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过开春第一场雨,烟台的天就渐渐变暖了,桃花开过,梨花开过,落在墙头上枯草丛的粉红的、洁白的颜色,把温暖带到了墙头院落上。烟台市牟平区大窑镇李家庄,拥有著名的威宇大樱桃生产基地,这里的春天便铺展成一种红绿相间的色彩。每年五月份“威宇”大樱桃成熟的季节,在村庄里,不小心会看到一枝樱桃把一串红得逼人的果实,连带着叶子伸出墙头来,吸引游客的目光。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走在街上,手里也会提着一小袋樱桃,你一粒我一粒地分享春天最早的馈赠。在樱桃的点缀下,村庄被映红了。欢歌笑语遍布山野。  相似文献   

2.
《农村工作通讯》2005,(3):23-23
我承包的土地旁有一条浇田的水沟,沟的另一边曾有一条3米宽的路,后来被邻居侵占种了庄稼。2002年,在已被邻居侵占的路上居然长出6棵小树苗。因为树是从村里原来的路上长出来的,我认为所有权应该归村里,便从2003年12月开始找村委会解决。经过数次调解,均没有解决。后来,村委会干脆说树又不是村里种的,管不着,至于邻居占了路种地的事,只能等土地合同到期再说。现在,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大树,影响了我的生产。请问,我现在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看一棵树怎样处理伤口,会很感动。 这是“溪林春天”小区里的一棵年轻伟岸的美国松。“溪林春天”因为附近有三茅溪,又有一片天生的松树林而得名。这片原生的松林被开发商买下来了。因此,圈在围墙里的这棵树不是绿化的结果,它已经在原地长了几十年,有四五米高吧。夜里在树下散步,我发现树上垂下一根铁丝,就用力地甩,想把它甩掉,结果甩不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深谷奇竹     
常山县的边远地区新桥,长着满山翠竹,但有一株怪竹长得十分奇特,见者无不啧啧称奇。这支怪竹有碗口般粗,长在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板栗树根部的窟窿里,但长到1米多高处就不见了顶,原来它往板栗树里钻进去了。  相似文献   

5.
母亲     
门前的三棵苦楝树,树干弯曲如弓,枝柯横斜,把浓荫坠落到我的窗前。每日为我送来楝树的清香,送来风动叶摇的絮语。 躬身而立的苦楝树,因木质柔韧,在它长到拳头大时,农人就将树身扭曲成弓形,曲曲地长到钵子大时,那就是一张很好的木犁了。我窗外的三棵苦楝树,因为时代变迁,逃过做木犁的劫数,如今已老态龙钟了。 每日里,我就在苦楝树的浓荫  相似文献   

6.
<正>会跳舞的草在云南怒江上江镇风柳村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草本植物,当地人称"风流草"。它植株高60~80厘米,枝丫生长四、五片以上宽1厘米、长3厘米的叶子,呈嫩绿色。平时它与其他草类植物无异。奇怪的是每当有青年男女在它旁边互唱情歌时,草叶似有灵性就会互相摆动,翩翩起舞。甚至在歌声激昂时,每  相似文献   

7.
粮食的神性     
正我羡慕那些吃饭很慢、一直吃尽碗里最后一粒饭的人,最后那粒饭,可能正是农民弯腰从地里捡起来的那粒稻谷。见到这样的人,我岂止是羡慕,简直会景仰他。吃饭占用了人生很长的时间,虽然它够不上恢宏大气,它也真不需要恢宏大气,相反,小气和安静适合每一顿饭。慢慢用餐、吃干净每粒饭的人,身上至少有两项美德。  相似文献   

8.
陪聊     
我母亲喜欢和我聊天,她从乡下老家来,家乡的新鲜事稀奇事,她都说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我给她聊聊城里的怪事趣事,她也很喜欢听。但我没有多少时间陪母亲聊天,因为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全压在我一个人身上,吃饭穿衣要钱,孩子上学要钱,母亲身体不好,看病吃药要钱……我的工资不够  相似文献   

