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年来,我国河蟹养殖迅猛发展,河蟹全国产量由1993年的1.75吨到2001年突破24万吨;价格已从前几年一路攀升步入微利时代,现在每kg仅40—60元乃至20元以下,养殖者稍有疏忽,就会导致亏损;甚至亏损额较大。面对我国加入WTO后,养殖经济迅速融入全球化,继续养殖河蟹还有没有利润?这是从事河蟹养殖众多生产者迫切关心的问题,如何熟练掌握河蟹增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河蟹品质,增加养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通过多年在河蟹养殖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供同行参考。一、良好的池塘条件1、基本条件:面积5-10亩,水深1.5米,沟深2米,不渗水,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无旱涝、污染之忧,进排水口相互独立,成对角线设置,防逃设施完备。2、彻底清塘:特别是老塘口,尤应注意。清除过多淤泥,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化浆趁热全池泼洒,并注意塘埂处也应泼洒到位。  相似文献   

3.
<正>河蟹是淡水水域中适应性强、分布广、食性杂、生长快的经济蟹类,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由于养殖技术的原因,池塘养殖的河蟹往往品质不高,笔者就提  相似文献   

4.
一、河蟹的生活习性 河蟹喜栖居在水质清新、阳光充足、水草茂盛的地方。白天隐蔽洞穴中,夜晚外出觅食。每年6~8月是河蟹活动盛期,这时河蟹的摄食量大,生长速度最快。当水温降至10℃以下,河蟹开始进入越冬阶段。 河蟹喜食鱼、虾、螺、蚌、昆虫等,尤喜食腐臭的动物尸体;亦喜食眼子菜、浮萍、丝状藻类、蔬菜等植物。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水产业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常规鱼表现出相对过剩、价格下跌、养殖效益下降的势态,为稳定水产养殖。提高效益,我们连续多年进行成鱼池套养鳜鱼试验,在不同的塘口,用不同的密度,同时放养早繁苗培育的体长8厘米的大规格鳜鱼种和常规繁育的体长3厘米鳜鱼夏花鱼种。年终干塘检查,放养体  相似文献   

6.
<正> 1、合理放种 条件较好的池塘,可根据每亩产蟹40kg、产鱼200—300kg的模式投放苗种,鱼种以滤食性的鲢、鳙鱼为主,少放或不放吃食性鱼类,忌放青、鲤鱼。 2、培植水草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水花生、菹草、苦草等既是河蟹的适口饵料,又是河蟹在池塘中的附着物,栖息、脱壳的隐蔽场所,还能吸附水中的肥分,一举数得。但蟹池内种植的水生植物不能超过池面的1/3。  相似文献   

7.
<正>一、水质调控1.加深水位。当高温季节已经来临时,这时应将池水加至全年的最深处。高温季节,适宜的最高水位可保持在1.2-1.5m之间;气温特别炎热的时候,水位还应加深,最好在2m左右。2.勤换水。高温期间,养蟹池应常更换新水,保证水质良好。更换水源应清新、洁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河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中心于2009-2010年在海安县南莫镇黄陈村养殖专业户徐连风处进行了池塘高效养殖河蟹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收益,现将有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关键技术1.池塘清整在11-12月份河蟹收获上  相似文献   

9.
<正> 目前有半效以上的池塘平均水深在1.5米以下,严重影响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各地虽在大力进行改造,但由于资金、产权、责任制等因素,许多池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得到浚深。在此条件下,常规养殖增产潜力不足,加上市场因素,效益低微甚至亏损,采取以下措施能有效提高浅水池塘  相似文献   

10.
提高丘陵地区池塘养鱼效益的措施杨堂保我国幅源辽阔,其中有不少是丘陵地区。虽然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丘陵地区的池塘养鱼基本存在着池塘大小不一、深浅各异,形状不规整,而且零星分散,水质肥沃程度不同等问题,加上丘陵地区池塘形成的历史较久,缺乏统一规划,长时...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节水质、科学喂养、病害防治等途径提高秋季池塘养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做好虾池的前期准备,合理放养虾苗 青虾属底栖动物,耗氧量高,不耐低氧环境,游泳能力差,喜欢栖息于浅水区域、集群爬行于池边滩脚及维管束植物较多的地方。池塘面积2—4亩为宜,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池水1—1.5m之间,坡比1:3,池底淤泥20cm,池底平坦,进排水安装密眼网袋。放虾前10天,虾池用生石灰(每亩100kg)清塘消毒,杀灭敌害生物。3天后注水50cm,施发酵粪肥(每亩100—200kg)培育浮游生物,为虾苗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7月中旬至8月初放苗,每亩放5—6万尾,规格为1—2cm。在放苗后20—30天,每亩投放100g左右鲢、鳙各30尾,用以调节水质。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单纯的追求河蟹产量已不再有竞争优势,养大蟹、养好蟹才是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市水产中心不断探索养蟹新模式,在2009年进行池塘高效养蟹实验,取得了成功,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一、养殖条件养殖池塘为杜集区朔里镇的塌陷水域,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黑鱼市场逐渐走俏,池塘养殖黑鱼在我县逐渐兴起,同时养殖黑鱼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此,笔者认为养殖黑鱼掌握五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节水质、科学喂养、病害防治等途径提高秋季池塘养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在鱼类越冬期不投食,鱼类在饥寒交迫中生活近5个月,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得不到补充,靠消耗体内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一般成鱼体重减轻6%~8%,死亡率为3%~5%;鱼种因个体小而相对体表面积大,能量散失和渗透压调节负荷比成鱼高,体重减轻10%以上,死亡率为8%~10%;特别是一些体质瘦弱的鱼种,越冬期的死亡率高达40%以上。还因鱼类长期断食,消化系统生理功能减退,代谢机能紊乱,抗  相似文献   

17.
<正> 1999年我站承担了县科技局下达的“池塘养蟹生态防病养殖技术”研究课题,经两年的精心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发病率明显降低,试验塘口平均发病率降低60%—80%,用药成本由原来的亩平均130—150元降到80—100元;二是成活率明显提高,产量增加。由于生态环境的改良,发病减少,使河蟹生长正常,成活率明显提高,产量增加,亩增产10—15公斤以上,平均提高单产二成多;三是河蟹品质明显提高。由于移植水草,改良用水,河蟹普遍个大,色泽艳丽,品味提高;四是经济  相似文献   

18.
<正> 针对近年来河蟹价格下跌,养蟹效益严重滑坡的新情况,江苏省盐都县水产养殖场职工郝福米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蟹池套养鳜鱼试验,取得了亩产成蟹63.48公斤,鳜鱼13公斤,亩产值3202.3元,利润1175.7元的好成绩。现将其养殖技术整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改春放冬捕为常年轮捕轮放。即改变春季投放鱼种,元旦或春节一次性干池捕捞的传统习惯,做到在市场鱼价高时,常年随时网捕,灵活销售。采取这种形式保持水体有足够的载鱼量有二种方式:一是一次性放足,捕大留小;二是多次放养鱼种,捕大补小。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池塘养蟹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蟹池中疾病也逐渐增多,且发病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有关的材料就此问题加以总结如下,以供参考:一、常见疾病及治疗1、细菌性疾病及治疗此类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其症状是病蟹甲壳和步足出现棕色块状,点状病灶,蟹爪发红,严重者附肢腐烂,甲壳被侵蚀成洞,鳃丝发黑,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