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03—2010年间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效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次之,西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低。在考虑了非合意产出之后,中国的城市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降低,其中东部和中部下降较为明显,而西部则有小幅度上升。以此为基础,通过动态面板的Tobit模型分析集聚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总的说来,集聚对城市的效率是有着正的影响,但是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和大城市,且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今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然主要是大城市发展和东部城市化过程,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挥大城市与东部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城市体系的协调与中西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4 ~2008年的全国土地变更数据以及城市统计面板数据,选取距省会城市、邻近大城市、港口城市以及邻近省域省会城市的距离以及城市地理因素,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重点探讨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目前我国大城市溢出效应还未完全发挥,距大城市越近土地利用效率反而越低;距省会城市越近,有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距邻近省城省会城市距离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距港口城市越近,较低的交通成本有利于获取国外市场,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城市间沟通,缩短与省会城市、港口城市的距离,将更加有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4.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用地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660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效率分析,在总结和分析了传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极是大型化,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人口100万-400万);另一极是小...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城市工业排放效率评价模型,探讨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有利于减少城市工业排放,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导致实际工业排放对有效水平较大程度的偏离;城市规模越小,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越高,经济密度越低,产业集聚不足所产生的影响越大,大城市在环境治理效率上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转变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能力等政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这一过程需要理论上的充分探讨.在理论建构部分,论证了城市合约理论与全要素效率改进观,之后运用经过修正的经济学模型展开分析,运用修正后的“效用—福利”模型分析了土地征用制度,运用修正后的土地供需均衡模型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重点运用并推广“佃农模型”提出了“超大城市非土地要素效率损失假说”并进行了检验.模型推导及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紧张、房价上升等现象具有内生于当前制度安排的特性,改革的方向也就此明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分析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揭示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辐射模式由“圈层扩散”向“多核心轴带扩散”转变。(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长三角地区试点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且政策效应可持续5年,研究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城市的低碳治理将对地理相邻和经济相邻的城市溢出“制度红利”,且对地理相邻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激励效应。(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激励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受到城市资源环境属性和绿色创新效率属性的影响,其在非资源城市和高效率城市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城市间效率的发展存在空间正的相关性;同时,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对城市效率起促进作用,城市集聚、政府干预、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效率。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城市群、城市圈发展的视角下实现跨区域协调合作,科学合理实现要素流动,实现城市效率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及其各地市环境效率。研究表明:1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降低了环境效率水平。2长三角地区整体环境效率水平不高,起初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但在2011年出现拐点。3长三角地区环境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上海环境效率水平优于江苏浙江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Meta-RDM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并采用SARAR模型验证了可达性提升对不同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间交通可达性提升会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作用路径不同;可达性对普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提升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水平,进而提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可达性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促进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进而提升技术效率值来实现的。另外,财政支出占比指标会显著影响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普通城市的技术效率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的技术进步。在交通可达性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层级城市应有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陈玲 《物流技术》2014,(21):288-291
以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进的DEA-IDEA模型定量地测度我国2011年农产品物流效率水平,并对各省、市、自治区农产品物流效率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传统模型测量结果显示,2011年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在三大地区中最低。使用改进后DEA模型(IDEA模型)后,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差异却有所减少。除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外,全国大部分区域已不适合继续扩大农产品物流规模。同时发现农产品物流业从业人数和农产品物流总额是影响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SBM模型的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根据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完善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对该区域城镇化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表现一般且区域间差异明显。(2)大部分城市存在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3)经济基础、空间集聚水平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方大  春孙  明月 《企业活力》2014,(3):136-141
高速铁路对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四纵四横"中京广高铁为例,可以从引力模型和通达度两个角度,采取有无对比分析方法,探讨高铁建成前后京广沿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交通通达度。研究表明,高铁建成显著提高城市间的引力和交通通达度,对省会大城市改善效果优于中小城市。高铁建设能够加强沿线城市间交流,推进资源重新配置。中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依托高铁融入高铁经济带,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城市需要主动转移资源到中小城市布局,促进高铁经济带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全国“七大区域、十大城市群、六个等级”的36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景观扩张指数、标度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多尺度研究全国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特征,探索不同土地扩张类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 GDP和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之间符合标度律关系,但呈现两种不同的关系,其中GDP与人口呈超线性关系,而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呈次线性关系。(2)全国土地利用效率整体上表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3)三种土地扩张类型利用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内填型、边缘型、飞地型。具体来看,针对不同扩张类型,高值与低值分布区域存在明显差异。(4)针对不同等级城市各个扩张类型土地利用效率的对比发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内填型扩张与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更高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剖析大城市和卫星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潜力模型和交通对城镇发展影响的经济势理论,构建了卫星城发展优势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卫星城规划、主卫城间交通联系对卫星城发展的影响等,并以西安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在卫星城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住在大城市里的人总喜欢抱怨市区的生活环境不如中小城市好,但如果从地球的角度考虑,仔细计算一下不同规模的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你会发现大城市反而是最环保的。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和如何城镇化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城镇化用三个指标来度量:一个是城市集中度,全省城市人口中最大城市所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二是大城市人口比重,即省内100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总人口占省城市人口的比重,三是最大城市人均GDP。通过引进交叉项、利用两步回归分析(工具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检测如何城镇化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如何城镇化都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城镇化对经济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最大城市经济发展和大城市人口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间接影响表现在城市集中度通过城镇化率影响经济增长。最后提出从城镇化率和如何城镇化两个方面着手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地矛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使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与均衡。据此,动态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形态,总结其生命周期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已经进入整体性交通拥堵时代,对城市规模、网络拓扑和交通控制的合理建模将有助于治理交通拥堵。拓展了城市规模下的宏观网络交通模型,弥补了传统模型的缺陷,发展了交通拥堵指数模型,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城市规模、网络结构与交通拥堵的关系。研究表明:车辆保有量、交通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街区密度)密切相关,并影响土地和网络资源的变化或区域间的再分配;拓展到城市规模下宏观网络交通模型后,每条道路的拥堵程度与城市规模成正比。人口对大城市交通拥堵越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小城市人口的适度集聚对交通拥堵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建设用地对交通拥堵极为敏感,城市规模越小灵敏度越高,其中交通用地的增加将直接增强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道路面积与城市交通拥堵保持正向关系;与此相反,城市道路里程对交通拥堵的作用始终为负,说明加密城市网络结构对交通拥堵治理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0.
张雄  张安录  闵敏  刘阳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11-118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北省及各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诱发了农地城市流转的高速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地城市流转为湖北省及各市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地要素投入支撑,同时也造成农地资源大量流失与浪费,这无疑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如何实现城市化进程中高效率的农地城市流转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将农地城市流转过程假设为"企业"的生产过程,在界定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湖北省及各市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年由于农用地资源无效投入大幅增加致使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效率逐年降低;其中规模效率下降是个别市综合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有部分市综合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下降所致。结合DEA"投影"分析方法,给出了湖北省及各市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