慎监管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我国银行业宏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性。结果表明,微观审慎监管中不良贷款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长期存在且较为明显,流动比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作用存在但长期来看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宏观审慎监管中广义信贷/GDP偏离度和银行业集中度这两个监管指标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都较为明显且长期存在;宏微观审慎监管协调运作能够缓解单一政策实施对金融和经济系统的冲击力度,更有助于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因此,我国银行业监管不仅要在微观方面加强防范内部信贷违约风险,还要从宏观方面关注信贷结构调整和银行理财业务所可能带来的溢出风险。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意识到,仅仅使用微观审慎监管已经不足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于是纷纷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以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季度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是现阶段并非所有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都能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显著影响。3.宏观审慎对货币政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需着重关注两种政策在方向和力度上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6.
信贷市场摩擦与BaselⅡ的银行资本监管会加剧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波动性,这促进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引入。本文运用一个带有抵押品约束的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对经济周期、福利改善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中国经济的模拟检验得到如下结论:(1)宏观审慎监管中的LTV规则可以降低福利损失,此工具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是有效的;(2)两种政策如何协调应根据具体经济情况而定,研究表明,经济体在面临需求冲击时两种政策可以相互促进,而面临供给冲击时可能会产生冲突;(3)最优政策组合的福利分析表明,LTV规则对房价应做出更强的反应,而修正泰勒模型中加入宏观审慎监管后的政策效率比标准泰勒模型更好,说明两种政策的互动能显著地增强经济体系的稳定性。鉴于此,我国政策当局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应当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效应,共同实现经济与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刚性兑付的风险机制,评估纳入表外资产的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发现:(1)紧缩货币政策降低信贷规模,却推动影子银行资产扩张,引发流动性"水床效应",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2)刚性兑付抬高无风险利率,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增加金融脆弱性和金融监管难度。(3)将表外资产纳入银行资本要求的宏观审慎政策,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造成的资产恐慌抛售压力,显著增强了逆周期调控效果。(4)仅有"逆风向而行"资本充足率调控还远不够,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这也应是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刘飞 《商业研究》2012,(9):106-111
通过对中国银行业2006-2010年84家银行的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本文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银行间市场利率对不同类型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信贷要显著地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外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要受到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显著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显著地受到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另外,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也与不同类型银行的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有关。因此,中央银行在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杨智威 《北方经贸》2022,(2):110-112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国际组织积极探索新的系统性风险管理工具,并建立起宏观审慎调控框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时间结构管理是宏观审慎调控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A股上市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时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存在期限错配加剧、股份制银行短期负债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监管、增强商业银行自我资产负债时间结构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日益动荡的全球资本流动格局下,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离不开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双支柱调控框架理论在资本流动领域存在进一步应用的空间。文章通过构建以商业银行跨境融资及向企业进行外币贷款为特征的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CE)模型,论证了中国在面对跨境融资风险冲击时以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及其动态调整规则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论证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主要结论为:其一,商业银行跨境外币融资会增加国内企业外币贷款甚至本币贷款的风险且会在一定程度造成上本国产出和物价的波动。其二,正常性、奖励性、约束性三类不同强度的存款准备金利率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国内企业应对跨境融资风险冲击,但不利于宏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且存在向家庭部门外国债券投资传导不畅的弊端。其三,正常性、奖励性、约束性三类存款准备金利率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协调效应集中体现在提升经济的产出水平和降低物价方面,且对于调节国内企业的本币贷款成本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的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关注跨境资本流动。因此,货币当局应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动态调整功能并加强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多元组合协调效应,从而在规范商业银行经营的同时满足企业合理正常的本币与外币贷款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巴塞尔协议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步推广,以资本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风险选择等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认为原有的简单信贷理论模型不足以解释中国的信贷增长情况,因此,试图通过构建一个扩展的信贷理论模型,从银行信贷渠道和银行资本渠道两方面讨论资本约束对银行信贷扩张效应.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实证分析了银行业的资本增长对银行的贷款和存款都有促进的作用,而不良资产率对存贷款都有抑制作用,并且资本的增长对贷款具有一定的放大效果;同时,承认不同属性的银行在资本对信贷行为上的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资本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在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上作用更加明显,而在国有银行中则不显著.这要求监管部门在实施相应的监管政策的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更为细致和审慎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2.
梅玉 《商场现代化》2014,(24):123-123
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而在保证就业率的约束下,货币政策一度宽松,信贷规模急剧扩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不断累积。本文探讨了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挽救经济于衰退之中,各国政府不得不启用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启用至今已近十年,其是否达到稳定市场、定向调控、改善经济结构、重点扶持薄弱产业的效果,还待检验。基于2013-2021年我国719家中小板企业财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型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水平的影响及不同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差异,进一步检验创新型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是否因中小企业的性质不同而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央行实施创新型货币政策提高了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水平;不同类型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侧重点存在差异,常备借贷便利的总量调控效果明显,中期借贷便利的结构优化功能更加显著;创新型货币政策对不同股权性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水平影响均存在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银行业持续的改革开放,其市场力量和竞争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研究我国银行系统的市场力量和竞争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并且考察这种关系是否随着银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借助2003-2014年102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我们发现,竞争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且这种强化关系在小规模、高资本和高流动性的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为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对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具有的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政策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信贷扩张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本文揭示了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泡沫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信贷扩张作用于资产价格的机理,其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必须与审慎监管政策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资产价格,审慎监管政策应该关注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规模、速度以及信贷质量.  相似文献   

16.
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单一货币政策的不足,进而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本文以2012-2020年11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影响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进而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违约风险,弥补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足;同时金融资产投资会抑制企业的违约风险,起到“蓄水池”作用。因此,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时,监管层应考虑其对于个体企业风险的影响。同时对于金融资产“蓄水池效应”企业也应予以关注,以做好违约风险防范准备。  相似文献   

17.
当我国宏观经济在衰退时期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因为自己独特的宏观环境影响,反而起到了自发抑制宏观经济衰退的作用。当我国调整货币政策,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治理宏观经济的时候,因为商业银行的关系网,其在短期内不会迅速发生反应,所以,这样的政策时差性对于微观经济的影响是滞后的。总之,我国的商业银行所形成的信贷配给关系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延长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时间。第二个就是能够自发的抑制宏观经济所带来的波动。  相似文献   

18.
由于政府先后出台了为数不少的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造成了国内众多商业银行的货币信贷投放行为或多或少地"降温",也正因为此,商业银行才开始以加强"联系"信托公司的方式来"绕开"信贷规模管理。本文对这一模式加以分析,并以之为出发点,对这一模式对货币政策调控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加以判断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流动性过剩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的有效需求,在银行层面表现为存款与贷款余额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而这主要是由宽松的货币环境和银行体系相对审慎的信贷投放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宽货币、紧信贷"的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延续,这会对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一定的威胁。通过对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影响展开讨论,进而提出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4家中国银行的一个面板数据观察1996-2007年间的季度数据,深入探讨了银行内部特征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效果的影响。对Kashyap and Stein(2000)和Ehrmann(2001)中模型加以修正并进行了估计,它假设来自于银行的信贷供给的对称性,依赖于它们的规模、流动性和资本量。通过银行三个特点:银行规模、动资金和资本化的横截面数据分析,研究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发现,拥有更多的流动性和充足的资本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的反应更小,受其影响更小。与Kashyap and Stein(2000)相反,我们没有发现我们所考虑的其他两个银行特征(规模和资本量)对银行信贷有任何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