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死刑的存废已成为刑法上论争之焦点,备受国际社会和各国学者关注,死刑存置论和死刑废止论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其观点可谓都有其道理。当代日益重视人权的国际社会,死刑本身所具有的种种弊端使得其适用范围日益萎缩,废止死刑的阵营日益扩大,一些国际组织也在为死刑废止推波助澜、摇旗呐喊并继续谋求死刑废止,甚至联合国也公开站在了废止死刑的一边。本文将从对死刑的存废进行思考,并对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作出分析,结合我国的现状和国情,进而探讨在我国,死刑制度究竟是应该保留还是废除。  相似文献   

2.
刘学海 《商》2014,(9):162-162
在面对如今死刑废纸的洪流上,东亚各个国家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但总体分为两个阵营,即废死派,和保留派。目前在韩国死刑已经废止,而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强国,在面对死刑废止问题上,却坚决反对。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新加坡和韩国的死刑观,破解新加坡背后的不废止死刑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死刑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当前面临着种种挑战。死刑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法律问题,而且是世界的一大热点问题;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一项制度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发展,为死刑的废止创造了社会条件。当然正像其他客观事物一样,它的废止或消亡各国不可能是同步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本文就死刑制度的废留问题发表浅见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4.
周宝金 《商》2014,(13):145-145
作为刑罚的一种,死刑从应然性上说,在中国,我们应当废除死刑。废除死刑的呐喊,首先出自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死刑在当代中国不可能完全废止,但应当限制死刑的适用。死刑应当受到限制,这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我国也不应该例外。  相似文献   

5.
死刑对于一个罪犯来说是对他犯罪的最严厉惩罚。死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死刑伴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出现,是一种人类最本能的报复手段。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死刑与其他普通刑罚有着本质的显著特点。死刑存在一天,人类的文明都在快速发展,是对死刑的一种承认和认可。贝加里亚在《罪与罚论》中主张废除死刑这一古老的刑罚,国家政府民众都在对死刑的合理存在性产生质疑。死刑的争论应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不可人云亦云。但是,从发展最终点的社会角度的方向来看,死刑终究是要取消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理论上,伴随人类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死刑执行数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中叶后,为了使得死刑的减少和进一步废止,全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举措。虽然废除死刑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长远之计,但彻底废除死刑的条件在各国调查的结论中参差不齐,就目前我国的废除死刑来看,许多条件和时机还不是那么的成熟。我国废除死刑的道路必将任重而道远。从宏观问题的探究角度出发,当前的死刑制度在我国还会仍将持续存在,我国的死刑制度,严格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出发,力求存在和执行的合理,在为具备废除死刑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徐王兰 《商》2014,(37):252-252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其所具有不可逆性历来被视为一种极刑。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中,死刑发挥着“杀一儆百”、稳定统治的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历代君主的一致推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死刑的废止问题成为刑事立法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高超 《商》2012,(15):146-147
经济犯罪死刑配置问题在我国历来是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对于经济犯罪配置死刑,虽然使得刑法的严厉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得刑罚的威慑力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展,经济形势的转变,死刑面对经济犯罪的迅速上升显得力不从心起来。而且从世界犯罪内来看,刑罚的轻缓化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死刑在刑罚配置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对于经济犯罪这样一种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犯罪形态而言,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经济型犯罪的死刑废止是我国现阶段在死刑控制问题上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和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舒筠云 《商》2013,(5):169-169
本文对我国近十年对死刑制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研究认为对死刑制度的研究尚未得到法学界的重视,研究的热点是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与存废问题等。对我国死刑制度适用标准、死刑制度改革的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的研究将成为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苗峰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3):225-226
我国的死刑制度,问题颇多,在具体的制度构建上,还存在不合理因素。要改革当前我国的死刑制度,既不能盲目从外,立即从立法上废除死刑或者在司法领域摒弃对死刑的适用,亦不能不顾世界范围内舆论和总体趋势的影响,一味重用死刑,强化对死刑的适用。需要做的,是加速缩减死刑罪名,并在刑法修订中禁止增设新的死刑罪名;应该限制死刑适用的对象范围,调整死刑的适用条件并对其予以严格规范;同时,还应该大幅度减少死刑的执行,运用更人道的死刑执行方式。  相似文献   

