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雯瑜 《消费导刊》2011,(5):52-53,55
上海房价日益攀升,城市居民的住房压力日趋增大,没有得到"安居"的上海居民无法"乐业".房价收入比长期作为衡量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一个指标,能够从中得到居民对于房价的承受能力.了解上海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有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住房保障性政策,改善上海居民的居住条件.本文构造了存款购房函数与贷款购房函数来计算当前市场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1991—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早有关于住房支付能力的讨论,以世界银行1992年的著作作为我国使用房价收入比概念起点的观点不合史实;跨国房价收入比数据一般不具可比性,也不存在国际惯例或国际警戒线;房价收入比用于衡量住房支付能力,重要的是其变动的走向,而不只是某年的具体数值。本文计算了我国1991-2005年的房价收入比,用以衡量城镇居民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支付能力,发现:我国房价收入比整体上有所下降,但从2003年起又上升;房价收入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表现出东部趋升、中西部趋降的态势,上海、北京的房价收入比较高,北京和西藏的房价收入比波动较大,各省市间房价收入比的差别呈减小态势。  相似文献   

3.
廖长峰  胡志涛  黄跃平 《华商》2008,(16):47-47
我国现行评价房价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是房价收入比,但是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忽略旧房市场,没有考虑住宅市场结构,低估了我国居民的购房支付能力,致使我国现行的房价收入比远大于国际平均指数。针对这些缺陷,本文对解决方法做了分析改进,使房价收入比能更好的反映房价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4.
郭洋  方华 《商业时代》2013,(3):85-86
本文对我国现行房价收入比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对平均房价与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进行修正,引入了更加合理的房价购买力比公式。在此基础上,以东北三省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借助于新公式,对各省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居高难下"的房价,上海城市居民是否还有足够的住房支付能力来满足自身的刚性需求值得探究。及时了解上海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有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住房保障政策,改善上海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本文通过分析、计算上海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来确定适用于上海的房价收入比取值范围,并在当前收入水平、住房价格条件下,计算上海城市居民的房价收入比,从而对上海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的缺陷及其改进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欣宏 《价格月刊》2006,(10):19-21
目前,我国的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法存在着较大缺陷,主要表现在忽略旧房市场,没有考虑住宅市场结构,低估了我国居民的购房支付能力,针对这些缺陷,以及考虑与我国的统计资料街接,本文对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即房价收入比=(新建房和二手房的加权平均值)÷(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调整系数)。通过以北京和上海为实例计算,发现新的房价收入比的值较原来的小,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房价收入比是反映住房支付能力和住房市场整体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考察了房价收入比的学术渊源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机构对该指标的推广和应用,并从房价收入比指标设计者、推广者的研究入手,讨论该指标的长处与局限性,辨析其计算方法和具体的数据采集方法。在比较了房价收入比的理想算法和次优算法之后,兼顾数据可得性和计算结果准确性,本文提出了直接采用平均数计算中国房价收入比的算法。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房价收入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房价与城镇居民住房购买能力的重要指标,计算房价收入比应以每套(户均建筑面积)住房平均销售价格总额除以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年可支配收入总额,并以房价收入比3~6作为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标准。据此在分析2000年~2009年江西省房价收入比情况、江西省各设区市房价收入比对比情况、不同收入阶层间房价收入比情况以及江西与全国房价收入比比较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房价统计制度是进行房价收入比分析的基础、以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确定房价调控目标应因地制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慧 《中国物价》2012,(4):40-43
2004年以来房价快速上涨背景下城镇居民家庭买不起房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房价收入比指标分析了1998—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整体住房支付能力在逐步增强且已趋近符合中国国情的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随后笔者深入分析了导致被社会所普遍认知的"买不起房"与城镇居民整体住房支付能力逐步增强这一对矛盾的原因,并对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不同住房销售单价等基本数据出发,应用住房单价月收入比计算与分析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及其差距,探讨了我国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社会差距以及差距扩大的原因。最后,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情况,提出了提升我国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大多数城市将房价调控目标与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这一指标被束之高阁,结果形成以房价涨幅10%或者更高作为调控目标,与房价调控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与民众的期待南辕北辙.