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世界正在陷入难以抑制的通胀阴影中,这像极了20世纪70年代:美元不断贬值。黄金和石油价格不断看涨,一路飙升;贸易保护主义横行。国际经济冲突加剧;全球经济体系呈现多元化结构,既有的治理机制难以奏效;传统经济意识形态面临挑战,世界面临新的观念革命…… 相似文献
5.
6.
7.
从增长与通胀的多重组合看我国的滞胀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基本菲利普斯曲线及英变换,探讨增长与通胀的多重可能组合,分析了开放条件下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以及“滞胀”组合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重点回答中国是否面临“滞胀”风险,以及如何避免出现“滞胀”局面。 相似文献
8.
9.
Stephen Jen 《海外经济评论》2008,(35)
【摩根士丹利7月14日】面对通胀挑战,新兴经济体无论是尽力预防通胀、还是容忍通胀以确保经济增长,都是合理的选择。对于不同经济体的不同政策选择,投资界的反应将决定于多种因素,其中之一是投资界对于正确的应对之策的看法。在我们看来,由于大多数宏观投资者认为“通胀是坏事”,因此努力抑制通胀的国家最初或许会得到投资者的奖赏,而容忍通胀的国家或许会受到惩罚。然而,股市的反应或许会与汇市恰恰相反,注重增长的国家的股市会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临危受命的基辛格博士就任美国国务卿时,其首要使命是如何“引导”石油输出国接受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惟一结算货币。基辛格成功了,他通过沙特说服欧佩克其他成员国,最终使美元与石油“挂钩”成为世界的共识。在此后的30年里,“石油美元”在成就了美国金融霸权,给石油输出国带去无数财富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风险甚至灾难,在动荡不安的世界经济运动中,上演了一幕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就目前通货膨胀形势阐述了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与国际经济影响,指出未来3到5年将是通货膨胀最为严峻的时期。面对这一情形,反通胀的手段应是进口环节采取减税和财政补贴措施;重点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点,从目前的1600元提高到5000元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依赖增加税收,保持股市的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2.
石油冲击对“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外生性、长期乘子和短期动态乘子研究石油冲击对"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文章引入了Bootstrap方法对短期动态乘子进行了统计推断,结果表明:石油价格对"金砖国家"经济具有外生性;长期而言,油价会显著拉动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还会显著推高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短期而言,油价会显著刺激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经济增长,还会显著推高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通货膨胀。本文认为,石油冲击不是导致世界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但它可能是形成全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浙江经济》2011,(21):18-19
“三大冲击”造成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汇率上升、通货膨胀、企业成本攀升等新问题,但通过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企业的节能、劳资关系协调,日本很快克服了危机 相似文献
14.
Jonathan Anderson 《中国经贸》2006,(1):58-59
当2005年6月中旬,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宣布将以高达30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9%的股权, 这将成为中国历史上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金额最高的并购。可以想像,到2007年,外资银行以及其他外资投资者有可能控制中国整个银行业超过六分之一的股权。美国乐观人士认为,这是新世纪最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之一:他们将得以进入一个拥有4万亿美元资产的金融市场,而且这一市场正呈现两位数增长,毫无放缓迹象。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1,500 美元,消费者刚开始表现出对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的极大热情;想像一下,随着人均收入翻番再翻番,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有多少富裕人士出现在 相似文献
15.
Donald Straszheim 《海外经济评论》2008,(16):7-8
【美国《福布斯》4月3日】经历数年的高增长和低通胀,中国如今担心经济将因美国、欧洲和其他地方的经济疲软而放缓。可能更令人担心的是国内通胀。中国在最近结束的人大会议上把通胀列为头号经济问题。但要做什么呢?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6.
17.
18.
Richard Jerram 《海外经济评论》2008,(31)
有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既然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饱受通货紧缩之苦,那么该国经济应当会从物价飙升中受益。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和其他国家一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下的通货膨胀也同样会危害到日本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前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最大的理由就是“人口红利”——蔡防教授认为,在1983到2000年间,人口红利因素GDP增长的贡献比率高达2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