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黑龙江七星河春季白枕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枕鹤(Grus vipio)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I,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濒危物种,并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2011年4-5月,笔者在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对白枕鹤春季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白枕鹤栖息生境进行测定,共获取70个1m×1m的样方,利用样方法和因子测定法测定其春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高度、盖度、植物密度、水深、人为干扰距离等。结果显示:白枕鹤春季主要在以苔草、小叶章为主的沼泽湿地中觅食;最佳觅食地植被高度为40-80cm,植被密度高于600株/m2,植被盖度为0-25%,觅食地水深多为5-15c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2000m;人为活动严影响着白枕鹤的觅食;春季白枕鹤有在火烧地中觅食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灰鹤(Grusgrus)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Ⅱ和国家Ⅱ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07-25~08-05,笔者在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对灰鹤夏季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灰鹤栖息生境进行测定,共获取106个1m×1m的样方,测定其夏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盖度、高度、植被密度等;结果显示:夏季灰鹤觅食地主要植被有芦苇、蒲公英、狗尾草、虎尾草、旋覆花等,植被平均高度25cm,植被密度≤60棵/m2,盖度≤50%。  相似文献   

3.
洪河湿地夏季丹顶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I,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濒危物种,并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012年6月,笔者在洪河自然保护区对丹顶鹤夏季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共获取80个1m×1m的样方,利用样方法和因子测定法测定其夏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高度、盖度、植物密度、水深、人为干扰距离等。结果显示:丹顶鹤夏季主要在以苔草、小叶章为主的沼泽湿地中觅食;最佳觅食地植被高度为40~80cm,植被密度400~800株/m2,植被盖度为25%,觅食地水深多为10~15cm,人为干扰距离为0.4~0.8km;人为活动严重影响着丹顶鹤夏季的觅食。  相似文献   

4.
洪河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秋季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10-12~21对洪河自然保护区秋季丹顶鹤的觅食生境采用因子测定法,对栖息地进行了觅食生境的研究,包括植物高度、植物密度、植物盖度、水深、水流、人为干扰等。对丹顶鹤觅食生境进行样方测定。结果表明洪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盖度为49.50%,植物密度为491株/㎡。根据对野外调查数据用标准差分析以及平均值比较等数学方法处理,得出了以下结论:丹顶鹤喜好在植物高度60-120cm,植物盖度低于75%,植物密度在600棵/㎡的左右生境中觅食,距人类活动场所的距离大于500m的生境中觅食。本研究为保护丹顶鹤栖息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现存有15种鹤,中国记录有9种,黑龙江省拥有7种,包括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沙丘鹤及蓑羽鹤。由于栖息地变化,它们均处于濒危状态。为了加强鹤类的保护工作,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决定,使鹤类及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鹤类种群数量在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6.
哈拉海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为6.46万hm2。笔者2000年4月15日至5月30日对哈拉海湿地鹤类资源的数量、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该区记录有鹤类5种,但本次调查仅见2种,即丹顶鹤和白枕鹤。丹顶鹤迁徙种群为151只;统计21个家族群,有53只,其中成鸟41只,雏鸟12只,成幼比例为3.42:1;繁殖种群为10只(5对),另4只亚成体。白枕鹤迁徙种群为6只,未见繁殖个体。白头鹤、白鹤和蓑羽鹤近几年均未见记录。分析了对该区鹤类受威胁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鹤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繁殖水禽达数百万只,1958年开始开发,湿地面积现仅余1.56万km2,鹤类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航调,全区繁殖的鹤类数量仅余65只。1998年湿地开始全面保护,鹤类数量逐渐上升;2000年5月航调,仅挠力河流域就有丹顶鹤103只。2000~2001年调查,估计繁殖丹顶鹤数量为200只左右,迁徙丹顶鹤数量为800只左右;白枕鹤繁殖数量为70~90只,迁徙数量为700~800只;白头鹤迁徙数量为100左右;其他鹤类数量极少。影响鹤类分布的原因是因湿地开垦造成栖息地面积缩减、人为干扰严重、环境污染和食物来源减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双塔库区周边的35个样方的植被进行实地调查,从植被组成、类型、盖度和生物量四个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显示,区域植物种类丰富,以灌木居多,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骆驼刺(Alhagi maurorum)、大叶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等是主要建群种;植被型组以荒漠为主,主要群系为骆驼刺荒漠群系;植被盖度属保护区内较高区域,最高的是芦苇沼泽群落,合头草荒漠群落最低;库区周边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上游来水量稳中有增,植被群落整体上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保护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5种,隶属7目10科,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种有白鹳、黑鹳、白、白尾海雕、金雕、灰鹤、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白鹤、蓑忌鹤共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43种;对我省这些鸟类的分布,居留情况和濒危现状做了报道,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由于鹤类生活在开阔的沼泽湿地,要进行数量统计很困难,因此,如何准确地统计它们的数量是研究鹤类的关键之一。