要使居高不下的房价回归合理水平,房价调控目标不应与GDP增长挂钩,应以房价收入比制定房价调控目标,并要完善房价收入统计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落实官员问责制、彻底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强化房地产市场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居住贫穷指标基础上,构建了住房收入指标理论上限值,弥补了现有文献不足.本文依据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6-2007年住房市场数据估算了中国住房使用成本,说明了中国城市住房支付困难程度.描述性分析表明,中国大多数城市不存在严重住房支付困难问题.实证研究发现,房价比收入更能影响中国城市住房支付困难,住房面积也显著影响住房支付困难.因此,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是解决居民住房支付困难的有效措施.实证研究还发现:房改年显著降低了城市住房支付困难;人口增长率差异并未导致城市住房支付困难差异;城市住房支付困难问题并未在地理位置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李乐 《华商》2011,(4):40-42
3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地方政府酌情调整已出台的房价控涨指标,并强调,在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确定房价控涨指标时,必须考虑并且参照“当地居民购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房价收入比变动趋势及其所处区间范围的视角对全国1998年~2010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逐步上升且趋于合理,这一结论与社会现实中的普通购房者"望楼兴叹"现象似乎构成了一对难以解释的矛盾,原因在于城镇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巨大,导致60%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部分热点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过高及保障性住房的历史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住房市场出现了城镇中等收入居民有强烈的购房欲望,然而又因为收入偏低而没有实际支付能力,即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具有普遍意义,就当前来说,居民对住房的消费尚属于其引致消费的一部分,政府应该通过增加中等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提高他们对住房的消费能力。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又有赖于税收杠杆,政府对国内居民发行公债和参与保险可以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从而提高中等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人们通常采用的房价收入比测度方法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主要是从按收入阶层分别测算、全面考察居民住房有效购买力、区分经济适用房及高档住宅加权计算购房均价等三个方面进行修正,并提出相应的修正测算公式;最后,应用修正后的房价收入比测算方法对武汉市居民购房承受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测算方法更加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7.
程侃  杨斌 《财贸研究》2013,(5):94-101
目前流行的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指标存在缺陷,它只考虑现期收入而未考虑持久所得,且将其运用于中国时忽视了隐性收入因素。通过设计一个新型的房价收入比指标,计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发现目前中国房价仍是合理的,中国人民的房价负担能力被低估。政府不应当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而是应当合理处置"土地财政"带来的巨额收入,并且通过政策优化使高价商品房更多地成为"廉租房",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成为无痛苦调节收入分配的渠道,实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沈悦  张学峰 《财贸经济》2011,(2):118-124,94
在房价高涨背景下,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构建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衡量体系的基础上,运用马氏距离聚类分析法依据住宅价格将35个大中城市分为4组,通过面板实证和多因素FMOLS进行分析。发现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长期均衡并互为因果关系。虽然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整体比较脆弱,但城市之间呈现异质性,导致这一现象与收入之外的其他基本面因素也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政府在实现住宅价格和居民收入良性互动的同时,还应加强房价较低城市的软硬件建设,引导住宅需求合理流动,解决高房价城市住房支付能力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遏止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使房价保持合理价位是住房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本文探究了房价"合理价位"的判定依据和计算方法,通过实证测算京沪等城市房价的"合理价位",可以看出一些地区的房价明显高于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住房调控政策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住房保障收入线的确定,是明确住房保障对象的前提和保证住房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本文从住房支付能力的角度出发,根据"剩余收入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居民的实际支出情况,提出了更为合理的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测定方法,并采用ELES模型和房价约束原理,对南京市2003-2012年十年间各个年度的理论住房保障收入线进行了测算,与实际采用的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比较分析表明,理论测算方法更为科学合理,更能准确地反映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