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共服务质量演化分析可以认为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间的决策演化均衡过程.公共服务博弈的参与者的理性边界有一个趋于稳态的均衡过程.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间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参与者的初始状态对稳态策略起着关键作用.非稳态的策略具有向最优或最差策略演化的趋势.政府制定时策时可依据关键的模型参数来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质量演化分析可以认为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间的决策演化均衡过程。公共服务博弈的参与者的理性边界有一个趋于稳态的均衡过程。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间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参与者的初始状态对稳态策略起着关键作用。非稳态的策略具有向最优或最差策略演化的趋势。政府制定政策时可依据关键的模型参数来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鄂皖两省旅游发展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超效率DEA-MI模型对鄂皖两省29个城市旅游效率与曼奎斯特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武汉和黄山两市旅游效率始终保持有效,咸宁市的效率排名进步最大,合肥的效率排名降低的幅度最大,各个城市的旅游效率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2)区域维度上,鄂西圈旅游效率的进步最大,区域内部各市的效率差距不断缩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区域内部差异较大;武汉都市圈和皖北区域旅游效率名次均值较低,其中武汉都市圈内部各市之间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而皖北区域城市效率差异不断缩小。(3)两省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各地级市州之间旅游效率增长的差距正逐步缩小,更加均衡;鄂皖两省在2009—2012年间旅游效率增长速度最快,近几年增长的动力已逐渐放缓。最后研究分析得出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技术创新、政策因素和行政区划变动都对不同城市不同阶段效率的驱动程度不同,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李孜沫 《经济地理》2019,39(2):207-214,231
以汾河流域121个国家级和省级古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分析与考证、GIS空间分析与制图等方法,探讨汾河流域古村落的时空演化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汾河流域古村落的形成经历"起源—拓展—收缩—鼎盛—饱和"的历史轨迹,总体上具有自汾河中、下游向上游拓展的"溯江而上"的时序特征。②汾河流域古村落总体呈集聚型分布,在汾河中游形成古村落密集区,各历史阶段古村落分布重心随拓展时序具有由南向北的迁移路径。③汾河流域古村落的时空演化是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性效应和经济、交通等社会环境要素的关键性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如何形成及演化的问题,基于多元邻近视角剖析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运用Agent理论设计仿真算法,并基于Netlogo构建创新网络空间格局演化仿真平台。通过模拟实验发现:①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区域内、外部合作共生,且(跨区、内部)合作边数与区域面积、毗邻距离呈正、负相关;②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绝对)空间集聚,且集聚态势与区域位置中心性呈正相关;③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呈现随机型至斑块型(或均匀型)的动态演化趋势,且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均匀型空间格局,地理邻近或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斑块型空间格局;④地理因素作用下的创新网络(空间格局)仍保持幂律分布特性;⑤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高于均匀型,且多元邻近下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最高。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时空格局演化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失配的角度,尝试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概念,并将生态系统评估中的健康距离模型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中,研究了2003—2012年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时空格局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演化分为高度失配主导阶段(2003—2004年),失配度徘徊下降阶段(2005—2008年)和失配度快速下降阶段(2009—2012年);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区域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空间演化上,失配度空间格局呈现由高度失配均衡格局向低度失配均衡格局演进的趋势,并逐渐呈现"T"字形格局;形成三个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较好的高值中心,且空间外溢效应显现;省际之间辽宁配置较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次之,吉林失配较为严重,且内部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政策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共同作用于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时空格局演化。  相似文献   

7.
从甘肃省节庆旅游的基本形成来看,是在节庆旅游需求内驱力的推动和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拉动及节庆旅游举办地保健条件的保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甘肃客源市场节庆旅游的潜在需求驱动节庆旅游形成;甘肃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旅游文化活动及相关的商务活动拉动节庆旅游形成;同时,旅游业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保障了节庆旅游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为研究区域,构建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健康距离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2008—2017年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时间上,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区域绝对差异减小,相对差异增大;(2)空间上,旅游公共服务由不均衡中度失配向均衡良好水平演进,并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3)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旅游公共服务失配的因素各异,其形成机理是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从甘肃省节庆旅游的基本形成来看,是在节庆旅游需求内驱力的推动和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拉动及节庆旅游举办地保健条件的保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甘肃客源市场节庆旅游的潜在需求驱动节庆旅游形成;甘肃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旅游文化活动及相关的商务活动拉动节庆旅游形成;同时,旅游业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等保障了节庆旅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  相似文献   