9.
小草的快乐     
正"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歌曲《小草》唱出了小草默默无闻的赞美。是啊,小草没有鲜花的芬芳,没有大树的挺拔,普通到完全可以让人忽略,但是,假如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将会缺少大片的绿色,我们的空气将会变得不再那么清新,我们的环境将会变得可怕……花朵是娇艳的,果实是香甜的,只有小草是没有香色的,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10.
土城     
土城,实际上只是故乡那个黄河古道上的一个长满荒草的农家院,它建于何时我不知道;它是否兴盛过,我也不知道。所知道的就是少年时代留下的记忆片段,黄土村落,几圈土墙,最边缘而又最荒凉的当属这所谓的"土城"了。它四周的土墙低矮,蜿蜒呈一百多米见方的形状,"土城"里有北、东厢房组成的木建筑,近乎腐朽的门窗,院中几只养牛用的大石槽,最神秘的当属一座刻满龙图案的条形机。"土城"西厢房里住着一位老人,四十年前他似乎就是中老年的样子了,山羊胡子,一脸沧  相似文献   

11.
兔年说兔     
我是属兔的,对兔子有偏爱。白兔、灰兔、长毛兔、短毛兔,田地里的野兔,我都喜欢,爱得冒傻气儿。记得小时候,妈妈说我属兔,我就问:"我为什么属兔,哥哥为什么属牛?"妈妈也解释不清楚,问急了,就说我是兔子变的。于是我信以为真,把兔子看成我自己,非常非常喜爱兔子。最早养兔子是5岁的时候。在麦收时,叔叔给我逮了个小野兔,黑色的眼睛,褐色的皮毛,非常可爱。我就用圈小鸡娃的笼子圈着它,每天给它吃青草、萝卜、青菜等等。小兔子长得很快,两个月后长大了。野兔变成了家兔,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我拔草回来,它迎着我,把前腿跷起来抢草吃,眼睛忽闪忽闪,耳朵左右摇摆,我便把它抱在怀中,小心地拿草一根一根地喂它。不幸的是,后来它得病死了,我为它哭得很是伤心。  相似文献   

12.
稻谷咏叹调     
自古以来,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中间,千百年来,老人们都爱在屋前院后对自己的孩子们谆谆地说着同样的话语: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以稻为先。粮食,哺育着我们的民族走过了昨天,经历着今天,面对着明天。———引言没有花艳,没有树威,没有果甜,没有草鲜,我只是一棵人类离不开的稻穗。我虽出生于污秽的泥土中, 但我的肉体却是洁白无瑕;我虽成长在浑黄的浊水间,但我的品质却是纯清崇高;我虽经历了倒春寒的痛苦磨难,但我沐浴着生活的欢乐和精彩;我虽吃够了三…  相似文献   

13.
<正>打我记事起,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把粮食看得无比珍贵,特别爱惜粮食,淘米时,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洗米水倒去,生怕有一粒米从洗米水中流走,有时在洗米水中不经意间加杂了几粒米,马上俯下身子把洗到地上的米粒捡回来。每次吃饭,父母总是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我们姊妹起初吃饭的时候,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父母就一颗一颗的把饭从桌子捡到自己的碗里,当看到我们吃剩下的饭和吃完饭的碗边还粘了不少饭粒时,父母就把我们的饭碗端过来,把我们剩下的饭和碗边粘的饭粒赶到自己的碗里吃。他们时常给我们讲粮食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各国饮食风俗,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中国人是用舌头吃饭,法国人是用情调吃饭,美国人是用思想吃饭,日本人是用眼睛吃饭。我当时觉得吃饭最不讲实惠的就要算是只注重外观的日本人了。然而,当我听到一位在目本留学工作多年的朋友在微博里所说的一番话,我的这个成见立马被颠覆了。下面是他的微博:  相似文献   

