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谋”,即指策划;所谓“断”,乃是决策。 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必有善谋。“谋”是“断”的基础,“谋”的水平制约着“断”的水平,“断”的高度是“谋”的高度之反映。在低质量“谋”的基础上,不会有高质量的“断”。“谋”者是“断”者的“外脑”,使“断”者耳聪目明。无“谋”之“断”是盲目的,不经高质量“谋”的“断”  相似文献   

2.
湖州丝绸     
钱敏 《经贸实践》2004,(1):60-61
我国蚕织生产起源极早,范围极广,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极深。在现代汉语中,与蚕织看来完全无关的一些抽象名词和成语.有不少是渊源于纺织的。诸如“综合分析”、“组织机构”、“成绩”、“纰漏”、“青出于蓝”、“笼络人心”、“余音绕粱”等等,不胜枚举。“分析”、“成绩”来源于纺麻,“综合”、“机构”、“组织”、“纰漏”来源于织造,“络”和“绕”来源于编结和缫丝,“青”和“蓝”来源于染料颜色。  相似文献   

3.
沈毅 《开放时代》2007,(4):88-104
“仁”、“义”、“礼”的儒家思想之“大传统”,与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人情”、“面子”之“小传统”有着某种内在的衔接性与紧张性。就“差序格局”而言,人伦“关系”网络以“仁”作为最高价值理念,其中以工具性资源为主的“人情”实践本质上即为“义”“利”混合的施报过程,以象征性资源为主的“面子”实践则具有比较明显的依“礼”行事之形式主义的“正名”特征,从而形成了工具差序性特殊主义之“人情”实践与象征和合性普遍主义之“面子”实践的糅合。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为特殊主义之“情感性关系”与普遍主义之“工具性关系”的不同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4.
象构成易的本质和灵魂。象在易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而微妙的内涵。 象为易之始源性范畴。把握“易之象”,不能借助概念思维,而必须借助“象思维”。 卦爻辞只是通向把握“易之象”的桥梁,还不是“易之象”的本质显示。“形象之象”、“卦爻之象”、“先天之象”乃是深入“易之象”必经阶段。“易之象”具有“本来如此”之性,为万物之始源,成万物之根本。作为“先天之象”的“易之象”,就是“太极”或“道”。“象思维”的“生生”,就是“象的流动与转化”,就是使思维不断“开窍”。在概念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之后,“象思维”受到日益严重的“遮蔽”。“开窍”就是“祛蔽”,就是“反朴归真”,回到思维之源的“象思维”。“易之象”的终极,“太极”或“道”,其根底都系于“无”。“象思维”的“生生”,也完全系于“无”。只有回归到“无”的境界,才能杜绝一切僵化和异化的根苗。把握“易之道”有赖于天才和功夫。“象思”的路径,是不分主客,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之思。所谓“功夫,并不是“技术性”的,而是灵悟与提高境界。具有“无”性的“太极”或“道”,作为最高境界,乃是不可实证的实在。物欲的无限膨胀,使人精神走向“傻瓜化”,生活走向“动物化”。应当注意易之道在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園(园)”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元概念”之一。 现有对“園”的解释主要基于“囗”与“袁”组合的象形认 知,却存在谬误,且未能触及其本质。训诂是传统小学中 用来对汉字进行追本溯源的方法,将训诂学用于厘清“園 (园)”最为原始的音、形、义及其后世流变,揭示“園” 源于“圓”“圜”,最初是与“祀天”功能相关的“自然空 间”。从殷商至战国,“袁”逐渐代替“圓”“圜”中的 “員”“睘”讹为“園”,继承并扩大其字义。简化字“园” 亦有与“祀天”相关的“圓”“圜”的渊源,隐含了古人宇宙 观、时空观的传承。“天人合一”“人与天调”始终是“園 (园)”的基本内涵,是当今风景园林之“元”。  相似文献   

6.
陈立胜 《开放时代》2022,(6):107-123+8
阳明学“身家之私”“身家之累”“心安是家”“友道第一”“孔孟在家出家”这一系列“家”观念的提出,是由其“一体不容已”之仁学终极情怀而来。“一体不容已”宛若基督宗教之圣灵,成为绾接心学讲学活动所构成的性命共同体的纽带。被此“圣灵”所感动者“自不容已”地要突破“身家之私”的限囿,并与“同志”结为一“会”、一“孔氏家”、一“道”“学”“政”三位一体的性命共同体。这一系列“家”观念不仅为近现代中国“革”家之“命”的革命意识形态提供了“材料”和“凭借”,而且也为后者做足了“主题”上的铺垫工作,而“西方的冲击”则让这两者之间的连续性呈现出“断裂性”。揭示阳明学“家”哲学的现代效应,既有助于厘清近现代家庭革命思潮的内源性因素,也对进一步探索在现代性中究竟应当如何安顿儒学的“家”情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系统论”原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系统论”原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完成“元素效应”向“群体效应”;“间式反应”向“链式反应”;“各自为政”向“一盘棋”运作的转化。理顺、协调各系统间相互关系,实现关联机制的“一体化”;通盘运作的“立体化”;流程体系的“整体化”。加强“危机管理”,建立必要的防范应对措施,一旦发生危机,积极应对,变“危机”为“契机”。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堂教学通过五个转变得到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由“教什么”向“学生获得什么”转变;教学设计从立足“教”向立足“学”转变;教学实施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教学效果从关注“外在变化”向关注“内在发展”转变;教学评价从“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段被符号化了的特殊时期,“80年代”正在陷入一场多方合谋的书写竞赛,事关“80年代”本来面目的许多重要问题正在被肆意改写和重构,其肇因皆在于对这一思想史上特殊时段的思想主线有意无意的背离。“80年代”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避免‘文革’的重演?”而中心论题则是“反封建”。整个“80年代”文化思潮的演变环节依次是“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再往后才是所谓“文化热”,而贯穿各个环节的中心线索是对“文革”的反思。“启蒙”是整个“80年代”的基本属性,从“反‘文革’”到“反封建”到“反传统”,全都是在“启蒙”:因此,整个“80年代”都属于“新启蒙”时代。  相似文献   

