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和集中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形式出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内部有序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序状态之间、全球范围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资本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世界市场容量有限之间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矛盾出现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加深。  相似文献   

2.
一、理论陈述在世界体系理论中,沃勒斯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心地区、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内涵。所谓“中心地区”,是指利用边缘地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以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经济体中贸易和金融市场运转的地区。中心地区享有先进的工农业以及发达的商业和金融业,其显著特征就是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所谓“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劳动分工和不平等交换的角度,作者讨论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文章认为,如果把国际劳动分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一个有中心和有边缘、有主导和有附庸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在资本、资源、技术和劳力重新组合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拥有雄厚资金和发达技术的一方将明显地占有优势。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又是国际资源与财富分配的基础,而一个国家在国际财富分配中的份额又会影响其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所以,如何应对全球化并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占领一个优势地位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开始从“中心-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目前,世界上形成一种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它不仅与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贸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的。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包括: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亚非拉国家独立和其中部分国家走上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使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科技革命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既刺激又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机制中将会有更大的发言权;促进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曼陀罗这一概念具备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及案例研究的创新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曼陀罗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国际体系分析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东南亚本土丰富的一手文献资料以及东南亚史学的经典著作有助于重构东南亚国际关系史的全貌。借助这些文献,曼陀罗可用于阐释古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的互动历史及规律。东南亚历史上存在宪章国家、港市国家、高地政体及村庄政体等政治行为体,不同政治行为体的互动构成了相互交错的曼陀罗。从区域层面看,曼陀罗是一个复数的区域体系,这一体系的文化基础是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即使经历了伊斯兰文化变迁仍未丧失曼陀罗的特色。从互动进程来看,多中心的互动形成了历史上三种相对稳定的体系模型,分别是中心—边缘模式、上游—下游模式和高地—低地模式。东南亚地区大国与域外国家的交往同样丰富,尤其与中国的互动引发了曼陀罗与朝贡关系的争论,尽管这两个体系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世界秩序观念、朝贡和战争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使得曼陀罗作为独立的区域秩序而存在。对现代国际政治而言,曼陀罗依然是一个有启发性的概念。这一概念具备发展国际关系理论的潜力,同时有利于分析和解释当今的东南亚政治甚至世界政治。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经济全球化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本质上讲,它意味着全球问题的尖锐化,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意识的趋同化,例如承认市场经济价值观以及发展问题本身的国际化、国际社会相互依赖的加强、全球信息通讯体系的形成等.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新阶段,并对处在世界经济体系边缘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世界产业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跨大西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呈现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特点与学术传统。如同国际关系学科一样,美国学派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英国学派则处于半边缘状态。笔者首先分别界定英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然后从知识传统、方法论、议题设置等维度诠释二者间存在的差异,进而从历史背景、学术传统以及学术训练等方面解释英美学派间的差异,并且考察英美学派间目前的交流状态及其对话的必要。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由方法论所确定的,而是由共同的研究主题以及核心概念所界定,因而英美学派有必要进行切实的对话以构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国际政治经济学科。  相似文献   

9.
中国于2005年提出了和谐世界观,而西方学术界则复苏了对世界国家的研究兴趣。作者比较了和谐世界观与亚历山大·温特的世界国家观在思想根源、可期性与合理性方面的深刻差异。在思想根源方面,温特的世界国家观是西方超验宇宙论中逻辑秩序的体现,而和谐世界观是中国内在世界观中美学秩序的体现。在可期性方面,温特的世界国家观基于无政府状态难题具有消除差异的内在倾向,而和谐世界观基于不需要消除无政府状态而主张包容和尊重差异。在合理性方面,温特的世界国家观基于目的论推断的承认斗争将带来世界国家的观点无法成立,而基于过程论的和谐世界观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各种过程不仅能成为促使世界从不和谐状态向和谐状态转变的动力,而且有助于实现行为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中国国际金融战略时,应更多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充分考虑政治、外交等因素,而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应处理好经济与政治、中国与外部世界、国家与市场,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关键问题是政府职能界定和中国在世界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世界体系从“延长的16世纪”的欧洲世界体系发端,其性质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按照在现代世界体系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现代世界体系被划分为三个等级结构: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世界体系形成不平等结构,源于世界范围内劳动分工的不平等以及地区间贸易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发展的结果是地区间资本积累和收入的不平衡以及地区间国际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中国要想步入现代化道路、实现真正的发展,就要增强本国在国际事务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以及处理本国事务的自主权,寻求自身发展模式,摆脱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也将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纳入积极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2.
王哲 《中国报道》2014,(4):88-88
如果从普通民意,特别是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到底如何?2月21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和华通明略发布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调查选取英国、美国、南非、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等七国,覆盖样本3017人。调查结果显示,国际认可中国大国国际地位,中国国家形象整体趋于稳定。尤其引人瞩目的是,英美俄印等七国越年轻群体对中国的看法越积极。  相似文献   

13.
张利娟 《中国经贸》2012,(10):88-89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推动力有所减弱,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群体性崛起。中东作为新兴市场中的新秀,也已经从全球的边缘走向中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逐渐提高。作为新兴市场的中东,目前和中国最新的贸易情况如何、双边贸易结构是否有新的变化、中东局部地区的动荡是否会影响到中国与中东贸易的发展等,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之制”向“中国之治”转变,映射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之治”涵盖了“目标与经验”“特色与影响”“本质与基础”等方面,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的根本立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托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此外,探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中国之治”中的伦理意义,有助于深化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并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出访东南亚和中亚国家时提出的旨在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战略。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经济秩序不断变革,贸易投资积极发展,"一带一路"正在逐步推动以中国为中心的新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发生了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世界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口。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探索、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和方式、国际政治权力的位移和下沉、信息和交通技术变革带来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新历史观塑造有关的国际关系教育等问题,都是当代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新机遇,确立中国与世界互进的共同价值体系,完善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经济和社会基础,提高在国际体系中的协调和协同能力,加强中国的全球行政能力建设,探索多极化的新管理模式,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识等,都将是未来中国内政外交进步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向来重视国际关系道德教育,以怀仁重义著称于世。中国会作为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国家,推动世界向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能力是世界城市影响力、控制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与控制力的过程。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枢纽功能,是对北京科技体系在国际、国家科技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的概括。因此,强化北京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功能是推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张莉 《中国经贸》2012,(19):84-85
新兴市场国家的概念较为宽泛,至今未有明确定论,但普遍是指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占世界经济份额迅速提高,工业化正步入中后期的发展中国家。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群体陛崛起,从全球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国际生产、  相似文献   

19.
张利娟 《中国经贸》2012,(19):88-89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推动力有所减弱,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群体性崛起。中东作为新兴市场中的新秀,也已经从全球的边缘走向中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逐渐提高。作为新兴市场的中东,目前和中国最新的贸易情况如何、双边贸易结构是否有新的变化、中东局部地区的动荡是否会影响到中国与中东贸易的发展等,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东研究室副主任陈沫。  相似文献   

20.
略论边缘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贞礼 《特区经济》2007,221(6):276-277
边缘区域,是指在一个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远离经济增长中心并且缺乏采用典型发展模式转入快速增长轨道的条件的区域。随着区域差距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正面临着快速增长的中心区域与缓慢增长的边缘区域之间统筹发展的严峻挑战。该文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边缘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边缘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需要进行科学探索与系统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