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开展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有助于改进政策机制、支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结构-政策内容-政策工具”三维空间分析框架,利用NVivo 11 Plus对1978—2023年颁布的141份中央层面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进行多维度的量化分析,全面系统地揭示政策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发布数量呈现波动式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政策文本发布类型以部门规章为主,发文主体呈现层级高、多元化和政策联合决策聚焦于高层级部门的特征。(2)每个阶段的政策内容与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政策探索阶段主要关注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加强阶段开始以生态效益为导向,政策深化阶段注重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从政策工具来看,管制型、市场型、自愿型政策工具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分别占46.15%、46.83%、7.02%。文章提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应强化政策主体的协同合作、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需要科学、合理、适切的政策体系保驾护航。文章通过构建"政策工具—目标评价"二维框架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维度的基本工具偏好从环境型到供给型再到需求型加速递减,"公共资金投入"和"财政措施"等次级工具偏少;目标评价维度的基本工具偏好分布均衡、结构协调,但次级工具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进一步分析表明,乡村治理的目标意涵呈现出清晰图景,政策情绪分布比例协调。未来乡村治理的政策制定应遵循四条原则:推进政策工具分布有机平衡,实现次级结构统筹优化;提升政策工具与治理目标契合度,注重补齐政策短板;完善细节设计,提高可操作性;持续推进政策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提高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对我国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实施热点展开研究并提出完善对策。方法 文章通过选取近3年来我国24省61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实施方案,基于内容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4.0,对我国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热点、支持对象、支持方式和支持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1)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热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培训、项目补助、收储运体系建设等方面;(2)当前政策支持对象主要是农户和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存在政策支持对象与政策实施对象主体错位问题;(3)当前政策支持方式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存在环境型政策工具过密、供给型政策工具运用缺乏创新和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的问题;(4)当前政策支持水平较低,存在政策支持清晰度低、操作性差、同质化强的问题。结论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水平,从政策工具上应加快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转向多种政策工具协调运用,从政策实施上应及时调整补贴项目与补贴主体的时序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文章从自然保护地的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分析、政策演进趋势和政策演进特征三个方面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政策体系框架,对1990-2021年我国108份生态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背后逻辑。结果表明:(1)1990-2021年,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参与主体和发布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部门高达26个,政策类型主要以意见为主,占比34%,使用频率超过2000次的词语分别为“旅游”“生态”“建设”“发展”“保护”“国家”6个。(2)以2012年和2017年为2个时间节点,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政策分为政策探索期、政策发展期和政策成熟期三个演进阶段。(3)政策演进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政策发布与实施主体间的联动能力不断增强,政策工具逐渐多元化,政策内容也更加具体明确。文章提出要做好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主体参与渠道,善用政策工具、创新非正式制度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政策、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筛选长三角三省一市2005—2020年期间的水环境政策文本,从政策力度、目标和措施3个维度建立政策效力量化框架,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环境政策在空间和工具维度上的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省一市水环境政策效力均逐年提高,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以权威型为主导但单位效力有待提高,而系统变革和象征劝诫型工具使用最少但单位效力较高;省市间水环境政策协调关系经历了失调发展、转向协调和协调发展3个阶段,其中安徽省与苏浙沪间的协调发展明显滞后,国家层面的规划政策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政策协调关系的良性转变;政策工具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从失调发展阶段到转向协调阶段,各省市政策工具间的协调关系呈现差异性,整体而言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PMC指数模型和文本挖掘技术构建节水政策评价体系,对我国6项典型国家级节水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现行的国家级节水政策整体设计优秀,有一项政策评级达到完美,3项政策评级为优秀,2项政策评级为良好。我国节水政策在政策功能、持续效力、作用层面和市场机制4个方面仍存在可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对节水政策提出充分发挥政策功能、推动权责向基层下沉、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长中短期规划4项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体系存在医疗资源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有待完善、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有待发挥等短板弱项和脱贫群众自我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推高部分脱贫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亟需健全因病致贫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医保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因病致贫返贫治理的成效,补齐基层医疗短板,提升脱贫群众自我保障能力,切实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8.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理论、历史与实践视角,系统阐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逻辑;从市场发展与政策支持出发,重点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现实阻滞;以消解现实阻滞为基本导向,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在市场供需匹配与政策体系优化的相互影响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是农业分工不断深化以及服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互促过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面临存量需求整合困难与增量需求显化不足并存、服务供给主体自生能力不足、本土化发展迟缓与供给结构性失衡并存的市场短板,以及战略性支持不足、政策落实不佳、联动机制不健全和政策绩效有限的政策短板。因此,必须以突破双重短板为重点优化存量需求,拓展增量需求,进一步构建市场供需均衡、政策引导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各省市相继出台的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工作)方案,描绘其政策工具全貌及其使用特征,为政策完善与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内容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保护田长制的政策工具谱系模型为“四维驱动式凌锥模型”,该模型由目标导向型政策工具、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过程控制型政策工具、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耦合而成;(2)“注意力分配—职权责明晰—有序化运作—积极性调动”是耕地保护田长制的政策工具使用逻辑,立足此逻辑有助于畅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3)当前耕地保护田长制在政策工具使用上存在组合结构不合理、可操作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实质效力不高等问题。研究结论:未来应协调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优化组合结构的适配性;细化政策工具操作流程,增强内容要素的精准性;注重政策工具创新变革,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性;提升政策工具效力层级,夯实功能发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分析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基础理论,得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操作层面目标、手段不灵活两方面.基于风险控制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把握重点问题、推进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完善体制机制环境等优化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