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技巧,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反英雄”的手法,结构安排上使用的是“反小说”式的叙事结构,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受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谬、混乱与疯狂。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杰出的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书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绝妙无比, 令人称奇.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得小说平添了无穷的魅力: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小说寓意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3.
杨雷  孟晶磊 《理论观察》2007,(2):145-148
Ю.科兹洛夫于1987-19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夜猎》使作家一跃成为当代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领军人物。究其实质,与《夜猎》采用的前瞻性笔法所创造的震撼人心的逼真的虚幻空间是分不开的。鉴于这部作品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反乌托邦文学体裁的独特艺术魅力,加之中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空白的现状,我们应该解读《夜猎》的“反乌托邦”密码。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的小说通过最常见的题材,巧妙地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结合起来,并借颜色、味道等形象载体体现其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象征韵味,以劳伦斯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叙事模式的考察和分析,阐述劳伦斯小说的创作基调、叙事技巧以及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人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妒妇形象,她们不愿屈服于封建礼教,敢爱敢恨,勇于抗争,以女性之妒表现对传统女性文化的全面背离和反拨。妒妇现象作为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人物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亦留下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石苗 《魅力中国》2010,(7X):16-16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该小说平添无穷的魅力: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且小说寓意更为深刻。同时,福克纳还大胆地采用了多层次叙事、内心独自、自由联想和蒙太奇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该小说平添无穷的魅力: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且小说寓意更为深刻。同时,福克纳还大胆地采用了多层次叙事、内心独自、自由联想和蒙太奇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8.
冯小庆  杨蕊 《黑河学刊》2015,(1):23-24,58
《切文古尔镇》、《基坑》、《初生海》是普拉东诺夫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作品通过主人公对美好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偏激行为。作家在三部作品中使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其具有反传统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鲜明、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电影《致青春》为例,从背景改编、情节改编、人物改编三方面阐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风格与艺术创造的作用争意义.指出编剧及导演在保持原著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表现了电影不同于小说的独立气质和风骨.这也说明,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手段,我们不能苛求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  相似文献   

10.
侯咏据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茉莉花开》,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经典之作,《妇女生活》以三代女性的各种不幸探讨了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而电影《茉莉花开》在为我们展现婚恋悲苦的同时,通过严肃性主题的简化和批判性人物的弱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情唯美、唯真唯善的乌托邦影视世界。影视改编的美化这一复杂的艺术现象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庞先清 《理论观察》2014,(1):120-121
侯咏据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茉莉花开》,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经典之作,《妇女生活》以三代女性的各种不幸探讨了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而电影《茉莉花开》在为我们展现婚恋悲苦的同时,通过严肃性主题的简化和批判性人物的弱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情唯美、唯真唯善的乌托邦影视世界。影视改编的美化这一复杂的艺术现象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中人物起名体现了湘西特有的本土文化,这既是其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对外译介的障碍所在.本文在沈从文小说的对外译介全面启动的语境下考察了其小说人物起名艺术,并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对现有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做了评鉴,指出目前沈从文小说人名翻译仍处于一个有得有失的境况.  相似文献   

13.
《背影》一直以平实而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颇受关注,而对于作品中所蕴涵的感伤风格,人们则少有提及。文章从作品的意境、人物、写法等三个方面着手,探讨其感伤风格的形成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程爽  王震宇 《魅力中国》2014,(27):68-68
本文对中国多元文化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艺术价值的渗透、运用、融合与发展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从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人物的性格、音乐的创作手法等方面,创作性的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故事背景、民族乐器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艺术价值融合,其发扬中国多元文化艺术价值,合理借鉴西方文化艺术,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彭月星 《魅力中国》2013,(16):117-117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艺术魅力,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对南阳方言的恰当运用。融入小说整个叙事话语系统之中的南阳方言,对刻画人物,承栽人们最初经验,厦其微妙色彩义准确表达都有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电影《致青春》为例,从背景改编、情节改编、人物改编三方面阐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风格与艺术创造的作用和意义。指出编剧及导演在保持原著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表现了电影不同于小说的独立气质和风骨。这也说明,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手段,我们不能苛求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  相似文献   

17.
作为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苔丝》被奉为经典,而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又对翻译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比较人文出版社中文版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英汉对照本,两译本对意义的准确性,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和原文意境的再现,可以看出翻译不仅是内容的表达,也要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具有五干年的历史文化,艺术家们在历朝历代精心创作和设计出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艺术图案,这些图案又经过历史的积淀、淘汰和验证,形成了我我传统的图案.这此传统图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历史的象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形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传统图案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部分传统图案术特点和审美价值,并通过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实例,阐述传统图案存现代包装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包装设计中吸取其精华,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包装图案.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写作生涯颠峰时期的代表作,它标志着海明威的创作已进入思想艺术的总结阶段。小说中塑造的桑地亚哥的形象成为了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海明威赞美了桑地亚哥面对挑战从不屈服的灵魂,用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精湛的叙事艺术,书写了一曲打不败的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20.
邹硕 《魅力中国》2014,(20):115-115
美籍华裔作家谭思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叙事技巧娴熟的运用无疑小说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东西方叙事方式的融合以及对特殊语言的运用不仅使得小说风格独特,更加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