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体富 《财贸经济》2016,(12):17-27
研究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定位问题,对财政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分类中,一直将财政学列入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这曾为大家所接受.但目前在财政学界,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本文从财政的性质(本质)、财政学在西方经典经济学中的地位、如何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如何看待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问题、关于“财政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以及如何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等,多角度论证了财政属于经济范畴,财政学属于经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指出"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之一"。财政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财政审计工作,有利于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随着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的转变,财政审计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馨 《财贸经济》2021,42(1):16-25
"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学的理论基础.中国财政学的发展需要立足国情,同时不能漠视已经发展起来的现代财政学.当下一些质疑"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误解所致.为了厘清中国财政学界存在的误解,从而推动当前的财政学教学和财政理论研究,本文对如何看待"市场失效论"及政府市场二元对立观,如何正确认识"公共产品论"以及如何认识"公共产品"难以划分市场与政府边界的问题作了回答.新时代背景下,按照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定位,财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求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即新时代的公共财政制度,"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等基础理论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角度,将近代以来的财政学发展划分为三个100年左右的时期,分别为官房学时代、政治经济学时代和经济学时代,探讨了这三门学科及其国家治理理念对财政学所产生的影响.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本文提出财政学发展是一种演化而非进化的观点.官房学时代的财政学,极其重视国家的作用,奠定了财政学的政治学基础;政治经济学时代的财政学,强调国家要顺应经济规律,构建了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时代的财政学,主张财政要依据民意,满足社会需要,形成了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当前我国财政学的发展应当融合三个学科的相关合理内涵,而不仅限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李善达 《商》2014,(22):165-165
一、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情况仍旧突出,这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财政制度不完善有密切关系。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战略思想,无疑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的通过,意味着引领财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已经出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大幕正式拉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于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是政策上修修补补,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进行制度创新和系统性重构。  相似文献   

7.
<正>一、财税体制改革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与财税改革,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贸导刊》2014,(14):31-32
一、财税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与财税改革,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是一门经济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关系,即社会对剩余产品的分配过程,不是上层建筑,也不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混合体。当然,财政学在研究客观存在的财政关系的过程中,不仅要涉及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还要揭示某些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10.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财政税收体系建设中的一大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改革模式的创新与规范化发展上。因此,文章提出了一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的创新策略,并进一步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的发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鲍欣 《北方经贸》2005,(8):32-33
财政分权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传统的财政分权以及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都没有明确地探讨并阐明过这一方面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当代财政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意义在于为国家财政体系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当今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体制要不断的深化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作为国家和政府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利于国计民生。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政府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的表现,有利于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推进政府的职能向服务型进行转变,优化财政预算体制,完成了税制转型。本文首先介绍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其次分析了几点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在基层财政和财务管理中的职能,全面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和科学理财能力,使国家惠农资金不断向乡村倾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乡镇财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财政资金安全、规范、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所采取的财政税收体制是于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管理体制中演变来的。随着国家财政税收体系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也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发展瓶颈的前提下,尝试探索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方向,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在基层财政和财务管理中的职能,全面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和科学理财能力,使国家惠农资金不断向乡村倾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乡镇财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的重要屏障。笔者对部分乡镇财政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财政学科建设刍议:结合中国现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勇 《财贸经济》2007,(12):28-33
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财政学科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在准确界定财政学学科属性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财政学教科书的演变对财政学学科属性进行了探讨.财政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现实的理论研究.本文还对"公共财政"提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活动中的合同欺诈也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合同欺诈是市场经济的毒瘤,它给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找出铲除这种毒瘤的措施。用法律手段来防范和治理合同欺诈是一种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月10-11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财税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商业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哈尔滨商业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和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省财政税务研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大难题,也堪称经济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我们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财经界(学术)》2014,(19):66-66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与财税改革,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