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券市场融资融券制度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尽早实施融资融券交易,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该制度的基本涵义及特点,最后结合国外典型的融资融券模式,对未来我国发展该制度的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介绍融资融券交易模式入手,分析我国融资融券交易目前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与融券交易发展的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两融余额市场占比较少及融资融券交易费率较高等问题。同时,在深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转融通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等建议以提高投资者融资融券交易的活跃度及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海外主要有三种融资融券转融通模式:美国的分散制授信模式、日本的单轨集中制授信模式和台湾的双轨集中制授信模式。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交易已近两年,期间融资融券业务获得了稳定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转融通制度的缺乏,融资融券业务特别是融券业务存在发展瓶颈。所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我国在借鉴了海外成熟融资融券业务开展经验的基础上,权衡利弊,采用了适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的集中信用转融通模式,对促进融资融券平衡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具有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证券融资融券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是指为证券买卖而进行的融资或融券。开展证券融资融券是完善证券市场机能的积极举措,是进一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促进证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开展证券融资融券在市场、技术以及监管方面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关键问题在于选择融资融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模式,探讨融资融券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大立 《时代金融》2013,(27):259-260
融资融券在我国开展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开始时间不久,但发展迅猛。融资融券业务的扩展,对市场交易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起初的单调的融资和融券交易,现在已经发展到以基础的融资融券交易延伸出融资融券T+0、担保证券融资、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并不断地在完善与深化。这些融资融券交易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给低迷的证券市场注入了一剂新鲜的血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对这些创新交易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使我们对融资融券的内部深化和外延扩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融资融券创新模式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法律困境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6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管理办法》在构建融资融券的担保制度时,充分借鉴了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创造性地引入了让与担保。然而,当前我国法律尚未确立让与担保制度,这就导致了我国按照让与担保模式设定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陷入了法律困境。本文试以境外市场的成功经验为借鉴,探讨我国现行融资融券担保制度法律困境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参与融资融券业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资融券业务作为一种证券信用交易,已成为海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成熟交易制度。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金融体系和信用环境的完善程度,采用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融资融券模式。该文介绍了商业银行在不同融资融券业务模式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在集中授信模式下证券金融公司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融资融券业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融资融券制度完善下的转融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在过去的一年里,融资融券不断扩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市场交易中融资业务发展迅速,融券业务却相对萎缩。基于此,市场迫切需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融券交易模式,尽快推出融资融券转融通业务。正是从此种现状出发,本文分析了我国融资融券市场的特殊性,并提出了建立我国转融通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比较国际上资本市场融资融券的不同模式,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出适用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融资融券模式,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融资融券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融资融券是证券市场发达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证券公司融资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主要模式,并就未来中国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模式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融资融券的现状,其次从市场化运作模式、主体资格、保证金比例、监管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融资融券业务创新的对策,以期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是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成熟,而融资融券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如何对融资融券风险进行合理控制,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文章对融资融券交易的利弊、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要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券商行为、建立客户个人风险信用体制等措施,以完善融资融券制度。  相似文献   

13.
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是证券公司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在分析融资融券市场效应和我国融资融券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融资融券对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影响,并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融资融券的现状,其次从市场化运作模式、主体资格、保证金比例、监管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融资融券业务创新的对策,以期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黄江东 《金融与经济》2012,(6):54-57,28
完善我国融资融券制度,比较、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融资融券交易模式十分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融资融券交易模式分别是:美国的市场化分散授信模式、日本的专业化集中授信模式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形成的独特市场条件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从发展趋势来看,以证券金融公司为核心的专业化模式日趋势微。当前,我国融资融券模式应着重借鉴日本式的单轨式集中授信模式,同时要为向市场化模式过渡留出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券商变相融资融券的滋生和漫延曾给证券行业带来灾难。制度不完善、监管不足、风险控制手段不足是造成灾难的主因。综合治理对变相融资融券进行了彻底的割舍与矫正,为融资融券业务合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审慎监管原则指导下,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完成基本制度设计后,融资融券业务从试点转常规,并推出了日本式转融通业务模式。纵观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历程,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是基础、有效监管是防范风险的保证、现行业务模式只是融资融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融资融券业务是基于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未来走势预期判断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投资策略,主要为了满足投资者在股票下跌时有效控制风险。从近几年股票市场异常波动来看,融资融券业务都发挥着助涨助跌的作用,但是从远期看将会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正基于融资融券与股票的内在联系,我们投资股票有了一个新的参考指标,即追踪每日融资融券余额变动,从而为仓位变化以及选择个股作出一个大致判断。本文首先对选题进行背景阐述,从实际出发分析选择该题的意义所在,其次通过我国开通融资融券业务以来有代表性的融资融券余额数据与股票指数的关系阐述它们两者的内在关联,从而引出我国融资融券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实际问题,最后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说明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邓凝 《中国外资》2013,(14):54-54
2010年3月,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在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我国A股市场真正告别了"单边市"时代。融资融券制度能够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为市场提供双向盈利的模式,是整个市场运行的稳定器,因此该制度的实行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围绕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融资融券业务是改变我国"单边市"、增强证券市场流动性、提高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及资源配置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及相关法制的不断完善为融资融券业务提供了良好试点基础。经过多年时间的探索,融资融券交易在2010年3月31日正式启动,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必将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融资融券业务的正式启动也对相关公司证券公司和委托人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融资融券在我国并非一种崭新的业务类型。在2006年证监会出台《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之前我国已经存在着融资融券交易。此前的证券信用交易大部分是以银行间债券为质押获取资金。该管理办法在融资融券担保问题上没有采用质押等典型性担保方式,而是规定了“让与担保”的方式来保障券商的结算交收风险。但是,由于证券让与担保实际上是一种流质契约,并违反了物权法定原则,从而与现有的民商事基本法律规则以及基本法理存在明显冲突,因此面临着合法性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