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6):126-135
县域普惠金融的均衡化发展是助推国家金融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文章采用中国2007—2017年1 972个县域数据,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演进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普惠金融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且随时间扩大的地区差距,并具有显著空间正自相关,且高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成渝城市群;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演化趋势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同时处于高水平县域的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最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就全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就地区(东中西)而言,各影响因素差异性明显。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3.
小城镇是中国城镇等级体系中最基层的单元,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文章选择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2004—2017年时段,运用GIS将全国统计数据、空间数据和网络数据等相互融合,构建中国小城镇空间数据库,以探究其时空演变格局及机制。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小城镇数量在短暂下降后呈持续上升趋势,小城镇人口总规模、平均规模不断上升。(2)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小城镇发展水平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格局,但在研究期内东南部优势略有减弱。(3)研究期内小城镇规模类型以向上转移和不变两种类型为主,其中超大型小城镇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集聚空间不断扩大,中型以上小城镇由沿海和大城市周边分布为主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中小型以下小城镇由京广—京哈铁路以西密集分布,收缩到“胡焕庸线”两侧和东北部分地区。(4)自然地理条件中的海拔高程、河网密度等内生性变量,区位与可达性中的对外交通网密度、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外生性变量,对小城镇发展呈现为显著或较显著的影响,初始发展基础对小城镇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绿色化发展内涵与理念的解读,从绿色化禀赋、绿色化压力、绿色化治理三个维度构建绿色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测度历年省域绿色化水平,结合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模型探究省域绿色化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绿色化水平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冷热点分化,冷点区不断扩张;信息化与教育投入对绿色化水平有正向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对其具有负向影响;同时绿色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6.
掌握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低碳调控政策,推进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ESTDA框架下,研究2000—2017年江苏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HSAR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空间集聚性呈波动变化,各县域碳排放呈增加趋势。(2)碳排放空间差异明显,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LISA时空跃迁分析表明,碳排放的时空结构存在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俱乐部趋同”现象。(3)人均GDP、年末总人口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基于2000-2019年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样本期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地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我国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城镇化水平会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工业化进程会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经济饱和度和医疗卫生水平会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存在基于城镇化水平的门槛效应,城镇化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阶段性.最后,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利国  陈苏 《经济地理》2015,35(3):171-177
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粮食占有量呈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变化特征;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差异呈现“平缓—快速”的阶段性特征;黑尼江、内蒙古、吉林、河南、宁夏、新疆、甘肃、安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幅较大,浙江、北京、广东、上海和福建人均粮食占有量降幅较大;严重缺粮区在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呈分散分布,一般缺粮区呈零散分布,基本自给区在西部呈聚集分布,一般余粮区在中部呈聚集分布,重要余粮区在东北呈聚集分布;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亩均化肥施用量、农田水利化程度、偏好种植、复种指数和取消农业税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正向作用,自然灾害程度和人均GDP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盖美  张策 《海洋经济》2023,(1):9-21
为科学识别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基于陆海统筹的理论基础和海陆系统耦合相关机理,对环渤海地区沿海17市2008-2018年海洋环境质量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评价和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海陆复合系统层识别海洋环境质量水平和海陆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向良性转变,但各城市海洋环境水平差异较大;总体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系统-地区科技系统”的相关性最大、耦合水平较高,“海洋环境系统-地区社会系统”相关性最小、耦合水平最低;(2)在影响因素识别方面,单因素中农用化肥施用量、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海洋生态环境系统高度关联;而科技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是影响海陆间耦合发展水平的主导关系层。  相似文献   

11.