15.
影壁     
太行农家,总喜欢在四合院的门里或门外垒一堵墙。墙不大,却很别致。这墙,在太行山里,农家人唤它叫作影壁,也有称照壁的。打我记事起,我家门前就立有这样一堵影壁。它青石建基,灰瓦冠顶,经岁月的剥蚀,墙身豁牙裂缝,墙面泥皮残破,只是上面绘制的一幅长毛狮子画却依稀可辨。儿时的我,每每玩耍回家,总要在影壁前驻足,与那狮子调逗嬉戏一番。或捋它密匝匝的长毛,或抠它滚圆的眼珠,或摇它脖项的铜铃,或拽它直翘的尾巴。继而,还要两手扳住眼皮和嘴巴,冲那雄狮扮个凶煞相,在心理上与它相持争斗一番。也每每在这时,总要听到爷爷和奶奶象似爱怜又象似做真的恐吓:玲儿,小心大狮子从墙上跳下来把你给吃了。影壁前走进走出,不知不觉度过了懵懵懂懂的幼童时代。犯疑的是,个子长高了,理事的智能增强了。胆子却越来越小了。再在影壁前嬉闹,再与墙上  相似文献   

16.
正在那间昏暗不明的灶房里,母亲以缓慢无声的姿态,靠近了那只立在墙角处,挺着圆鼓鼓大肚子的米缸,继而将一只干硬的鸡爪似的手伸了进去——她是想从米缸里掏出一点微笑来,然而掏出的却是一声叹息……这是母亲在我童年岁月里反复上演的一个情境。因其反复多次而在我的记忆里生了根,无法与如水的时间和解。母亲的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目的很简单:我们活着每天都需要吃饭,需要向米缸索取粮食。是的,你已经注意到了:我"吃饭"的时间量词是"天",而不是"一日三  相似文献   

17.
黄开堂 《中国改革》2004,(12):55-57
2004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奇怪,竟然下起往年少见的大雪。这一段时间,我难以入眠。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理读者来信。我把两年来收到的近万份投诉材料,几万封来信,重新打开、阅读、分类,它们被摊放在桌上、床上和地上,我被信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围绕着,这是我与那些来信来访的农民朋友的又一次相逢,此情此景就像是再次走进了一个没有眼泪的世界,再次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炼狱,在这里充满了痛苦、无奈,抗争与正义,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思考。两年多前,我来到北京,那时候《中国改革·农村版》刚创刊,没有想到一份农村类杂志,竟能产…  相似文献   

18.
至今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种树时的情景.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是个林场工人,大多数时间里,我和父母住在林场的工人宿舍里.林场的环境偏僻,但青山绿水,别有一番趣味.那一片片绿意葱葱的林子,成了孩子们笑声不断的乐园. 有一年的植树节,父亲带上我,一起种下了一棵稚嫩的树苗.我疑惑地问父亲,在那样的环境中,小树苗能否存活?父亲却肯定地告诉我,树的生命力极强,越发恶劣的环境,越能激发它们的生命力!果然,小树存活了下来,且日益茁壮. 工作后,每当遇到难题,总想起父亲和我种下树苗时所说的话,心中就充满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细想,父亲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经历风雨,他的爱就像日益茁壮的树一般,成了我和母亲挡风遮雨的避风港.  相似文献   

19.
老屋     
大凡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于人于物都是如此。 长时间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已经很难再见到土墙灰瓦的老屋了。而在北京的四合院里还能偶尔发现葱郁茂密枝叶掩映下的老屋。应该算得上是历史陈迹,或者是建筑的古董,让人能想到过去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沧桑。然而我故乡里还有不少这样的老屋。只是很少有人居住。多半都坍塌或空置了。  相似文献   

20.
茼蒿蒸饭     
正茼蒿又名蓬蒿,山野之菜。在春天的乡村,家家菜园里随处可见茼蒿。一棵棵矮短的身姿,蹲在一畦畦的菜地里。墨绿的叶子内敛稳重地弯垂着,悄悄生长。绿叶蔬菜,是农家饭桌上的常客。早晨,挎个小篾篮,闲步去菜园逛一遭,掐几把菜薹,铲几棵茼蒿,午饭的菜肴便有了着落。一盘清炒茼蒿,水灵灵地缱绻在白瓷碟上,就着米饭,细细嚼来,香中有点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