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技术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BP神经网络技术支持下,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原则与体系,并提出了新方法的技术路线.最后以珠海市横琴岛为研究实例,基于GIS平台,利用BP模型,对横琴岛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土地利用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软件)和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支撑,在建立璧山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璧山县域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研究表明,璧山县最适宜、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开发建设的区域面积分别为72.30 km2、95.30km2、375.08 km2、287.35 km2、84.53 km2,分别约占县域面积的7.91%、10.42%、41.01%、31.42%、9.24%.经验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能够对璧山县今后的建设用地布局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地质适宜性评价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充分考虑规划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征、环境地质问题等条件,采用定性分级法对丰城市城镇周边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土地利用与规划布局,为地方政府开展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绥芬河市为例,构建了口岸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最后根据综合适宜性分值把绥芬河市土地划分四个等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此研究为土地规划学者进行建设用地用地评价提供一定程度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砖窑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利用优先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砖窑土地再利用存在的问题,探讨一种基于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先级策略相结合的粘土砖窑土地再利用模式。研究方法:GIS空间数据分析和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法、优先级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砖窑土地适宜耕地再利用的比例最高,为67.39%;适宜生态用地再利用比例为19.21%;适宜建设用地再利用比例为13.40%;根据优先级策略的原则,首先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砖窑土地再利用,其次是耕地和生态用地适宜的砖窑土地。研究结论:可为城市边缘带的废弃工矿用地的再利用方式和策略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等规模中等水平省份的代表,辽宁面临人口收缩和发展方式转型双重压力。在国家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学甄别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适宜性,是高效开展国土整治、提升乡村空间治理能力的前提。运用DPSI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将省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适宜程度划分为高适宜性(I级)、中适宜性(Ⅱ级)、较低适宜性(Ⅲ级)、低适宜性(Ⅳ级)四个等级,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支持手段,对连云港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市建设用地高度适宜区位于中北部地区,中度适宜区位于中部地区,低度适宜区位于北部和南部地区,非适宜区位于中部云台山以及北部山区等区域;不同适宜性级别区域具有不同的限制性因素特点。建议在建设用地具体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区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浙江农民宅基地退出模式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浙江丽水等地通过旧村改造、移民下山,海宁等地通过“两新”建设等积极推动农民宅基地退出和置换。农民拆除原有宅基地,可以按统一规划在原址重建、异地重建新房,也可以选择入住统一建设的公寓房,到县或镇购买经济适用房,或者直接获得现金补偿。但宅基地退出存在4个两难:整村推进还是零星搬迁?先拆后建还是先建后拆?节约指标留在村里还是卖到城里?旧宅基地是复垦为耕地还是因地制宜?规范有序引导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建议:一是因地制宜,赋予农民多样化选择的权利;二是整体谋划,分步推进农民宅基地退出;三是严格控制,规范节余指标的使用和收益分配;四是加强监管,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识别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以兰州榆中县为例,借鉴环境经济学中的损益分析原理,引用潜力-阻力分析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生态潜力和生态阻力两大类,通过取大原则和成对明智比较法分别确定权重,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根据适应性等级将研究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温县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提出符合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等要求的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思路,完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理论体系,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南温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不同角度的评价成果进行吨粮田耕地质量优势分析。从自然禀赋、基础条件、区域条件3个角度进行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影响因素分析,并以此建立选址指标体系和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后按照由优到劣,可实现增产潜力空间由大到小的原则,提出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思路。结果表明:温县选定5 713.3hm2连片的优质耕地建成旱涝保收、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保守估计可增加7.16万t可实现产能,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土地类型反映了自然地理特征的同质性。为做好农用地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等要求,有必要开展以土地类型为单元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在构建的西峡县土地类型的三级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叠置法与自下而上的合并法划分土地类型。其次,以土地类型的最小单元为评价单元,综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分别建立了针对耕地、园地和林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求和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西峡县各类农用地的适宜性。结果 (1)西峡县的土地类型有3个等级,包括14个土地类、299个土地亚类和570个土地单元。(2)西峡县86%以上的区域为林地适宜区,约47%的区域适宜园地,而只有13%的区域适宜耕地。(3)各类农用地的高度适宜区(S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河流谷地地带。各类农用地的勉强适宜区(S3)在空间分布不均匀,且研究区北部的大部分山地区域均不适宜(N)作为耕地。结论 基于土地类型的适宜性评价可以识别潜在适宜作为农业利用的土地,并可为农用地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重要成果之一,浙江省在国家规划数据库标准出台之前,根据该省规划业务需要和自身特点,开展了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从数据库建设方法、编制数据库标准、成果质量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形成了具有该省特色的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为该省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指导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反规划”的理念、按照“反规划”的思路,总结区域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计算机辅助等技术,以广西崇左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地形坡度、石漠化、重要生态保护区、基本农田、水域等要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综合评价环节确定崇左市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评价结果可引导现有城镇和产业逐步迁出土地开发建设不适宜区,在编制相关规划时将城镇和产业布局在土地开发建设适宜区,同时引导城镇化工业化向区域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茶园生态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喀斯特空间分布的基础上 ,通过利用 GIS技术初步划分茶叶种植适宜地和不适宜地; 并选择对茶叶生长相关的地貌、气候及土壤条件中8个评价因子,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其权重, 应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实现贵州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 贵州适宜茶叶种植的面积为3.2417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40% ;其中非常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1.0618 万km2;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黔北、黔南以及黔中地区 ;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1.1554万km2 ,全省均有分布; 比较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 1.0245万km2,主要分布于黔北、黔西北、六盘水以及黔西南等区域;不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贵州喀斯特强烈发育,石漠化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可以为划定耕地整理重点区域、确定耕地整理项目和整理时序提供依据。[方法]文章以位于太行山区的涞源县为研究区域,以现状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经独立性分析后选取地形坡度、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地质灾害易发性7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各指标权重及未整理耕地的整理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区未整理耕地的适宜性空间分布。同时根据改进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各适宜整理区的障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整理措施。[结果](1)在影响涞源县耕地整理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是表层土壤质地、与城镇中心距离、耕地系数、地形坡度、与道路距离、地质灾害易发性和灌溉保证率;(2)在涞源县未整理耕地中,高适宜整理区与较适宜整理区占未整理耕地的20.79%,可作为涞源县下一步耕地整理的选择;(3)制约涞源县全域耕地质量的障碍因子是灌溉保证率,整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寻找灌溉水源、结合地形条件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设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结论]该文可为太行山区更科学合理地开展耕地整理项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必然趋势。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永州市11个县(区)为实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评价结果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1)整体而言,永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县(区)处于中度利用状况;(2)在空间格局上,永州市北部县区优于南部地区,北五县区集约用地水平的内部差异较小,建设用地利用整体处于集约水平状态;而南六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比较显著,呈现极度不均衡状态;(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地域分异明显,大致按地貌类型划分呈现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合理的方法准确预测规划目标年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比较了双因素预测法、趋势预测法和GM(1,1)模型法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的特性与适用条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为例,对建设用地需求总量预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GM(1,1)模型法在县域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中具有较好的精度,更符合县域经济的发展。该研究成果可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建设用地趋势变化分析以及需求量的确定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