11.
《经济》2005,(11):8-8
仅仅20多年前,“计划”还在中国拥有不容功挑战的权威和无远弗届的权力,“有计划、按比例”作为基本经济规律统摄国民经济运行,“指令性计划”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范畴,“计划委员会”在众多政府部门中居于领军地位。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直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委员会”先后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计划”也运渐淡出社会经济领域.在至“十一五”以“规划”取代“计划”.  相似文献   

12.
西方管理理论中对人性的探索与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一脉相传,历时百年,形成了犹如“丛林”般的人性假设观点:先后出现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文化人”、“学习人”、“效用人”、“自在人”等多元化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13.
文化视点 2009年底,新版《党的建设辞典》出版,书名依旧很具官方色彩,但词条中却收录了大量生动新鲜的新词、热词:如“网络反腐”、“权力寻租”、“红色资源”、“竞争上岗”、“党内和谐”、“党务公开”、“党群联合致富体”、“党员联系户制度”、“两新组织”、“阳光公选”、“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  相似文献   

14.
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本退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然而,切实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有必要对“进”与“退”的先后次序、“进”与“退”或“为”与“不为”的主体,“进”与“退”的范围或领域,“退出”的具体方式以及“退出”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进行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基于连续性、稳定性等“多性”目标,阐释“时度效”的内涵与特征,并在理清“时“”度”和“效”之间逻辑关联和相依关系的基础上,科学筛选“时度效”表征变量,重点刻画“时度效”表征变量与经济基本面变量的动态走势和波动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时度效”内涵极为丰富“,时”“度”和“效”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外在“冲突”表象,但多数情形下三者之间呈现“一致”属性。第二,“时“”度”和“效”之间既存在逻辑先导关联,也存在因果相依关系。第三“,时度效”表征变量的动态走势,很好地拟合和预测了货币政策当期松紧状态与未来调控取向,政府应根据经济中长期调控需求和短期目标侧重,兼顾“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调控效果,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被称为“浙江绿谷”的丽水市,以“山高人为峰”的胆略和气魄,精耕营商环境“土壤”,精挑优质培育“种子”,精锻特色产业链“枝干”,护航“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走深走实,让小微企业从“初长成”到成为“参天大树”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阳光雨露”。目前,丽水“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丘缓坡”到“崇山峻岭”的巨变,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家、省级“隐形冠军”1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15家。  相似文献   

17.
“归”     
广州话中的“去归”、“翻归”(有时“翻”“去”二字连用作“翻去归”)的“归”,表示“回家”、“返家”的意思,这个“归”字,保存了很古的意义。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归”字条解释说:“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声。”《诗经·周南·桃天》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这里的“归”,意思也是指女子出嫁,出嫁的女子又是以男家作为自己的家的。  相似文献   

18.
真诚到永远     
“真诚到永远”、“让我们做得更好”、“我们一直在努力”,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分别是“海尔”、“PHILIPS”和“爱多”的广  相似文献   

19.
一、“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 “德”、“法”之争,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围绕着“德治”与“法治”,“礼治”与“刑治”,“王道”与“霸道”,“仁政”与“暴政”的争论异常激烈,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然存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德治”,提出要“为政以德”;但孔子也曾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提出要“以法为教”,但韩非曾提出“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原则,强调道德舆论的毁誉必须与法的赏罚相协调。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而苟子则认为但靠赏庆刑罚不能尽人之力,教化不足万能的,主张教与诛、礼与刑相结合。总之,古人在如何处理德刑关系上,主要有“德主刑辅”,“刑主德辅”,“德刑结合”几种观点。事实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明  丘杉  刘毅  钱林霞 《新经济》2014,(10):28-33
一、“三圈一带”海洋经济合作开发内涵和战略目标 “一圈一带”中的“三圈”即“粤港澳海洋绎济合作圈”、“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阁”和“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带”即广东“蓝色经济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