时方艳 《经济论坛》2023,(3):121-133
文章首先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现状进行了分析,201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且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拉大。其次,运用stata软件,计算我国31个省份2001—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全局和局部Moran’s I分析时空演变规律,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现象,收入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我国沿海地区,收入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1—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二、三产业发展水平、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因素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变动影响较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居民可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如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等。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21,41(3):77-85
城市蔓延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认识和探讨中国城市蔓延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对调控城市蔓延态势、优化城市人地关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城市蔓延指数分析全国278个城市市辖区2002—2017年的蔓延状况,结合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热点分析阐述中国城市蔓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城市蔓延的主要因素,为治理中国城市蔓延问题提供对策启示。结果表明:(1)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低度蔓延状态,蔓延态势呈现了"低—高—低"的演变过程,人口负增长型蔓延有向全国扩散化发展的趋势;(2)城市蔓延的区域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城市蔓延态势较东部地区更为严峻,中小城市蔓延态势较大城市更为严峻;(3)经济发展维度对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城市蔓延影响较大,而东部地区城市蔓延受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两者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专利规模和知识宽度是衡量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文章基于带有精准地理位置的专利数据,综合运用重心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刻画2006—2016年中国城市专利规模与知识宽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专利规模和知识宽度的时序变化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专利规模增速下降和2013年开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下专利知识宽度的提升。(2)城市创新的空间分布呈现进一步集聚态势,且城市间差距不断扩大。专利规模和知识宽度受经济空间布局的影响,重心轨迹整体上呈现向西和向南变动的趋势。(3)城市专利规模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的共同影响,而专利特征则是影响专利知识宽度的关键因素,专利知识宽度随着专利多样化水平的提高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4)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创新投入和环境对专利规模影响显著,但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作用机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分析探讨我国城市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各项投入的冗余率和产出的不足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五大城市群的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均有一定程度提升,但提升幅度和集聚情况存在差异;流动人口多样性与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放大创业的经济功能,应立足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区域差异,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降低流动人口落户限制,提升人才结构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张仁杰  董会忠 《经济地理》2020,40(7):124-132,173
促进工业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2005—2017年各地区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生态效率,并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考察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2005—2010年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较为稳定,效率值始终在0.760上下浮动,自2011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波动,并呈现出"两极化"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高效率区域,而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生态效率低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均相对集中。③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阻碍工业生态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61个县(市)4个年份作为研究断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域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ESDA方法,揭示了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演化及成因。研究表明:12000—2013年,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逐年提升,但各县域间相对差异逐步拉大;2005年之前,县域城镇化质量增速缓慢,之后则中东部区域县域城镇化增速和质量高于其他地区;全省县域城镇化全局自相关由不显著逐步增强,出现空间聚集倾向;局部自相关不显著,仅出现少数小范围的高值和低值区。2县域城镇化整体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凸起、南北低洼"的特征;热点区格局由离散分布逐步集中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3安徽省县域城镇化发展受区域发展政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县域尺度,选取江苏省的51个县(区)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了其2015—2020年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发现,江苏县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年均0.8579,但年度之间略有波动,且各县区间存在较大差异。51个县区中有27个未达到有效状态,其中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最低者年均为0.3696。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引致的非效率和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冗余引致的效率损失,其中农机投入冗余、耕地投入冗余、劳动力投入冗余和农业产值不足较为严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还受县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力度和对种植业的依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举措需要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因县施策,避免盲目投入。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SE-DEA和EVIEWS6.0模型对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得到以下结论:12000—2012年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具有波动性;2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逐渐由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演变为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但淄博、枣庄和德州等市的环境规制效率仍然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力度、工业化水平、产业类型以及利用外资水平等是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的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与环境规制效率显著正相关;而环境保护力度和工业化水平与环境规制效率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差别化区域环境政策等是提高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关联性,但这种态势有所弱化。在研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三产业比重,基础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正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效应。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地区人口合理分布,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就业需求大增;加大对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在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提升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Theil系数、服务业重心模型、收敛与分散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主要由省区内部差异贡献,1992—2000年差异略有缩小,由省区间差异变小引起,而2000—2010年差异扩大显著,由京津冀内部差异扩大引起;②1992—2000年沿海地区以收敛为主,内陆地区以发散为主。2000—2010年辽宁省东西部以向下发散为主,中部以向下收敛为主;京津冀东部以收敛为主,而西部以发散为主;山东省整体以收敛为主;③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内外部联系、经济密度、消费能力、政府支持力度。④从时间演变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环渤海服务业发展是最重要影响因素,服务业发展从市场供给导向逐渐的转化为需求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