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完善集体土地产权保障农民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是农业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则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已进入经济活动中心.但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太完善,为此,改革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的集体权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分析现行土地产权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完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裂变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和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尊重集体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户承包权、活跃务农者经营权"的思路,根据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各自运作边界,以使其在经济上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城乡融合速度加快,农村产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产权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农民合法权益被非法侵占。基于此,简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可行路径,旨在保证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城乡统筹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出发,针对产权制度中所有权实现方式不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分配不公及差距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政府法治意识淡薄等社会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探索确立了政府在产权制度改革中要走一条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中加强政策储备、明确职责分工、增强服务理念的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农村土地制度限制城乡统筹规划的因素,认为要解决北京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集体土地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改革我国二元结构的土地制度,推进土地流转的长期变革,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最终通过创新集体土地制度使农民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6.
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中的利益平衡——以“成都经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土地所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要求相关法律对集体土地权利的抵押权能加以约束。在制度约束下,各地探索选择以政府主导为主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使得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各参与主体间出现利益失衡,影响政策实施效果。成都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文以成都经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村产权权能的回归和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模式的协同,矫正利益失衡,平等保护各主体权益,完善成都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措施,为全国农村产权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产开始显现,村、组的利益日益显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也正发生着变革,农地产权主体也进一步细化,但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产权主体的权能依然不对等.另外,城郊村集体土地与城区国有土地的界线模糊,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范围难以界定,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法律保障性较低.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资金、资产和资源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几年来,我区把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经过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我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朝着管理信息化、运行阳光化、监督多元化、产权明晰化的方向努力,走出了符合闵行实际、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构建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构建思路,即建立适应土地经济关系多样化变化的多层次的土地产权关系,通过明确产权关系及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完善土地立法等措施,保障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引入“关系产权”理论,丰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理论支撑,优化不同功能产权的实现形式。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关系产权”理论契合中国逻辑,显化了农村集体地权关系,推动了土地财产功能与保障功能的划分,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在耦合“权利产权”理论优势的基础上,将承包地与宅基地“三权分置”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视角出发,与“三农问题”解决相结合,为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论:“关系产权”理论厘清了农民与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佐证了产权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阐明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实现“三权分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中西部农村能人和浙江农村能人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农村能人的规模、特征及多元作用。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微观基础是村域经济,而农村能人在村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农民的效仿学习机制和农村能人的先试先行精神和物质条件,把农村能人推到了村域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农村能人的能力建设、成长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的困境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理作为西方语境下的概念,运用到中国,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契合,也就是说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社会的治理。中国治理的困境主要存在于农村建设的管理与自治、村干部的行政权与自治权以及村民的分散经营与集体认同的三对悖论中,因此,解决三对悖论,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无疑是克服乡村治理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1997年实现了软着陆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在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这两年多来,我国政府灵活地使用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国内生产总值在东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仍然保持在78%和71%的较高年均增长速度上,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及东亚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物价继续下降的通货紧缩现象并未缓解。通货紧缩是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物价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90年代初终于告别了在计划经济下长期存在的短缺。然而,接踵而至的是市场出现普遍过剩的现象,竞争空前激烈,许多企业设备利用率下降。据估计,我…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然而,农村土地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相适应,已凸现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益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支持,而要解决资金问题,就必须重构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制度、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拓宽商业信贷渠道和加快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息披露以及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产品等。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变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特点,尤其是农业投入存在的隐忧,农村金融的现状与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与论述,从农村经济发展呼唤农村金融变革的高度,对当前强化金融支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农村新一轮改革的起点——农村税费改革具有超越减轻农民负担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形成了对乡镇基层政府组织的财政紧约束而迫使乡镇基层政府通过机构改革,撤并乡镇来缩小政府规模,缩减政府职能,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三不"倾向,即理论研究不足、空间逻辑不强与规划论证不力,由此带来了"三化"问题,即整治模式固化、复合功能弱化和人地关系泛化;(2)农村土地整治正面临由土地分散整治向空间统筹治理转型、由问题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型和由以地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3)新时期亟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积极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型公共空间治理及聚焦绿色发展型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农村土地整治需兼具规划视角的城乡统筹性与设计视角的空间联动性,在重视土地生产功能提升的基础上,挖掘土地整治蕴含的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乡村地域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9.
脆弱性与农村贫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讨论脆弱性的概念及探讨其与贫困的关系,提出脆弱性是贫困的重要特征,也是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所具有的较高的脆弱性构成了稳定脱贫的主要障碍。作者提出应将脆弱性作为新的切入点开展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