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希腊债务危机和由此引发的欧元危机,实际上反映的是新形势下的国际储备货币竞争,美国趁机打压欧元,目的在于维护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2.
3.
在人们的记忆中,美元作为国际流通货币的霸主地位已经根深蒂固。目前美国人打的算盘是借助美元贬值缩小贸易赤字,但这一做法风险很大。这不仅会伤害世界经济,同时也将削弱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理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程度日益完善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金融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可以说,金融事业的建设发展程度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程度.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欧元问世之后,国际储备货币的竞争格局由美元垄断演变成殴元和美元的双头竞争.本文主要就欧元问世之后,国际储备货币竞争中的欧元危机问题进行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单位探究欧元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全球国际储备规模快速扩张,结构显著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的体制性缺陷。研究表明,主导新世纪国际储备的主权信用货币实际上只有主权而没有信用。因此,当代国际储备体系必须改革,中国的国际储备也应该调整。 相似文献
6.
依托欧洲雄厚的经济实力,欧元的诞生有力推动了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发展,但作为形成日寸间不长的超主权货币,欧元也面临着需不断改革自身财政金融基础运行框架的要求。文章回顾了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份额的变化,探讨了影响欧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对欧元储备货币地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国际储备货币的演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繁荣的国际贸易、稳定的货币价值、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等。 相似文献
8.
9.
10.
储备货币竞争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春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26(6)
不兑现货币制度下,储备货币发行国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承担的成本却很小,主要储备货币国具有增发货币以获得储备货币收益的内在冲动。随着欧元使用范围的扩大,欧元货币地位上升较快,形成了与美元的竞争态势。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国际储备货币供给的约束,在现实背景下竞争不但未能阻止货币滥发,反而形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缺乏有效监管使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频繁而剧烈,引起汇率大幅波动,国际货币体系更具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从货币地位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亚洲金融危机等历次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有着类似的宏观经济和制度背景,但次贷危机在形式、影响和危机国应对政策方面均体现出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特征。该文比较了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差异,认为危机发源国货币地位的不同是这些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信用衍生产品自问世以来在分散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功能及其在本次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肯定了基础信用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应推动金融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3.
从金融危机的视角看,金融监管体系演进与发展和金融危机密切相关。监管当局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危害,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总是不断寻找新的监管重点、变革监管范围和手段,来保持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本文从三代金融危机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差异出发,阐述金融监管体系变革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并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启示:金融一体化监管趋势下的保险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次危机的爆发都是风险释放的过程,研究危机更重要的是关注风险的积累过程。因此,分析危机前的风险积累过程,查找危机产生的原因,对防范和化解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新近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延伸到对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分析,以及全球金融一体化监管最新演进趋势的借鉴,论述我国保险监管组织架构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5.
Pami Dua 《Macroeconomics and Finance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2016,9(3):217-240
This paper examines inter-linkages between Indian and US equity, foreign exchange and money markets using the vector autoregressive-multivariate GARCH-BEKK framework.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GFC) and Eurozone debt crisis (EZDC) on the conditional volatility and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estimates derived from the multivariate GARCH model for Indian and US financial marke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bidirectional causality-in-mean between the Indian stock market returns and the Rs./USD market returns, and significant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in-mean from the US stock market returns to the Indian stock market returns. As regards volatility spillovers, we find that volatility in the Indian stock market rises in response to domestic as well as US financial market shocks but Indian financial market shocks do not impact the US markets. Further, impact of the recent crisis episodes on the covariance matrix i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We find that volatility in the Indian and US financial markets significantly amplified during GFC. The conditional correlations across asset markets were significantly accentuated in the wake of the two crisis episodes. The impact of GFC on cross-market conditional correlations is higher for majority of the asset market pairs in comparison to the EZDC. 相似文献
16.
冰岛金融危机的起因、教训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冰岛成为第一个陷入困境而向IMF求助的发达国家。该文分析了冰岛金融危机的起因及教训,认为冰岛危机是自身经济发展失衡、金融过度膨胀且存在结构缺陷的后果;政府的金融监管与危机应对措施也负有重大责任。对其他国家都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 individual investors’ tolerance towards financial risk by focusing on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GFC) of 2007–2009. Financial risk tolerance (FRT) is analysed longitudinally controlling for demographic, socio‐economic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absolute terms, the change in FRT is small and contrasts with a popular view that risk tolerance is an elastic psychological state overly influenced by the pervading market conditions.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financial events, FRT tends to be a reasonably stable attribute in the shorter term but possibly influenced and reshaped by events more gradually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一系列举措对我国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对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整理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研究60年代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当今盛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差异。60年代,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货币,倘若政府不希望持有美元,唯一的选择便是从美国财政部购入黄金。今天,他们则可以以美元换手欧元。他们可能继续购入美元以避免其本国货币升值,但随即他们又会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美元,换回欧元。于是欧元汇率上升,由于外国对美国政府债务持有需求的降低,美元利率将会迅速上调。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下列两种创新方法可资借鉴:欧洲中央银行可创设一特别便利设施(a special facility)以满足人们对欧元的这种需求;中央银行把非意愿持有的美元存放于基金组织所管理倡导的便利设施中。建议一赋予了欧元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建议二则将这一角色功能定位在特别提款权身上。它同时将避免日后美元与欧元货币问转换所造成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linkage of the Russian equity market to the world market, examin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he Russia's 1998 financial crisis utilizing the GARCH–BEKK model proposed by Engle and Kroner [Engle, R.F., Kroner, K.F., 1995. Multivariate simultaneous generalized ARCH. Economet. Theor. 11, 122–150]. We find evidence of direct linkage between the Russian equity market with regards to returns and volatility, while the weakness of the linkage suggests that the Russian equity market was only parti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market. At the time of the crisis, evidence of contagion is clea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