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经济学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由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理论等构成,分析和重新解释许多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制度、企业制度、合同制度,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李志强 《经济师》2001,(12):34-35
新制度经济学在许多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有重要的发展 ,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 ,目前它已经在制度研究领域占据了主流的地位。文章将对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产权理论家相比,巴泽尔产权理论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挑战性和解释力。巴泽尔产权方法不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抛弃,而是改变了原来的假设条件,即从零交易费用到正交易费用的转变后,对经济学传统的继承和拓展。巴泽尔的"产权方法"是巴泽尔本人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方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制度和新制度经济学方法的独特的产权分析方法。巴泽尔提出的一系列产权经济学新范畴、新理论给人以极大启发,但其"实例型"的思维和"微微观"的研究视角也使其思想的解释力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现祥 《经济评论》2004,(5):50-53,62
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基本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变硬核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的约束 ,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它们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硬核 ,如理性选择模型。同为制度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派没有任何理论渊源关系 ,但是他们都关注制度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产权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最大修正体现在将产权、进而交易成本,引入到决策者的约束条件集中。所谓产权就是一个权利束,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3个方面,它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  相似文献   

6.
王丽艳  王振坡 《经济师》2007,(1):235-236
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发育与农地产权演变关系的实证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给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新思路:从培育、健全和完善农地市场入手,在渐进的城乡土地市场对接过程中,实现由市场优化选择的农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制度分析的严重弊端密切相关,同时与反凯恩斯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不无联系。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评和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较一般的意义上研究制度及其功能。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理论等方面都有学术意义和贡献,同时也存在理论误区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综合分析已有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论证了"所有的制度经济学实质上都是关于产权的经济学"这一命题。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综合分析了制度经济学本质上都是研究产权安排或者说是以产权为核心而展开的;第四部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核心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它与其他流派经济学的关系等问题,得出结论:新制度经济学本质上就是关于产权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通过对制度展开经济分析,逐步发展了产权理论、组织理论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对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社会学、传统的经济历史学等学术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光 《时代经贸》2009,(7):15-15,11
新制度经济学被认为是在许多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有重要的发展,并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甚至它的开创者科斯称其为“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研究产权制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政府应以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规则为宗旨,消除包括行政垄断在内的各种垄断,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制度绩效的内生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内生交易费用理论对中国农地股份合作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认为其现行产权安排、治理机制与分配制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较高的内生交易费用 ,并由此降低了该制度的绩效。因此 ,适时地进行产权结构的明晰、治理合约的遴选和分配制度的创新是降低内生交易费用 ,提升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制度绩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纵向交易关系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从新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等三个视角分析了纵向交易关系理论的内容。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纵向交易关系理论主要是从追求规模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纵向交易关系的,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纵向企业之间的纵向一体化。交易成本理论下的纵向交易关系理论主要是从追求交易费用节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最后利用煤、电关系对纵向交易关系理论的实践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出了研究纵向交易关系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从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两个角度的界定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对产权的定义有很多,综合各家学者对产权的解释,笔者认为产权无非包含以下几层:首先,产权首先是指特定的客体,即任何产权都是以特定客体为前提和基础,产权中产即为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城市房屋拆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新制度经济学这一理论工具,阐明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具有产权性质,分析了土地使用权产权不明晰界定引发的拆迁交易成本上升问题,并论述将土地使用权产权界为居民独立产权的重大意义.鉴于我国房屋拆迁问题中涉及了有关产权和交易费用方面的问题,本文将使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其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军 《经济师》2003,(4):39-40
文章分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观与理论体系的建构、自然科学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渗透以及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特色与理论体系的关联 ,指出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受到其后的许多理论派别的批评 ,并经历了多次重大的修改与补充 ,但仍不失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诺思创造性地构建了国家模型,从而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以及意识形态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解释了西方社会的长期经济演变。文章从分析框架、国家悖论、国家理论和产权制度、国家不稳定性和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评述了诺思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从代际公平分配角度质疑新古典资源定价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自然资源定价研究 ,学者往往借助于新古典价格体系。尽管价格体系运行有交易成本 ,但坚持新古典范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降低交易成本方法 ,如界定产权和内部化等。这些经济理论都假设资源稀缺 ,没有考虑资源枯竭性质 ,仅仅考虑的是当代人的生产、消费状况 ,忽略当代人的这种行为对后代人资源消费、贸易和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一方面 ,当代人在自己生命周期内追求效用和利润最大化 ,不会把自然资源留给后代人 ,造成后代人没有可消费的资源 ;另一方面 ,即使新制度经济学使用界定产权方法 ,由于后代人并没有出现在市场上 ,无法讨价还价以矫正代际外部性 ,因而很容易造成过度使用枯竭资源 ,不可能很好解决资源代际最优分配问题。本文试图从代际公平分配角度对新古典价格机制与产权配置提出质疑 ,一是 ,以自然资源稀缺为假设前提的新古典范式不能保证当代人消费不影响后代人 ,政府干预十分必要 ;二是 ,从资源枯竭角度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需要重视资源管制与补偿机制 ,以便让更多经济学者和政府决策者关注资源枯竭或消耗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新古典经济学在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清算和理论与历史的反思,探讨了新古典经济学铸成如此大错的理论和历史渊源。文章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完美理性和完善市场假定在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中的误导作用,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指出经济学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按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分析和描述世界。  相似文献   

19.
产权残缺与启动民间投资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伟  马霄鹏 《经济师》2002,(11):30-31
文章首先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产权残缺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论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启动我国民间投资的阻碍作用 ,然后 ,具体论述了我国民营企业产权残缺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我们对此应该采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方法论,有观点认为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范式为基点。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它属于修正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修正的经济人假设;二、非零交易成本假设;三、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