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科学衡量数字经济及其相关效应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文章从知识与信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化治理与公共服务等维度,构建了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异明显,呈现东部沿海城市及省会城市领先发展的态势,形成包括核心节点—次核心节点—省会级数字经济中心—市级数字经济中心的等级体系。分维度看,数字化服务与治理平均发展水平最高,产业数字化平均发展水平最低;城市间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差异最大,数字化服务与治理水平发展差异较小;城市间数字产业化维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维度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特征突出。ICT产业集聚、政府支持、人力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低碳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苑韶峰  唐奕钰 《经济地理》2019,39(2):190-198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间四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从经济贡献力、生态承载力及二者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地级市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从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增长量逐渐增大。②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总体呈现正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先增大后减小,碳排放强度空间正相关性增强,集聚状态显著,异质性空间单元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中心位于下游沿海地区,低值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游及中游地区,低值孤立点和高值孤立点分别分布在中游及中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生态承载系数东高西低、中间最低,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耦合协调度上游差异较小,中游及下游地区差异相对较大。④为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集约方向转变,可以分区域进行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以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以14.91%的年均增长率从2006年的6 164.6×104t增长到2015年的20 739.5×104t,同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开始减弱;②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类型分布不均衡,以中碳、较高碳排放类型为主,在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上,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内差异都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区域差异主要根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对区域内差异的依赖程度呈下降态势;④在各影响因素中,旅游业经济规模、人数规模、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著负向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西北五省156个乡村旅游模范村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值、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异最邻近指数R=0.627,泰森多边形检验的变异系数为142.30%,符合凝聚分布模式。②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异全局莫兰指数为0.125,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③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于三个分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旅游模范村分布区;陕西省中南部乡村旅游模范村分布区;青海省东部与甘肃省交界处乡村旅游模范村分布区。④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异特征受到交通区位、湖泊水系、客源市场影响较大,呈现出"沿路"、"环湖"、"绕城"等空间分异格局。文章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双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9):140-146
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一致认为知识、技术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知识都具有相同价值。然而,在经济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知识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分析,却忽视了知识质量评估。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1985-2015年专利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知识复杂性,并对知识复杂性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探索知识空间分布与其复杂性的关联。研究发现,知识复杂性在长江经济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最复杂技术结构的城市不一定是专利申请最多的城市。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创新合作主体位于不同城市时,复杂专利比非复杂专利更难实现知识流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江经济带126个城市之间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班次数据,刻画了长江经济带多元客流城市网络的空间分布与关联格局,并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讨论其影响因素,揭示不同交通网络空间分布差异的背后机制。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的多元客流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航空和铁路的空间分异主要来源于上中下游之间以及省内;公路的空间分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与省际差异。(2)三种交通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层级性。城际公路联系主要集中在省内和邻省,形成了围绕省会城市的多“核心—边缘”结构;铁路联系主要分布于长三角以及两大沿江通道;航空联系横跨上下游地区,对地面运输具有显著的补充效应。(3)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经济距离、产业结构及自然地形地貌对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城际关联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8.
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是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泰尔指数,分析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显著提高,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不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因素会高估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2)研究时间段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时间演进区域间差异缩小,区域内差异扩大。(3)经济水平、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解释力较强,外商投资强度和环境规制解释力相对较弱。不同因子两两交互作用时均高于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文章的政策启示是,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转型升级策略,要加快上中下游交流合作,着力破解化工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实施严格环境规制的同时,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优化作为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策略提供一定依据。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市域作为研究尺度,从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综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表现为一定的提升态势,且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区域差异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2)全局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局部上表现为“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异格局,H-H型主要集聚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不断向杭绍甬空间演化,而L-L型主要集聚在川西高原区及滇西南地区。(3)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均GDP、城市化率及二三产产值比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驱动力强于单因子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办公用地投标租金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投标租金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方法,以北京市1992-2012年城市办公用地交易数据为实证基础,重点分析北京市办公用地区位变动规律及投标租金空间不均衡形态.结果表明:北京市办公用地投标租金总体上呈现从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衰减的规律,但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空间连续性与空间变异性并存;在中心商务区(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区位形成投标租金峰值中心.在研究时段内,多个办公用地空间集聚热点区的出现,表明北京城区单中心模式的影响作用有所弱化,呈现多中心功能结构的发展趋向.分别运用单中心模型、多中心全局回归模型、局部空间回归模型对办公用地投标租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办公用地区位布局具有显著的集聚经济特性,向心集聚性、同业集聚性以及区位便捷度与办公用地投标租金空间分异关联密切.随着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日益成熟以及市场机制对土地开发模式主导程度作用的加强,研究城市土地价格与其空间区位之间关系,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为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江敏  赵青青  陈静 《经济地理》2020,40(12):191-198
文章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江经济带1 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非遗在各省、市上有明显差异,整体具有空间聚集的分布态势,呈现"三核两带"的"人"字形分布结构。从类型来看,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集聚特征最明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较强集聚性;传统医药类集聚性较弱,趋于随机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在区域内集聚程度最弱。长三角地区是所有类型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黔东南地区和鄂湘黔渝交界也有大量非遗集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文化和人口对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维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布局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新才  韩雪 《经济经纬》2022,39(1):13-23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 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通过probit、Logit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与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存在因果关系,其中金融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高于宏观经济指标。我国应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正确选择金融自由化的路径,构筑有效的银行安全网。  相似文献   

15.
