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企业家》2006,(1):59-59
据统计.中国每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显示,如果中国企业都按照国际标准实施环保措施,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经验证明.“站得住”必须要有“三条腿”支撑: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目前中国企业在成本优势上比较明显.但在产品优势上只能算“半条腿”.而品牌优势则基本缺失。  相似文献   

2.
《经营者》2008,(1):118-118
一个从“负债累累”的乡镇毛巾小厂上起步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洁丽雅用20多年时间,从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毛巾行业的龙头企业,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成为“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并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毛巾行业第一品牌。2007年7月。洁丽雅的品牌价值已经高达16.67亿人民币。  相似文献   

3.
变革管理是人们常谈常新的一个永恒主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变革的真谛与价值,然则不一定只有在“穷”的状态下,才求“变”。事实证明.即使是“富”亦应求“变”,“变”就是割弊除陈,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地“求变”,才能“常新”,才能“长久”。中国的改革开放.诱发了中国企业脱胎换骨的深刻变革;WTO的加入.不仅仅使中国企业进入了“与狼共舞”的时代,更会由此而产生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沙丁鱼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企业原有的优势开始丧失,加上国外企业的攻城掠地,我国许多企业纷纷把产品的战略方向瞄向了高端,不断推出高端产品,力图再造产品的高端形象。如“环保”空调、“烘干型滚筒”洗衣机、“变频”冰箱、“高清晰”彩电、“高像素”手机等……这股浪潮正在席卷着中国企业。如何从战略高度认识高端品牌及其运作,这对许多中国企业还是一个陌生的课题。应当说,韩国三星品牌的崛起给出了一个理想的答案,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竞争内容更加深入、竞争的程度更加激烈。这一点我们可从企业的竞争行为上清楚地看到,以前企业所常用的“价格战”、“广告战”、“终端战”等单维度的竞争手段,正在被“供应链竞争”、“顾客忠诚竞争”、“战略网络竞争”等立体化竞争手段所替代。同时,  相似文献   

6.
《质量与市场(质量)》2004,(12):15-17,22
2003年,“珠江”牌钢琴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无形资产价值14.68亿元,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有价值的五个消费品牌”之一。“红棉”牌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红棉”牌吉他成为广东省名牌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竞争取胜的法宝,是品牌信誉的基石,是创造效益的源泉,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文道 《中外物流》2006,(6):12-12
面对外资货代巨头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国国内的货代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8.
企业和社会各界翘首等待的2004“中国名牌”评价范围终于揭晓。最近,“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发出公告,公布了今年“中国名牌”评价范围。根据“公告”,今年将把48类产品列入“中国名牌”评价范畴。其中39类为首次参评产品,9类为复评产品。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选择了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但是.是选择多个管理体系独立运行.还是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应该是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营者》2006,(4):26-37
企业战略竞争力永远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航标”和“灯塔”。《经营》评选“2005最具战略竞争力企业”的初衷是.“入世”第五个年头为中国经济增长与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全球化机遇来临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在21世纪的今天,公司的战略实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重大挑战?未来全球化竞争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竞争边界。开放意味着更多的国外企业将会进入中国,也意味着国外市场的大门在对中国企业无限敞开着;如何把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到企业发展当中: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去赢得未来的市场份额等等。[编按]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已从产品销售阶段发展到品牌营销这一高级阶段,企业竞争从而也进入品牌经营、品牌竞争的新时代。中国最具权威的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对100多个中国品牌进行的价值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勤上光电一路走来,在世界上与欧、美、日、韩等国的大型LED企业同台竞争。LED行业成为最有可能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行业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使烟草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市场上有各种档次卷烟1000多种,年产量3500多万箱。面对如此丰富的卷烟产品,卷烟消费的选择增加了.选择的要求也更高了,而卷烟生产企业承受的压力也更大了。  相似文献   

14.
《江苏企业管理》2008,(1):21-22
江苏光芒集团始建于1975年,产品涉及厨卫电器、太阳能两大支柱性产业的9大系列180多个品种,是业内规模较大、产业链完整、产品系列齐全、核心专利领先的企业集团之一。企业主导产品灶具、油烟机、热水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同行前列。企业专利技术突破100项,企业技术中心晋升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9月,光芒灶具荣获“中国名牌产品”,成为我市第二家荣获中国名牌的企业,目前正在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缺乏的恰恰是敢于正视竞争的“亮剑”精神,而不是逃避竞争的“蓝海”战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设计:工业品牌的竞争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世界闻名,但是能够被人津津乐道的,由中国设计的产品和企业寥寥无几.从“制造”到“设计”,一词之差,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尤其是品牌的价值却是完全不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极大丰富,而产品同质化导致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因此濒临困境,甚至陷入价格战的泥沼.近年来,一个全新的观念在我国高科技企业中实践开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尤其是在家电、PC和汽车等技术成熟度较高、同质化趋势较为明显的领域,工业设计通过增加科技产品的相关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了工业品牌的竞争利器.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美元,就产品的价值而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工业基地之一,仅仅排在美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实际上的世界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随着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家电产品源源不断的输出。“中国制造”越来越响亮,“中国制造”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生产者、商家、消费者每天离不开的商品。在很多领域,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舞台令人瞩目的角色。但另一方面,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名牌,缺少世界级制造业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利平 《企业世界》2006,(12):28-29
最近,面对“中国制造”越来越陷入的迷局和困惑,更多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寻求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口号,甚至认为“中国制造”是最落后和赶不上时髦的做法,甚至是把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制造、创新、创造。无可否认。曾一度风靡全球“中国制造”,其实是以能源利益驱动经济发展的,我们的“中国制造”大都处于原始的、粗糙的、照猫画虎的来料加工,由于同行肆意压价竞争,中国生产企业赚取的只是“加工费”。得益甚至还不到商品价格的10%,  相似文献   

19.
市场竞争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已过渡到品牌竞争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局限于追求产品质量.消费方式由纯粹的有形物质消费方式向通过物质消费追求精神享受的文化消费方式转变.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决定因素。品牌已不再是简单的标识或信号.而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品牌的企业是缺乏后劲的企业.品牌产品已成为高业绩、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的代名词。品牌和地域经济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地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品牌企业的支持.著名商标的多少可直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比如甘肃省目前注册商标总数不足全国1%.经权威部门认定的中国著名商标196件中.甘肃同样占不了1%.2001年全国评出首批“中国名牌”52种.甘肃无一人选:2002年全国评出“中国名牌”123种,甘肃再次无一人选:2003年全国评出“中国名牌”147种.甘肃只有“兰炼飞天牌润滑油”一种产品人选.但在2005年5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冻结.甘肃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光荣“退役”:2004年甘肃再次交了白卷.这种品牌经营状况是支撑不起甘肃工业这个庞大身躯的。品牌问题,是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欠发达地区未来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认名牌”谁公认丁亚鹏国家权威部门表示:“中国公认名牌”一律无效■参评企业:有时挺管用目前市场上冠以“中国名牌”之谓的产品多如牛毛,呈泛滥成灾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市场有序竞争,误导消费,加重企业负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据笔者粗略统计,仅江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