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缺口问题,重庆在全国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了地票交易制度.这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实践,开创了城乡土地流转的新路径,农村土地价值得以实现,农村建设用地的布局得到了优化,为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重新设计地票交易流程,使其得到更好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土地用途管制在保护农地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地保护区域内土地的潜在价值,导致部分利益损失。借鉴国外土地发展权相关理论和国内农村集体流转机制,应用"地票"交易制度和土地发展权还原机理构建出城乡建设用地之间增减挂钩及其供需平台。在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地票"交易制度的出现有利于发现偏远农村土地发展权的价值,促进城市资源反哺农村,缩小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3.
王哲 《中国报道》2014,(2):20-21
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重庆市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解开了“城市发展扩张缺乏空间,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的疙瘩。  相似文献   

4.
李宏 《特区经济》2004,(11):135-137
完善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对于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切实保护好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使用土地要科学,是要求我们有一个科学的用地观,正确认识人类与土地的关系。要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土地这一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殊性。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规划用地必须现在就从农村做起。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城市有钱无地、农村有地无钱”是城乡发展的一大现实困境,重庆土交所建立以后,农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以“地票”为载体流向城市,并在交易机制保障下,获得了价值发现,使更多的城市资金得以源源不断流向农村。  相似文献   

6.
地票交易中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新龙 《改革与战略》2010,26(3):91-93,141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的地票交易开创了城乡土地流转的新路径。其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实现了复垦农民、政府和开发商三方利益主体的怕累托改进,但忽略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文章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地票交易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及利益分配。以发现地票交易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制度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其收益分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表明:国家应对征用集体的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补偿;对于集体建设用地的转让,集体经济组织应获得全部土地流转收益;国家应以税收的形式对国有土地外部性所导致的溢出效应进行宏观调控;土地管理部门可收取土地管理费等。同时,应进一步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合理制定土地规划以及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与农用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冲动日趋强烈,全国耕地数量进一步逼近18亿亩的红线。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政策措施,但面对农地转用的巨大经济利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耕地资源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文章试图从耕地保护的行为博弈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入手,为完善当前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票制度通过指标化形式,将农村建设用地跨界转移到利用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从而使“不动产”变成了一种“虚拟动产”.中共中央近日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是否可以被看做是对重庆地票制度的肯定和推广呢?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参与主体与社会福利的关联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集体土地转用为城市国有建设用地提供的资源支撑。然而,我国存在的农村与城市二元土地制度、国家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模糊等土地制度和政策缺陷,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在充分考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各参与主体利益及社会福利变化的基础上,应引入农村建设用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模式,建立和规范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要素的流动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改革方向,但地方政府作为现存制度的既得利益方,不会主动放弃征地模式,需要中央政府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本文的研究认为,对地方政府更大的政治压力、更多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判决、农民保护土地产权意识的觉醒等因素都有助于地方政府逐步放弃征地策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并未解决规划区外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产权实现的问题,只有与建设用地的异地流转机制相结合,才能解决新的市场失灵问题。为此,应赋予各集体经济组织平等的土地发展权,通过土地发展权的交易实现规划区内外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产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环境制度安排,其对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和以雾霾污染为代表的大气污染治理都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应按照“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在新《环境保护法》中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定位为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并从碳排放总量控制机制的合理确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的分配、定价机制的选择、政府监管机制的健全等方面,来健全中国语境范式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日前在京召开,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表示,2009年将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改革征地制度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今年将严格规范管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对耕地的占用;切实加大补充耕地的力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4.
杜增华 《特区经济》2008,(9):101-102
节能降耗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导致其供应不足,在环境领域,排污权交易广泛地应用于解决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取得巨大成功。本文在分析了美国排污信用交易和排污许可交易的基础上,认为可以探讨用交易机制来推动中国的节能降耗事业,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节能降耗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李姗 《魅力中国》2010,(29):116-116
近几年来,国家领导人及各级政府日益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民年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动力,其权益也必然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条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民的权益保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耍求从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着眼,以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来实现农民的权益与其他阶层的平等,使农民权益有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存在一定数量的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并且随着土地供求矛盾的加剧进一步扩大。北部湾经济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有着保护土地产权、满足土地需求的必要性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保权让利"模式的流转制度,能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缓解土地矛盾、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育谋 《科学决策》2005,(11):21-2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土地市场健康发育的必然结果,如今在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这种流转在国家法律上一直受到限制。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和农地征收制度,实现农村集体建没用地市场和城镇国有土地市场的接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绿色金融     
《上海国资》2023,(10):99-100
<正>中办、国办:鼓励碳排放企业、大型活动组织者、社会公众等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社会责任2023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业碳汇核算基准线和方法学。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以来,沿海一些省市的海岸滩涂围垦开工面积迅猛增加。其促成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沿海各地需要供应大量的土地用于海洋经济建设;二是国家冻结了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从而使得建设用地的需求与供给之间,一下子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各地不约而同地把弥补缺口的希望寄托在海洋滩涂围垦上。但是,一方面各地、各有关部门滩涂围垦工作热火朝天,另一方面各地、各有关部门争夺围垦滩涂权益的争斗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20.
韩宁 《特区经济》2011,(8):250-251
城乡统筹条件下,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又相当关键的问题。在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中,不要固定某一模式,避短而取其长,可能是较优方案。严格限制政府公权力,使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使其失去利益的冲动回归理性。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决定权,防止农民"被上楼"。引入"地票"交易模式,使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同权同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