10.
苗峰 《中国商办工业》2011,(13):225-226
我国的死刑制度,问题颇多,在具体的制度构建上,还存在不合理因素。要改革当前我国的死刑制度,既不能盲目从外,立即从立法上废除死刑或者在司法领域摒弃对死刑的适用,亦不能不顾世界范围内舆论和总体趋势的影响,一味重用死刑,强化对死刑的适用。需要做的,是加速缩减死刑罪名,并在刑法修订中禁止增设新的死刑罪名;应该限制死刑适用的对象范围,调整死刑的适用条件并对其予以严格规范;同时,还应该大幅度减少死刑的执行,运用更人道的死刑执行方式。  相似文献   

11.
高雪 《商》2014,(46):153-153
美国最高联邦法院大法官Sandra Day O' Connor说:死刑制度很可能正在对一些无辜者执行死刑.死刑案中的冤假错案在还保留死刑这一极刑的国家时有发生.保留死刑是对人道主义的挑战、报复主义的纵容.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一步到住地废除所有犯罪的死刑,社会条件还不满足.但是,法治国家才是现代化的国家,法治社会才是现代文明进步的社会.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建设,不断朝着废除死刑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2.
孙贵萍 《商》2014,(29):197-197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成为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关注点。尤其是它能否在死刑中适用,怎么适用,争议颇多。死刑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用刑事和解。文章论述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适用的价值,进而确定适用的两个标准:一是感情条件,主要看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以及社会危险性大小,二是客体条件,衡量行为人侵犯的客体利益。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对死刑和解的适用设置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袁政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283-284
死刑在许多国家已经废除,在实践上证明了废除死刑是可行的。在讨论死刑存废的时候,有必要对死刑的内涵、死刑与人权的关系、中国的死刑范围以及分析废除死刑的原因,进行深层探讨,把握中国未来死刑的发展趋势,阐明保留死刑的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袁政 《中国商办工业》2010,(12):283-284
死刑在许多国家已经废除,在实践上证明了废除死刑是可行的。在讨论死刑存废的时候,有必要对死刑的内涵、死刑与人权的关系、中国的死刑范围以及分析废除死刑的原因,进行深层探讨,把握中国未来死刑的发展趋势,阐明保留死刑的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行慎用死刑的思想,我国首创了死缓制度,这一制度使得死刑适用有了缓冲之地。死缓适用的条件包括罪当处死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这两个条件。是否达到罪该处死的条件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立场,从罪质、罪量和责量等因素进行判断。在判断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时候应该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及主观恶性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吴家敬 《商》2014,(32):220-220
死刑又称生命刑,在刑罚体系中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死刑复核程序是法院对死刑案件复核遵循的特别制度。死刑复核制度作为死刑案件的最后一道"闸门",对控制我国死刑数量、保证死刑案件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死刑复核制度,并分析了现行死刑复核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3)
死刑制度由来已久,其制度性起源很难追溯。但死刑的废除观点的提出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把死刑推上了理性的祭坛,振臂一呼,成为史上主张废除死刑第一人,引发了后来长达两百多年的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时至今日,死刑保留论者与死刑废除论者还是各执己见。虽然废除死刑的道路注定艰难,要改变人们心中长久以来的思想很不易,但是现阶段既然我们保留了死刑,就要使死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死刑,我国各界也做了很多努力,不断完善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18.
《商》2015,(11)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慎用死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法律领域的必然选择。慎用死刑强调死刑适用的合理性与慎重性,并对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当完善我国的司法体系、减少事实上死刑的适用、构建预防死刑错判的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柱 《商》2013,(2):162-162
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刑法学者关于死刑制度存废的争论从未停止。我国刑法现阶段关于死刑的规定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本文从死刑制度现状及死刑的特性出发,结合死刑存废理论的争执以及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8)》中关于死刑作出的重大修改,分析我国死刑制度并提出相应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从死刑量刑和判罚来看,明确死刑的动议和提高死刑之适用标准为限制死刑之必须:一是确立“无死刑主张不裁判”之原则,明确只有公诉机关提出适用死刑或执行死缓之主张请求,法院方可进行死刑适用的裁判;二是实行死刑案件两次开庭之特别审理程序,赋予检察机关死刑动议权,由其在开庭前或法庭审理时以起诉书的方式提出,并相应提高死刑适用的标准。因此建议在立法中加入“没有公诉方死刑之请求,法院不得适用死刑裁判”之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