11.
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主成分、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研究方法及综合性指标,对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和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逐年减小。(2)全局自相关显示: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强度尚未表现出地理上的空间依赖性,形成了孤立发展的"诸侯旅游经济"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旅游强度局部空间关联性以"H-L"型和"L-L"型为主,随着时间演化,旅游强度总体空间异质性有所缩小。(3)云南边境地区业已形成以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为旅游极核中心的"三足鼎立"旅游空间格局,这与当前云南省"多中心辐射式网络格局"的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大致契合。(4)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旅游区南部和东部为旅游强度发展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或趋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结合ArcGIS、Origin等工具,探究2013—2021年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时空异质性特征,并采用R/S分析法分析其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时间上,2013—2019年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总收入呈稳定上升趋势,2019年后波动明显;2013—2021年长江三角洲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2)空间上,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特征,2013—2021年各省份旅游经济差距显著且逐年增大,形成了“江苏>浙江>安徽>上海”较为稳定的空间结构。(3)在原有政策、生态环境等旅游发展要素条件既定情况下,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在2022—2030年的总体演化趋势将与2013—2021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3.
国内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相关数据表明:国内旅游流规模呈逐年上升的总体发展态势,2003和2008年作为分界线,将国内旅游规模的发展分为稳步发展—快速发展—较快复苏三个阶段.各省市国内旅游规模也基本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重点是其规模位序的变动,改变着我国国内旅游规模空间格局.国内旅游流流质指数一直处在1以下,但基本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全国共16个省(市、区)属于低效旅游流,旅游流总体效益较低.在规模和效益两个维度下,31个省(市、区)可划分为4个类别,不同类别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15.
“十一五”以来,中国高铁建设迅猛发展,高铁网络经历了从局部分散的小网络到全国联网的过程.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高铁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因此,研究高铁网络的发展演化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以地级市为基本节点的空间高铁网络,对高铁网络进行相关属性分析,研究发现高铁网络属于稀疏网络,不具备小世界性,节点的度数普遍较低,处于节点末端的城市通达性不高,节点间捷径较少,平均距离较大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财政均等化现状及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财政自给系数、财政能力系数和人均财政收入基尼系数等指标,得出我国财政区域差距较大、地区不均等问题突出,且呈扩大趋势;地区间人均财政收支差距大于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本文在分析造成我国财政不均等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占比,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方叶林  程雪兰  王芳 《经济管理》2020,42(1):140-154
区域旅游发展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综合利用脉冲响应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大陆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的时空动态关系及影响机理。主要结论有:首先,2000—2016年中国大陆旅游业发展与空气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总体上不显著,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并非简单的负向线性关系。一方面,从脉冲响应的分析结果看,SO2与烟(粉)尘排放量对旅游经济的冲击并非完全负向的;另一方面,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大部分时段为正值,并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显著性个数较少。其次,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的时空关系具有复杂性,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陆旅游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客观实际,可能会"消化"空气污染对旅游经济的负向影响。在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中,空气污染不是主导因素。第三,双变量ESDA及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为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的时空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旅游经济增长动力机制问题,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系统中的"合力"因素及单个核心要素。未来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提升空气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地区经济基...  相似文献   

18.
李萌 《当代经济》2016,(27):64-65
随着相关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逐渐产生.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入手,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产品消费趋于饱和化和多样化,顾客对服务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服务消费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消费趋势.影响顾客服务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服务质量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它将决定着顾客的消费感知与评价及再次选择.但顾客服务质量缺口的存在: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顾客的消费感知和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企业的效益提高和形象提升.本文将在全面分析服务质量与服务质量缺口的内涵基础上,运用服务利润链理论深入剖析顾客服务质量缺口的形成机理,并据此进一步提出顾客服务质量缺口的补救策略.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其与旅游经济互动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旅游业发展则对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理学视角,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索2000—2016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轨迹,并运用VAR模型模拟旅游生态效率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区域差异有所减小,但极化现象逐渐凸显。②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方向性逐渐减弱,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态势。③多数省域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脉冲响应都呈平滑响应态势,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各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生态效率的相互贡献程度整体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建议未来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应当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推进省域间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因时制宜,以短期为主,长期为辅,把握互动响应峰值时期;各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