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保华 《时代经贸》2007,(8Z):42-43,45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文章分析了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现状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缩小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城乡数字鸿沟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陕西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来探讨陕西城乡数字鸿沟的成因.结果表明,陕西城乡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传统信息工具和新兴信息工具两方面,导致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居民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低,间接原因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作用能够有效弥合城乡贫富差距,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会产生阻碍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0年间中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和数字鸿沟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数字鸿沟水平总体上呈现收敛趋势,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现象最严重,收敛趋势也最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普惠性”,能够显著缩小任意数字鸿沟水平下的城乡贫富差距;普惠金融数字化及信贷业务维度的发展也能抑制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的存在对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能形成明显阻碍。进一步研究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比覆盖广度更能够促进城乡贫富差距的缩小,但各项金融业务单独促进贫富收敛效应微弱。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建议:不断提升数字发展水平,收敛数字鸿沟;深化数字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多举措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4.
5.
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数字鸿沟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可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新型城镇化对高分位、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大。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新型城镇化可通过缓解一级数字鸿沟及二级数字鸿沟,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门槛效应检验证实,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新型城镇化的单重门槛效应以及数字鸿沟的双重门槛效应。据此,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农村数字新基建布局、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建议,以期为助力共同富裕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CFPS2014调研数据,在控制个人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化对收入影响城乡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排除个人异质性特征的情况下,互联网使用能够给个人带来14%的收入回报率影响,其中城市能够带来约20%的收入回报,而农村的回报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城乡互联网使用进行分析,城乡的互联网重视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回报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农村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应用与欣赏能力不足导致的。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在缩短城乡信息化接入差距的同时,要强化农村居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信息的应用与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为居民带来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的出现,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构建了城乡数字鸿沟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了城乡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乡数字鸿沟会阻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且城乡数字鸿沟的分维度中接入沟的阻碍作用强于使用沟,意识沟的作用不显著;第二,城乡数字鸿沟通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和数字技能差异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具有阻碍作用,且对前者的阻碍作用弱于后者;相较于高收入群体,城乡数字鸿沟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升级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9.
数字鸿沟与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继玲 《经济师》2003,(6):102-102,104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跨越数字鸿沟的重任已经明确地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由此 ,反思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原因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忧患意识教育的力度不够。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 ,对高校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和使命感教育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问题也变得突出,城乡差距很大。广东有121个县(市、区),其中67个属于农业县(市),51个在山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广东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何枭吟 《经济咨询》2006,(4):20-22,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发展和普及,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拥有计算机、网络等数字科技者,正快速拉大与未拥有者在知识取得、财富分配以及社会地位的距离,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平现象。面对新形态的鸿沟现象,1999年美国商务部在《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数字鸿沟”并对该现象进行了具体描述:在信息社会中,个人计算机和网际网络等信息工具对于个人的经济成就以及生涯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力,有无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能力的高低将成为主宰贫富差距的力量,计算机科技的高度发展,已有快速拉大知识取得、财富累积以及社会地位差距的现象,而这种因社会数字化的结果而加大个人之间在知识、经济、社会差距的事实,称为数字鸿沟现象。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中国商品交易中心(CCEC)、虚拟“广交会”等大型电子商务项目相继在中国推出,拉开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序幕。时至今日,不管泡沫也好,概念炒作也好,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网易、阿里巴巴、新浪;丁磊、马云、老榕这些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今仍然吸引众多网民的眼球。电子商务凭借它日渐踏实的脚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应对"数字鸿沟"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呈现差异的情况下,信息化水平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我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本文就在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化中怎样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数字鸿沟如何影响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益贫性和包容性,是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CHFS的家庭微观面板数据,将数字鸿沟区分为接入鸿沟、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分析了数字鸿沟与家庭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多重数字鸿沟的存在对家庭收入差距有不利影响,仅消弭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不足以保证家庭收入差距得到缩小,只有进一步解决能力鸿沟,才能有效缩小家庭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普及,构建家庭数字使用场景和长效化保障机制,并警惕数字经济对传统特征差异扩大化而产生的诸如能力鸿沟等不利影响因素,推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推进带来了困扰世界各国的“数字鸿沟”问题。简要分析了数字鸿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推进带来了困扰世界各国的“数字鸿沟”问题。简要分析了数字鸿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剖析了其形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丁邡 《时代经贸》2012,(22):1-5
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进步。然而,新技术给我们带来新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 便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内外理论研究者和实业界一直高度关注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不同地域青少年数字鸿沟现状的调查数据,并以TOE框架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缩小地域问青少年敷宇鸿沟对策的研究框架,然后运用多案例分析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策略。主要策略包括:用技术手段缩小接入沟;用社会手段缩小使用沟;用制度手段确保相关计划的可持续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家制定有关数字鸿沟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村居民的性别数字鸿沟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居民在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使用方向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教育水平、参加培训情况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农村女性的互联网技能水平。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农村女性的教育培育力度,适度引导农村女性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促进自身的发展,以期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弥合性别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急需填平数字鸿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家平 《经济前沿》2001,(12):37-38
在今年10月上海APEC年会上的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数字APEC战略》,明确提出:各成员国要采取具体和联合的行动实施数字战略,并充分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缩小数字鸿沟,迎接新经济带来的机遇。作为APEC成员国之一的中国当  相似文献   

20.
"数字鸿沟"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地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主要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数字鸿沟”的定义及本质、实证研究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