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林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省山地和丘林地有1.3亿多亩,根据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有林地75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78亿M~3,森林覆盖率43.2%。每年生产木材600多万M~3(含等外材和非规格材),生产松香7万吨左右,毛竹4000多万根,人造板22万M~3,还生产其他大量的林副土特产品,林业、森工年产值20多亿元,年向国家提供税利3亿多元,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 南方集体林区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区之一,其森林大部分为集体所有,每年生产的上调木材,约有百分之八十是向社队收购的。如我省,木材生产以集体生产为主,社队收购的比重,约占全省木材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因此正确制订木材购销价格政策,有利于调动林区广大社员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利于保护、发展和有效利用森林资源,促进农  相似文献   

3.
<正> 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增加对木材以及森林资源特殊效益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森林资源的清查与管理,以便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动态,为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实现多效益的森林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个少林的国家,现有森林资源既不适应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四化”建设对木材的需要。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除了应积极培育森林、扩大森林资源外,还必须保护好现有森林,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把我国有限的森林资源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把全国木材生产纳入统一的计划;改革现行的木材管理体制,实  相似文献   

5.
<正> 泰国现有森林资源15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泰国的森林资源曾经十分丰富,其柚木和黄檀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泰国的天然林资源日趋减少;因为70多万非法侵占森林的轮垦者肆无忌惮的刀耕火种,泰国每年毁林种田近50万公顷;人工造林速度远远赶不上森林减少速度,致使泰国从著名的木材出口国逐步沦为木材进口国。这些严峻的现实,使泰国政府痛下决心,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破坏森林,加速人工造林。因此,营林村——一种从汤雅制农村复合生产方式演变改良过来的农村综合经营形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容忽视,在发展林业的进程中,曾经几度出现的全国性大规模乱砍滥伐森林的歪风,严重地破坏了林业的生产力。为什么乱砍滥伐森林禁而不止?从经济机制方面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木材市场需求和森林资源可供量的尖锐矛盾,是乱砍滥伐禁而不止的客观经济条件。近几年,我国木材计划年产量6000多万立方米,每年从国外进口木材(包括胶合板、纸浆、纸板等折合木材)多达1800多万立方米。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目前计划外年消耗木材已超过8000多万立方米,为计划内消耗的1倍多。目前全国年森林资源消耗3.9亿立方米,年生长量仅2.7亿立方米,每年森林资源“赤字”达1.2亿立方米。很多地方再过若干年后,就无木可采。上述情况表明,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同森林资源可供量逐渐萎缩的矛盾,严重破坏了林业生产力,加速了森林资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是当前缓和木材供需矛盾、扭转采育失调、搞活林区经济、扩大知青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拟就通化地区木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三种剩余物和发展人造板生产,作一些粗浅探讨。一、森林资源概况:通化地区有林地面积为190万公顷(其中,省属林业局83万公顷,地县林业局、经营局107万公顷),有林地林木蓄积量为2.2亿多立方米(其中,省属林业局为1.29亿多立方米,地县属林业局为9,0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8.2%。近几年来,全区平均每年生产  相似文献   

8.
<正> 集体林区的木材流通有它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国有林区的木材流通,也不同于其他商品生产的产品流通。因为,集体林区与国有林区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都不同,而森林资源又不能“有水快流”,木材是限产的。集体林区的木材流通体制,既要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要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扩大。森林要管住管好,流通要放开搞活。因此,我们在研究集体林区的木材流通体制时,既要研究木材从生产者手里离开到达消费者手  相似文献   

9.
解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一直受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使我国林业至今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1.林业生产仍以木材为中心,重采轻育的错误作法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方针得不到贯彻落实。2.森林资源仍呈下降趋势。据林业部“五·五”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全国森林覆被率已从“四·五”清查时期的12.7%下降到12%。3.森林的破坏面积超过新造林的可成林面积。4.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大于林木生长量。每年全国森林消耗量为29,410万立方米,用材林生长量为20,106万立方米,森林赤字达9,304万立方米。特别是国有林区集中过伐十分严重。仅以黑龙江省为例,40  相似文献   

10.
<正> 木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强林政管理、保护森林的一条重要措施。这对于有计划地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断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 我国是个少林的国家,现有森林十八亿亩,每人平均不足二亩,仅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森林复盖率在全世界排列第一百二十位。年木材产量平均每人仅零点零五立方米,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木材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而,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发挥森林永续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是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 江西省黎川县是杉木商品生产的老产区。早年南京木材市场上有名的樟筒,就是黎川生产(禾章)村地区产的杉简木。50年代前期,每年上调杉木都在3万M~3以上。现每年仅能提供商品材6000—7000M~3,急待恢复和发展,只要措施恰当,年产10万M~3并不太难。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森林蓄积量少,木材资源严重不足,据说每年要进口三、四百万立方米木材,还要进口大量以木材为原料的纸浆、纸张、人造板等林付产品。随着四化建设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木材的需要量更大,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虽然木  相似文献   

14.
<正> 福建全省目前纳入国家计划的木材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不足全省森林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一,远远不能反映全省的林业生产和森林消耗的实际状况。大部分木材产量未列入国家计划,这是造成森林采伐失去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不仅不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也不便于对全社会的木材生产、供应进行综合平衡。国家计委、经委、林业部、国家物资局、统计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计农<1983>1333号文通  相似文献   

15.
<正> △永安市木材总公司可供: 1、等内杉长材8M×20-28cm,每M~3600元,现货1,500M~3; 2、等外杉木2—4M统货,价格面议,现货800M~8。以上均在场、站交货,要者从速,请来人洽谈。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每年承担全国计划内任务约1/3。但由于以往经营决策上的失误,问题很多:森林资源上消长失调,计划内年消耗森林资源1,950万立米,年生长量仅为1,080万立米,每年产生赤字870万立米;人员多,摊子大,全省森工企业47万职工,33万知青,林区总人口170多万;经营基本上以木材生产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体  相似文献   

17.
<正> 根据今年1—6月份统计,上半年我省木材生产到材任务没有完成,生产差15万多M~3,到材差16万多M~3,主要树材种杉木只完成40%左右,全省有22个县(市)生产到材达不到年计划的50%,有9个县  相似文献   

18.
南平市乡村木材消耗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社会木材总产量,分析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以达到保护森林,合理利用,发展林业的目的,一九八四年林业统计年报增加了木材总产量统计表。在新增的木材总产量统计表中,上调中央、省、地和县自用材等资料,可从现行统计表报中取得。但是  相似文献   

19.
<正> 育林基金是林业专项资金,它取之于林,用之于林。我国建立育林基金制度,是为了贯彻“以林养林”政策,从林业部门本身积累营林资金,保证森林采伐后,能够及时更新造林,维持生态平衡和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20多年来此项资金在培育后备资源,促进林业生产发展方面,确实起过重要作用,初步反映了利用森林资源与培育森林资源的客观规律。目前林业经济界议论比较多,不少人主张营林生产与木材采伐是一个完整的商品生产过程,不  相似文献   

20.
<正> 我省每年国家计划内生产木材约三百一十万米~3。只有三分之一加工成材,三分之二以原木外调。建议省委、省府决策:上调国家木材除供军用特殊材外,禁止原木出省,一律加工成所需规格方料或板材才能出省。这在马来西亚、非律宾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早有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①木材生产、加工由省林业部门集中统一经营,便于集中利用采伐和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