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郊区为例,对其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定量测度;运用变异系数和General G指数对三项生产率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展开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在农业土地生产率的测度中,综合考虑了产量、产值、热量、播种强度等多项因素,拓展了农业生产率的内涵。(2)近郊区的土地生产率指数和劳动生产率指数大多低于远郊区,形成了典型的"逆杜能圈"。(3)上海郊区各区域的劳动生产率指数的空间差异最大,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是制约农业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4)农业科技化、农业合作化和农民老龄化是影响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率的三类主要因素;近郊区的农业科技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与农业联合经营情况均优于远郊区,但并未带来更高的农业生产率;远郊区的农民老龄化程度高于近郊区,其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阶段,尚未进入以效率提升为主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居民购物出行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2007年北京市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把居民最常去的购物地视为一种购物出行偏好,以居民对购物地离家的感知距离作为因变量,个人及家庭属性、居住空间属性、购物活动情况等作为自变量,建立基于不同区位的OLS回归和WLS回归模型,探讨北京市不同区位居民购物出行偏好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结果表明:不同区位居民购物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内城以商业密度、年龄为主;近郊以购物频率为主,远郊以年龄为主.此外,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不同区位居民购物出行的影响不仅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作用方向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解决这一问题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用水效率。根据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7年到2006年的相关数据,选择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以及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等作为输入指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输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各指标的规模冗余率,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技术冗余率,进而计算出用水相对效率,并对用水相对效率在时空上的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模型研究了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影响因素,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LMDI模型,对我国1990—2010年不同尺度区域的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持续增长,且空间差异明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影响我国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各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不尽相同。降低碳排放强度对抑制我国碳排放增长效果显著,经济发展是造成我国碳排放量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较小,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增长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解结果表明,不同研究时段、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及贡献率也有较大差异。国家应该从宏观政策及发展战略角度,针对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不同区域,通过产业结构、技术、碳税及碳交易政策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9.
以研究区各乡镇作为研究单位,基于GS空间变异函数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定西市镇域居民纯收入的时空异质性,并从资源禀赋、区位、政策等视角分析其空间分异形成机理。研究认为:时间尺度上定西市居民纯收入差异呈现出了微小扩大趋势;总体空间上洼地区域较少,空间异质性降低,除局部地区外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平衡态势。  相似文献   

20.
就业空间是新市民宜居宜业的重要载体,其分异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程度。文章以常熟市为例,用区位商测度新市民与户籍人口的就业空间分异,观察两类人群主导就业区的分布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产业、地理区位和建成环境因素对区位商的解释力。结果表明:新市民就业空间相较于户籍人口集聚程度低,尽管二者均呈现典型的单中心特征,但新市民就业空间在南北向有明显延伸现象;新市民与户籍人口主导就业区呈现圈层嵌套分布特征,新市民就业主导区呈环状围绕城市中心分布,户籍人口就业主导区则分布在城市中心和远郊镇区;新市民就业空间分异受到地理区位的影响最大,产业和建成环境的影响也表现显著,且不同因子交互可显著增强各类因子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