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业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志民 《中国农史》1991,(1):1-4,90
古代虽然缺乏严格意义的农业区划,然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现象是始终存在的。中国古代关于不同自然及农业类型的认识与划分,是历史地、层累地形成的。这些认识与划分既是当时农业生产实践的总结,亦构成今日科学农业区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结合。农业经济生产的本质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农业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生产力,它具有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重性质。两者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农业的自然生产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因农业的自然条件形成的自然力,不仅是农业再生产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形成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在农业生产部  相似文献   

3.
农业不同于其它产业,有其基础性、特殊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同时,受自然约束力很大,在目前,发展农业很大程度上要随自然因素的变迁而变化,由于农业生产有其季节性、地域性、时延性、制约性等特点,所以,就决定了发展农业生产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它只能一方面依靠国计民生的基本需求,依据市场机制,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应遵循农业自身的规律性。只有这样,农业生产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当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需要运用市场机  相似文献   

4.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自然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生物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的结合。进入或作用于农业生产的既有"自在自然"物,也有"人化自然"物。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是综合的,并带有强烈的地区性。环境作用和人的应对互动的结果,首先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生计方式。农业劳动一定的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有的自然力可以"无偿"获得,有的自然力可以成为特别高的自然生产率的基础,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途径。但自然生产率是不稳定的,单纯建立在优越自然条件基础上的自然生产率缺乏推动社会进步的稳固基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和社会生产率应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丞 《中国农史》2012,(4):137-140
历史上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然的农业文明。农业生产作为农业文明最重要的基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中华文明有着令人惊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与农业生产的稳步提高是分不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的最终形成,更是和农耕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农业区域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物质内容和形成基础。农业区划就是以农业区域为研究对象,强调对区域资源条件、生产特点、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整体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 ,这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作用及其特殊性质决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稳定经济运行乃至国家自立方面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 ,农业相对其他产业来说是弱质产业 ,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生物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点。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仅存在着经营风险 ,还存在着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作为经济效益低、风险性大的弱质产业 ,…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宾  党晓虹 《中国农史》2008,27(1):24-31
粮食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着粮食在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古代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产业的社会里,粮食问题时刻刺激着封建统治者的神经,粮食出现危机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也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观念文化,形成了举国重粮的良好的风尚,通过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社会粮食安全问题确实客观存在,统治者也深知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并不遗余力地从生产、仓储、流通等环节提高粮食安全系数。从宏观粮食安全看,除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以后粮食的总供应量和总需求量不平衡,出现供需紧张的状况以外,在其他大部分历史时期则供求相对平衡,甚至经常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是农业生产的波动性所带来的粮食在时间上的不均衡,地区差异引起的粮食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封建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粮食分配不公等三个因素,直接制约着个人争家庭粮食的获取能力,影响着古代粮食的微观安全。可以说,粮食的宏观安全争粮食的微观不安全并存于古代社会,而正是粮食微观上的不安全,导致了粮食问题成为了影响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稳定、变迁的最为重要的、直接的要素。作为古代社会保障粮食正常供应的诸如粮食仓储、粮食流通和调荆等各项措施,也是基于以上三个影响粮食微观安全的因素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农业区划又叫农业经济区划或综合农业区划。它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含义指农业区划工作,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类似性和差异性,按照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把全国和各省划分成为在农业的专业化方向和农业生产结构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农业区域。其目的在于为改善农业生产布局,制定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一、农业资金是农业再生产的基本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或者叫做生产资源,它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时所需用的各种物质资源。按照它的效用来划分,主要有三大类:即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土地是人们赖以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资金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资金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它不仅包括用流动资金购买的、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就被消耗掉的种子、肥料、饲料和农药等原材料,而且还包括长期使用的房屋、建筑、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等劳动手段的固定资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研究,其驱动因素分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结合县域经济驱动研究现状及六盘山片区区情,确定了自然、产业、投入等8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基于ESDA与GWR模型的原理及实践经验,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1)产业因素、投入因素及自然因素存在时空分异,各年的空间分异特点不同;其他因素存在空间分异。(2)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将快速反应在县域经济总量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于二产的依赖性强于其他发达区域;(3)投入要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时效性;(4)县域经济驱动因素的多样化、动态性决定了自然要素只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5)交通区位条件亦是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进阶,将拓宽到综合交通地理区位条件;人口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或阈值要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县域影响存在差异。各县域发展政策、发展历史及基础、技术、外资及社会资本、全球化与市场化水平等方面亦存在空间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程度。[结论]GWR模型的演进可拓宽部分驱动因素的量化研究;其他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等是今后研究需突破的重点,同时需深入分析或模拟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机制及作用过程,突出动态化、系统性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总体上,县域经济是复杂系统,研究难度大,但该研究为县域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些视角,为其他学者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历史阶段。由于西方社会思想的传入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现实变化,使农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某些实质性的演变。本文仅对此作一探讨。一农业管理思想的基础是对农业经济作用的认识。在以农业为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的中国古代,农本论是牢固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教条。古代农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条:首先,农业  相似文献   

13.
侗族的农具和耕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有八十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交接的地区,是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的后裔之一。当地气候温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足,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农业生产,故其水田农业的历史,也颇悠久。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侗族在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区划是调整和改进农业生产布局,建立合理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方法,它对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农业区划,必须对农业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不但要进行自然资源的调查,而且必须进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特别是要进行农业经济调查。农业经济调查主要应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研究农业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它包括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一切自然因素,主要有水、土、气候、生物等,都对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傅晨 《南方农村》2001,(2):14-17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第一,自然资源状况。自然资源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自然基础。不同的农作物对自然有特殊的要求,而不同地方在自然条件上是存在差异的。第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人们对农产品有多种需求,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变化,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地区、国家,它们的农业产业结构会有所不同。第三,农业生产技术。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技术水平较低的阶段,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的摆布,…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段性差异。由于各地自然禀赋、民族、传统生产方式以及其在秦汉政府战略地位之差异,因此,秦汉政权在不同地区农业开发的战略意义、方式、力度以及效益也有所不同,导致了秦汉农业开发形成了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从时间维度的视角审视,秦汉400余年间的区域农业开发在各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化:其开发之目的,大致呈现出政治、军事色彩逐渐减轻,而经济、文化意味渐趋浓郁的变化态势;其开发之重点区域,呈现出由西北而东南的转移;开发之主体,则表现为渐次下移的特点。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时空差异,是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气候环境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严火其教授所著的《哈尼人的世界与哈尼人的农业知识》于2015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刊。本书40万字,分为八章。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对自然界常有不同的认识特点,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知识体系。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也由于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常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生产技术、生活技巧和社会习俗。本书以主要生活在中国云南省南部,以梯田稻作为特色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评介紫燕农业生产有着极强的地域特征,现今任何一地的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地域特征,无一不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制约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非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我国幅员辽阔,历史上形成的农业区也千差万别,因此揭示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地域分工的基础,也是形成区域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实际。丹江口市地处鄂西北山区,全市集名山秀水于一体,境内道教胜地武当山享誉海内外,丹江口水库闻名遐迩,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区域  相似文献   

20.
从农业经济的特点看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性李广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紧密的要素关联、产品关联和市场关联的关系,它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拟就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加大资金投入的重要性问题,谈点一己之见。一、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