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事会》2014,(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国企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潮。在这场改革"锦标赛"中,要取得长久的"效率"、"活力"和竞争力,完善治理,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政企分开一直是国企改革的核心出路,然而长期事实上存在的行政级别现象,显示这一改革十分艰难。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保持一定的行政级别,与国企市场化发展的方向格格不入,致使用人机制被严重扭曲,滥权贪腐不绝,公司治理失效,企业很难彻底地走向市场,竞争力和活力提升面临严重束缚。近十余年来,取消国企领导行政级别文件早以有之,却实践中却鲜有实质性进展。废除国企行政级别究竟难在哪里?该当如何解开症结?  相似文献   

3.
正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力量"概述了国企在现在中国的意义,指明了国企发展道路,明确党建在国企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企的独特优势。特别是现在国企改革不断深入,牵涉众多、关系重大,寻求党组织和企业协同发展的平衡点,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导作用,对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具有基础性意义。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中国特色现代国企制度,"特"就  相似文献   

4.
观点     
正"在调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因国企在相关行业占比最大故将成为改革主体,可以说,2016年对一些国企来说将是过关之年、攻坚之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目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而去产能作为2016年的重点任务,意味着这些国企将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生产力是国企改革的标准 国企改革与发展是什么关系?这是必须搞清楚的一个大问题。 深化国企改革,是要使企业不断地获得新生,求得发展,提高企业成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进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繁荣与发展。而国企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  相似文献   

6.
<正>石油国企改革,就是要通过做大优势国企规模提升石油行业抵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通过混合所有制提升国有石油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加强管理提升石油国有企业的效率,进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增添活力。石油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十分关键。我国少油贫气,为增强国际油气资源获取能力,国家油气企业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和业务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理论的国有企业活力评价应用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进程中,国企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增强企业活力,因而如何认识国企活力,评价国企活力和增强国企活力已成为近年来理论界和企业界的一大热点课题。目前评价国企活力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而定量评价传统上往往采用总分法或加权平均法,该方法由于忽略了问题的模糊性,使 评价结果不尽合理。事实上,国企活力的评价问题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国企活力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某些影响国企活力的因素等均具有模糊性,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来评价。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运用模糊数学 理论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国企活力作一定量…  相似文献   

8.
<正>站在改革的潮头,国企必须认识到,改革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一场更接近市场的改革大幕由此拉开。能源企业普遍关心,新一轮国企改革究竟会有哪些突破,新一轮国企改革会给能源带来什么?能源企业该如何正视改革的挑战和机遇?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主要看点和特点作为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将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  相似文献   

9.
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国企”)改革,由于刚开始转入市场机制、现代企业制度尚待建立以及国企改革本身的艰巨复杂,近年出现了40% 的国企亏损,约30% 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3000 多万职工面临下岗的困难局面——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理论多多,实践多多,而今笔者调查分析后发现,是否以“发展生产力是国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大跨越。与之相应,国企改革备受人们的关注,“国企三年脱困目标”更是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2000年12月,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了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毫无疑问,巩固国企改革的成果、保持国企良好的发展态势,必须继续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肯定,如果从今以后的国企改革构建了国企的利益共同体,就能促成未建立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1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的国企改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实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设定目标,同时,国家通过“债转股”、兼并破产、鼓励国企股票上市等有效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国企摆脱了困境,为国家经济持久稳定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国企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改革任务仍然很艰巨,难度还很大,很多实质性的问题没有突破,路程还很漫长,国企改革在深层次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体制与机制问题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志就是在形式上由原来的工厂制改为公司制,按照《公司法》,组成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外表体制变  相似文献   

12.
观点     
正"今年,国企改革的落脚点将放在增强企业活力上;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看企业活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表示,微观市场主体说到底就是企业,只有破解影响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问题,消除影响企业活力释放的桎梏,才能充分释放国企改革红利。"我国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建筑物成为发电厂,发展氢能和储能、能源互联网和新能源出行工具等。"  相似文献   

13.
陈英  严学锋 《董事会》2014,(3):36-4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国企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潮。在这场改革"锦标赛"中,要取得长久的"效率"、"活力"和竞争力,完善治理,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坤 《董事会》2014,(2):35-36
正国企的MBO过程,实际上是由国家出钱贷款给具有特权的极少数人,收购属于全民的股权,再通过国家控制的证券交易,"合法"地把国有财产变成少数个人所有或者廉价卖给国际资本,必须严禁发展混合所有制重在国企改革,因此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要让所有国企都必须进行公司制改革,完善治理结构,特别是改革人事制度,在此基础上,除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国企保留国有独资形式之外,其他应发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深化国企人事、分配、劳动三项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企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举措,也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动新电力百色网区"三项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广西电网企业改革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了新的诠释,提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混合所有制能够给国企带来哪些变化?"混合"的重点是什么?究竟如何"混合"才能既保持国企的创新优势和竞争能力,又保持民企的市场活力?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周放生副会长,周会长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企改革、改制工作的深入,公司制的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由股东会(国有独资公司除外)、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使国企的经营管理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国企效能监察工作如何应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与时俱进,切实开展工作,本文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经济背景,决定了国企产权改革变形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改革变形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所有制制度背景下所进行的改革的最基本特征。国企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国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与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企改革根本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规范国企产权改革中的种种“不经济”行为,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国企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效率低下是当前国企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国企的垄断程度普遍较高, 因此, 找到导致国企创新动力不足与创新效率低下问题的制度性根源自然成为破解国企改革路径僵化的破冰之举。 本文利用2008 ~2016 年国有上市公司数据, 实证研究发现在全行业中, 垄断程度越高, 创新投入越少; 竞争程度越高, 创新投入越高。 垄断性行业中, 国企的垄断程度越高, 创新积极性越弱, 且经营效率低下; 竞争性行业中, 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加, 国企的创新投入会增加, 但垄断阻碍市场竞争, 导致创新效率仍旧低下。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说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那么国家法律法规便是帮助企业抵达胜利彼岸的一块块坚固"磐石"。依法治企是企业安全、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改革前行中的"保险杠"。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市考察调研国企时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