我国很多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数量调查,现就其方法进行初步总结。在北方地区,多利用春季鹤类繁殖时期种群分散,成对活动的特点进行繁殖地的数量统计;而在南方,则利用鹤类越冬时期集群生活,活动范围较稳定的特点进行越冬地的数量统计。统计方法归纳为两种,即定点统计和路线统计。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的鹤类资源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平原1958年开始有计划开发,到1990年代末,湿地仅余1.6×104hm2,且极度破碎,环境恶化,有些种类已绝迹,现存种类亦处于濒危状态。丹顶鹤由开发初期的数千只,减少到1990年代中期的百余只。挠力河流域2000年有丹顶鹤103只。2001年该区丹顶鹤繁殖数量约为200只,迁徙数量为800只左右;白枕鹤繁殖数量为70~90只,迁徙数量为700~800只;白头鹤迁徙数量为100左右;其它鹤类数量极少。影响鹤类分布的主要原因有栖息地面积减少、人为干扰严重、环境污染和食物减少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的活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导向引领下迎来了新的机遇。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浩瀚悠久的历史形成的传统村落别具一格,研究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活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南省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相关数据,结合ArcGIS等工具采用空间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探究其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有以下特点:(1)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并形成了三个高密度分布区:豫中平顶山、豫西北安阳鹤壁和豫南信阳;(2)河流水系、道路交通通达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河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3)以村民为主、多元主体赋能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以达到村落的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卢茹利 《现代食品》2022,(4):8-10,22
港口门座起重机(以下简称门机)在散粮码头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证散粮码头门机作业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故障率和突发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发挥门机作业系统经济效益,基于起重机安全规程、使用操作规范、日常典型案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方法,从设备实际性能指标状态的角度对在役门机作业系统的日常检查流程及要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交通建设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以藏羚羊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藏羚羊的种群分布、迁徙习性,简要分析了藏羚羊的致危因素,指出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影响,如破坏觅食、栖息场所,阻断迁徙路线等。认为设立野生动物通道有助于减轻现代交通设施对藏羚羊等动物迁徙习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存在。因此,还应做到迁移高峰期严格控制野生动物通道附近人为活动,通道优化,工程完成后尽可能恢复原始植被,加强公路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6-2010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通报分析研究,“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馆藏机构开展了大量工作,全面履行依法汇交和转送工作,地质资料汇交量和馆藏量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国地质资料网络服务能力日趋增强,日常服务数量持续增加,抗旱救灾应急服务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图从微观层面农户参与视角分析保护区建立对多维贫困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类似地区改进扶贫政策、创新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提供实证支撑。[方法]文章以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19年收集的364份有效问卷,构建“农户参与—生计策略—家庭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二项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湿地保护对减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受访农户贫困发生率超过75%,非参与农户贫困发生率比参与农户高约29%。(2)收入偏低、脆弱性大,信息闭塞,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是关键致贫因素。(3)农户参与湿地保护显著利于多维减贫,并对收入、生活质量、就业及发展单维度减贫具有显著影响。(4)生计策略多样化和非农化对减贫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4.48%和17.26%。[结论]建议提供多样化生计模式,对参与和非参与农户精准施策,完善保障机制,提高生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