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阐述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防洪的作用以及长江中游防洪工程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的防洪形势,进而提出近期在长江中游工程防洪和非工程防洪建设上都要有适当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3.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防洪形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善。但由于长江洪水范围广,峰高量大,部分地区防洪形势仍然严峻。此外,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导致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产生影响。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防洪形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善.但由于长江洪水范围广,峰高量大,部分地区防洪形势仍然严峻.此外,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导致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产生影响.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有很大改善。由于长江河道的安全宣泄能力与长江峰高量大的洪水矛盾突出,防洪情势仍很严峻。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的基础上,提出应尽可能加大上游干支流水库的防洪库容高标准建设好一批分蓄洪区,根治长江堤防,加强河道管理,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等,使长江防洪系统更完善,防洪标准更高。 相似文献
6.
防洪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以长江中下游现有的堤防条件、行洪能力以及分蓄洪工程等方面的条件,可得出结论:只有三峡工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利用大坝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必将开创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后的长江中下游防洪策略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工程在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和江湖关系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三峡工程完成后防洪策略调整思路提出如下建议:在防洪总体方略上.应由洪水防治向洪水管理过渡;在具体对策上,应由工程措施为主调整到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特别强调非工程措施的作用,使人与洪水能够共处。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防洪的局面将大为改善,防洪效益十分显著。但由于长江河道宣江能力与长江峰高量大的洪水矛盾十分突出。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相对仍是不足的。随着三峡工程的投入,长江中下游共标准逐步提高,应争取做到50-100一共水基本不分洪在,在出现更大的特大 洪水时才在可靠的分蓄洪运用配合下,安全渡汛。尖尽量加大上游支流水库的防洪库容;高标准建设好一批分蓄洪区;长江堤防,使之成为防洪的可靠屏障; 相似文献
9.
10.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有很大改善。由于长江河道的安全宣泄能力与长江高量大的洪水矛盾突出。防洪情势仍很严峻,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基础上,提出应尽可能加大上游干支流水库的防加容高标准建设好一批分蓄洪区,根治长江堤防,加强河道管理,加强非记洪措施等,使长光防洪晚完善,防洪标准更高。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用十分明显,仅2003年6-12月份,水库淤积泥沙即达1.24亿t。由于泥沙被水库拦截,其下游各站输沙量均降低,河道沿程普遍发生冲刷(除监利至螺山段外)。各江段冲淤响应表现不一,从宜昌至监利冲刷量逐渐减小,监利至螺山段淤积,而从螺山到大通冲刷量逐渐增大。宜昌站至大通站间长江河道2003年总冲刷量为0.798亿t,比预测值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河道冲淤形势发生的变化将对长江中下游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强及时的监测与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13.
三峡建库后,由于水沙条件的改变,长江中下游将发生长时间和长距离的河床冲刷,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的航道条件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对长江中下游航道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三峡建库对中下游航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长江中游含沙量将会长期处于严重不饱和状态,水流含沙量沿程恢复将会引起长江中游长距离冲刷,本文根据三峡工程蓄水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在"清水"冲刷下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无明显变化趋势,江湖水沙分配对长江中游含沙量恢复影响较小;其中d0.125mm粒径沙量在长江中游沿程缓慢恢复且恢复程度远小于蓄水前,这是坝下游河段发生长距离冲刷的根本原因;而d0.125mm粒径沙量在宜昌-监利河段恢复速率较快,且在监利站附近该粒径含沙量基本恢复饱和,这也造成冲刷重点集中在荆江河段。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于2009年8月通过正常蓄水(175m水位)验收,标志着三峡工程将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全面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将改变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水文情势的变化也将带来一定的次生影响。结合三峡水库2009年试验性蓄水情况,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出现异常低水位的成因,初步揭示了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规律,并对降低三峡蓄水对中下游的影响等相关对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长江三峡洪水预报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利用水文数字模型制定三峡洪水作业预报系统的尝试,对一些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水利部水文利调度中心自1985年起已将该系统用于作业预报,1987年移植于葛洲坝电厂做入库流量预报,该系统从历史水文资料输入、模型率定、实时资料处理到预报结果输出,以及历史资料的显示,过程线对比等都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预报精度完全满足生产要求,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实时洪水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8.
19.
探讨了河道生态流量基本理论方法,针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实际情况,选取宜昌站和汉口站作为控制性断面,采用改进河道湿周法计算长江中下游各河段最小生态流量,进一步根据鱼类产卵繁殖所需流速,估算了长江中下游各河段的适宜生态流量,并利用Tennant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计算结果为,宜昌、汉口站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为2315m3/s3、124m3/s,分别占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16.7%、13.8%;宜昌、汉口站断面的适宜生态流量为8154.7m3/s1、6663m3/s,分别占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65.7%、73.6%。该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下游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