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光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4(4):588-600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economy in Tianjin Municipal city are simulated with RBC model through introducing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From the works review and stylized facts,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government expenditure will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economy. Then this paper provides new evidence to support this judgment by DCC theory. After concluding the stylized facts of Tianjin city, a regional RBC model with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s developed. Next, this paper starts to solve this RBC model, get log-linearization of the solution and estimate all parameters. A program on Matlab is made to simulate actual economy in Tianjin city with this RBC model. The result is the RBC model with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ha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at without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Therefore,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consider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f regional economy is researched. 相似文献
2.
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财政税收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及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引入财政收支冲击的RBC模型能够解释70%以上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政府支出冲击加剧中国实体经济波动,而税收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显著。(2)降低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税率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资本和劳动的供给增加,降低劳动收入税率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降低资本收入税率则起到抑制作用,调整劳动收入税率的政策效果更强。(3)资本收入税率与社会福利呈正相关和非对称性,劳动收入税率与社会福利呈负相关和非对称性,技术冲击和财政冲击的共同作用使得结构性税收调整政策的福利效应具有非对称性,两种税率的同向变动对社会福利具有放大作用,两者的反向变动对社会福利具有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4.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一个基于跨期替代模型的中国经验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政府支出的增加之所以能够引致居民消费的增长,是由于政府支出具有乘数效应。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分析了中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短期内,中国政府可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增加总需求,但在长期均衡时政府支出完全挤占了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5.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关于商品货币市场分析进而制定政府政策的理论工具。本文首先分析IS-LM模型的含义,然後在对中国的IS-LM模型变量设定的基础上对中国的IS-L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该模型所获得的基本结论分析中国近期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阐释其应有的内在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共同开创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理论)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BC理论无论其理论本身还是思想方法都对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但改变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一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在从经济波动的根源、传导机制、理论模型、政策含义及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等方面概述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框架下将RBC理论与其他宏观经济理论做出了相应比较,最后指出RBC理论在经济周期研究和制定稳定经济政策等方面对我国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偏向性技术变迁、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与中性技术冲击的包含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中国的特征事实较一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说明这一模型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与正的中性技术冲击具有正财富效应相反,正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具有明显的负财富效应特征;我国1979-2007年间推行的降低劳动弹性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资本积累与GDP产出的提高,故而认为,这个战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RBC理论的基本模型与结论,从RBC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以及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研究借鉴RBC理论的可行性及条件.本文认为RBC模型的假设条件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中难以完全满足,且RBC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若借鉴RBC理论,首先要注意应用模型时对模型假设条件的分析;其次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基本模型进行修订;还要根据具体国情审视模型的参数及实证研究样本数据的取值. 相似文献
9.
介绍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并推导该模型的解及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一般结构。利用Dynare计算和模拟RBC模型的产出、消费、资本和实际利率的效应.结果表明,模拟的脉冲响应曲线能够捕捉技术冲击对这些变量的效应,且模型计算的速度和精度都达到了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0.
欧元区和美国同为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但经济波动却存在差异。1970—1994年欧元区经济波动率小于美国,特别是投资的波动率只有美国的1/2;1995—2013年它们之间的经济波动差异缩小,同时协动性增强。本文构建的包含趋势性和暂时性冲击的开放RBC模型表明,趋势性冲击对于欧元区经济波动的重要性更大,暂时性冲击则主导了美国的经济波动,尽管欧元区的两类冲击的随机扰动都小于美国。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趋势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所分别对应的持久性和暂时性收入改变,是这两大经济体的净出口呈现逆周期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甄别供给与需求冲击在我国各次产业波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效制定宏观管理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借鉴修正后的两变量SVAR模型对我国各次产业波动中的供求冲击进行了分析.蛄果发现,供给冲击比需求冲击在我国各次产业产出波动的形成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在第二产业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供给冲击对价格水平波动的影响更大,而在第二、第三产业中,需求冲击比供给冲击具有更高的相对方差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
模仿行为经济学分析——对经济波动的一种新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 ,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威胁 ,科学解释经济波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BC理论或方法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解释经济波动最具前沿的一种理论或方法 ,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方向。但存在明显缺陷。本文在修正RBC模型的基础上 ,首次建立模仿行为理论模型重新解释经济波动 ,并就中国政府在防止和治理经济波动的作用进行了独特的解释 ,认为政府所起的作用是示范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特点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20 0 3年内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的争论一直热烈地进行着。本文指出 ,产生这一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经济运行的条件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对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 ,各方看法不一。由此出发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条件所具有的四大特点 ,以便于更好地把握经济形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4.
