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实质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度的重建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的过程。在这一制度重建的进程中,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表现出八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制度变迁需求的内性性;二是制度变迁供给的滞后性;三是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性;四是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五是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性;六是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七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八是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社会”的性质,因此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比在城市社会中更为重要,在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非正式制度的因素,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 二者共同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7.
制度缺失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三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制度缺失的存在,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严峻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益凸现的失业问题;二是财富分配不公问题;三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制度缺失导致的这三个问题,加重了改革的社会成本,危害了社会公平,破坏了经济效率,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分析西方制度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制度的解释的基础上,探讨了制度变迁的客观必然性,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强调了制度变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重要性,指出制度变迁必须处理好借鉴与创新、渐进与激进的关系,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应实现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再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苏南模式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0多年改革的努力,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和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外有大量文献针对这一重大的制度变革开展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市场化"是不存在意识形态差别的,而是针对"管制"而言的相对概念;中国的市场化是一个制度变迁、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在改革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金融市场化、配置效率与地区研发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发创新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与开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收益回报周期长特点,使其高度依赖于外部融资,因而需要金融市场有效发挥要素配置功能。有效率的金融市场是影响研发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和中国省级宏观数据研究金融市场化对地区自主研发创新的影响,是一个新尝试。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通过改善外部融资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地区研发创新水平,平均而言,正规金融融资便利化程度提高1个标准差,人均专利申请量和人均专利批准量分别提高19.23%和16.39%;民间金融便利化程度提高1个标准差,人均专利申请量和人均专利批准量分别提高25.84%和21.05%。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率市场化是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转型与金融制度变革要求利率市场化,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多层次多角度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创造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模式作为经济体制在财政方面的具体体现,是经济体制转型对财政根本要求的一种反映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目标任务;积极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改革与完善公共财政预算体制等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市场化不仅是改革的基本取向和准则,也是评价改革有效性的重要标准.金融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成就进行了回顾,然后,指出了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析了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在市场化改革冲击下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文章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在全面回顾财政学专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财政学专业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专业优势与劣势,然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市场化进程中财政学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主要从事财税管理和涉税事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传统计划体制背景下启动的,也是在一定的改革意识引领下发生的,但在传统政治经济学框架内形成的改革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经济进行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我国经济学理论的转型还没有完成。为了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如何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怎样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体现现代精神,都需要在范式转型的前提下继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市场化进程的差异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和重点任务,创新构建了一套既能对中国市场化进行全面、客观和持续性研究,又与国内外同类代表性研究可比的市场化综合指数。本文以此为工具系统比较考察了中国各省区2000—2005年市场化多个层面的趋势特征和形成原因,为国内外官方及学术界系统了解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国家“十一五”以来经济自由化程度的现状提供了及时客观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