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发达地区居民储蓄倾向特征分析--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蓄倾向上升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发达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城镇居民储蓄倾向持续上升,农村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1997年后也大幅提高,使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各种体制改革造成城乡居民“未来不稳定”的心理预期,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在增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压缩了基本生活消费,导致储蓄倾向上升过快。必须采取城乡由有差别的对策来降低储蓄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储蓄额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从储蓄规模的构成看,其中高收入层的储蓄数额要远远高于低收入层的储蓄,针对这种情况,经济理论界的人士有的认为应通过启动高收入层的消费来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有的认为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来缩小各收入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规模到底多大为宜,一个国家又如何来启动投资、消费需求呢?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储蓄规模、储蓄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立宏 《经济师》1994,(7):19-21
试论通货膨胀与储蓄挤兑张立宏当人们在为14746亿元储蓄业绩而津津乐道之时,似乎健忘了储蓄“笼中虎”的肆放压力。其实通货膨胀这个引起储蓄挤兑的幽灵时刻在缠扰着我们,从1988年至1993年短短6年时间内,我国银行就经历了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遭到两次储蓄挤...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储蓄恒等式的理论出发,对我国近年来储蓄转化为有效需求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定量地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在储蓄转化为有效需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以后的储蓄转化格局作了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利率变动对储蓄行为(包括新增储蓄和提取储蓄)的影响能力可以由“储蓄利率弹性”来反映和衡量,并体现在净储蓄量的变动之中。文章从净储蓄量的变化量与利率的变化量的层次上,引入数学中的偏导概念来考察储蓄利率弹性。目前由于我国市场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储蓄利率弹性必然很低。回归分析表明,收入与通货膨胀是决定和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储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革  许学强 《经济地理》1996,16(1):46-52,59
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储蓄时空变化分析赖革,许学强(中国银行广州市分行510120)(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消费和储蓄问题是非常敏感的社会经济问题。消费表现为人们由于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用于生活资料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储蓄是指人们...  相似文献   

7.
任碧云 《经济经纬》2006,(4):13-16,28
高储蓄率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影响了消费与投资的合理关系;高贸易顺差在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诸多摩擦。要解决贸易平衡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储蓄率,以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目标模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模式。必须以制度建设为路径选择并着手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8.
张永青 《经济世界》1997,(11):63-64
国内储蓄历来是影响投资者在经济刚刚崛起的国家投资信心的关键因素。那些能促使人们多储蓄的国家往往得到经济学家很高的评价,也能赢得高额的外资。但是储蓄和繁荣之间的关系现在变得模糊起来,人们的储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从结构上看,国民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通常按照资金流量表对三者进行测算是不科学的,应直接用支出法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来进行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的数量。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应该由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来解释,居民储蓄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保持了稳定。  相似文献   

10.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朵 《经济学》2002,1(2):339-356
本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1.
熊应明 《经济纵横》1990,(12):36-38
<正> 去年下半年以来,消费“萎缩”,市场疲软为建国40年所罕见,我国经济面临着“滞胀”危机。一般认为,较高的储蓄倾向只会促使疲软局势进一步加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而储蓄成为人们的抨击对象。本文试图就储蓄持续增长作一些分析。 (一)市场疲软与储蓄增长的关系。我们认为,把市场疲软简单地归咎为储蓄增多的缘故是没有充分道理的。因为目前所说的市场疲软问题,是非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一种结构性疲软。只是部分商品销售不畅,但是,消费者的消费替代区间是极为有限的,需要的则买,不需要的则不买,可买可不买的比价格、挑牌号、择产地,在跌价预期增强的时候,“买涨不买落”,等一等,看一看,而强加的消费和储蓄都是行不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货不对路的“市场疲软”是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而非结果,当然这种  相似文献   

12.
刘家新 《经济学家》2003,(6):113-115
人们往往把储蓄与金融学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储蓄与财政分配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作为国民储蓄组成部分的政府储蓄,它与财政分配之间的联系更直接、更明显。1.政府储蓄是财政收支运动的结果。在现代经济学中,储蓄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一定时期收入中未用于消费后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依据储蓄的这一基本定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其结果也会形成一定的储蓄,即政府储蓄。这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包含有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支出:一种是经常性支出即消费性支出,另一种是资本性支出或投资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我国目前不存在储蓄超常增长的问题,储蓄增长与市场疲软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非难储蓄增长的流行观点进行了评论。同时,作者还认为,我国目前的储蓄增长本身没有问题,而储蓄增长的背后却潜藏着国民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问题。正确的对策应该是:严格控制国民收入分配向消费过度倾斜;提高储蓄纯度;进行储蓄分流。  相似文献   

14.
刘杰 《经济前沿》2002,(9):27-29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截至今年5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0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使我国居民储蓄突破了8万亿元。 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这里,我们不妨稍做回顾: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9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到300亿元。10年后的1989年,就增长到5000亿元。当时人们觉得这个数字大得惊人。而谁也没有料到,在4年以后的1992年,就突破了10000亿元。接着仅两年时间,到1994年底,又突破了20000亿元。然后,1995年底,接近30000亿元,1996年  相似文献   

15.
耿敏  付昕 《经济经纬》2002,(6):48-50
为了研究我国存贷款利率降低对储蓄的影响,我们借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当利率和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时,居民储蓄总额发生的变化,并得到储蓄曲线(S-Y曲线)。结合1996年以来的有关数据,比较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这6年的可支配收入及储蓄总额的变化关系,描绘出储蓄曲线,并得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将继续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政府储蓄的形成:从财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储蓄是一定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减消费性财政支出后的结余。政府储蓄的形成及其规模,不仅取决于一定时期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也取决于财政支出的结构安排,基于这一认识,本分别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对政府储蓄形成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储蓄与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投资与储蓄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后认为: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长期内储蓄与投资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应表现为投资增长是储蓄增加的原因。以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结论基本一致。因此,要充分利用内源融资,减少系统内的储蓄流失并提高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首先提高投资效益和效率,扩大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顾秀萍 《经济师》1996,(12):70-70
对发展储蓄的认识顾秀萍储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储蓄的意义和作用,努力发展储蓄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展储蓄不容置疑储蓄尽管由来已久,效益显著,但是,由于过去几十年中的几次起落,特别是1988年的大滑坡影响,有人提出了储蓄存款量的适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拉我国货币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国外储蓄替代型证券品种的发展状况,提出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限制与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居民储蓄20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高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积累。然而,随着1996年以来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开始被简单地等同于消费缩减而倍受指责,分流银行储蓄也因此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条重要政策。不过事实证明,尽管银行储蓄在1996~2000年间有所减少,但直到2001年度为止,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的总需求不足还在继续,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改革开放的低速增长区间。备受关注的失业问题也是有增无减,而且,在股市低迷的客观背景下,2001年度的居民银行储蓄又重新恢复了高速增长态势。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居民储蓄的波动的确有其内在的制度根源,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