15.
结合产业共性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扩散模型,以政府作用为调节变量,构建产业共性技术扩散的三阶段仿真模型,对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三阶段演化特征进行探讨,借助Matlab平台对主体采纳行为和共性技术扩散速度进行仿真,并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为例对仿真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共性技术扩散先后经历了权威决策、二次创新以及附随扩散3个阶段;产业共性技术扩散的企业采纳比例遵循“S”型曲线规律,而产业共性技术扩散速度出现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N”型走势;直接采纳二次研发成果的企业,对产业共性技术扩散影响较大;政府在整个产业共性技术扩散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扩散不同阶段政府介入方式与程度会有所差异;二次创新投入比例与成功率影响产业共性技术扩散规模和速度;只有将产业共性技术转化成专有技术或新产品,才能实现共性技术有效扩散。 相似文献
16.
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轮经济波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作为衡量经济过热的重要指标之一的通货膨胀并不明显。本文以宏观总供给的形成、宏观总需求的形成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为线索 ,在历史地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前四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在特征的基础上 ,指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已进入一个新时期 ,具有与以往经济波动不同的新特征 ,并着重从推动本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内在矛盾角度给出了对本轮经济波动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是转型经济所要面临的挑战,因此分析转型经济的货币问题十分必要。通过构建货币深化和货币挤出两种不同货币现象的分析框架,并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货币超发并非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只要能够控制好货币的流向,引导货币向货币资本转化,就能够防范和治理通货膨胀,以交易方程式和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实证检验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体制困境与波动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及其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挖掘中国经济波动的体制困境,试图为中国的经济波动勾勒出一个理论框架。目前的经济体制是波动形成的来源,经济体制中信贷—投资—增长—通胀四个互相契合的作用机制使得经济发展陷入体制困境当中,呈现出活—乱—收—死的形态。利用1978—2007年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年末贷款余额增长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年度数据,通过设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验证了这一理论。我们的理论表明,中国的经济波动内生于其特殊的经济运作体制,因而也就面临两难处境。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体制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保险波动与经济波动:顺周期抑或逆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保险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的拓展延伸。本文将保险波动关系解构为保险数量波动和保险质量波动,构建保险数量波动模型和保险质量波动模型,研究保险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的相依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保险数量和GDP是顺周期波动的;在经济子系统中,保险数量与消费、外贸子系统顺周期波动,而与投资周期无显著联系。保险质量与GDP、投资、消费、贸易、CPI、股市均无显著的规律波动关系,但保险质量和市场利率显著反向波动。保险质量和保险数量之间具有稳定的逆向波动关系。基于以上发现,笔者认为,无论保险公司还是监管机构,都应该更加关注保险波动的经济规律,注重保险质量提升,在保险周期间采用相应的措施维持保险产业的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国强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15-18
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知识的总和,技术进步象一条涓涓溪流始终贯穿于整个经济增长与发展史,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础,经济学家们就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是在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探索中逐步展开的,许多经济学流派都曾关注过技术进步并试图将技术进步溶入其理论框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用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增长过程。本文从亚当.斯密体现在积累及劳动分工上的技术进步因素开始,循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时序,分别进一步评析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及色彩斑斓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各大理论流派均认同技术进步一定会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但人类显然还没有找到一把普适的经济发展的"魔杖",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在不断延续展开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