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从学术理念、顶层设计、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方面,为实现全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对绿色经济研究产生了借鉴意义。绿色经济应形成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共为内生变量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模式,实现应用目标与科学目标相结合,转变利润最大化研究视角为福利最大化研究视角,研究路径注意与动态星球、全球发展、全球可持续性转型等问题相结合。我国绿色经济研究应注重地球科学的支撑、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推动顶层设计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国际合作与国内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樊杰  周侃  陈东 《经济地理》2013,33(1):1-8
党的十八大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与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格局成因与演变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文章结合近年来中科院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团队围绕国土开发的学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阐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自然对人文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于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方法尝试开展的综合地理区划,以及纳入面状形态完善点—轴系统理论和利用三种功能空间比例关系表达空间结构.研究与实践表明,从应用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推动学科建设及提升支撑应用需求的能力,是比较合理的学科发展方式.未来,按照十八大在国土空间格局中提出的“均衡、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功能区、格局”等主题词,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发挥经济地理学对国家战略决策的科技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实现学科建设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21,41(4)
正海岸带地区是地球陆地系统与海洋系统的过渡带与生态环境脆弱带,由于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海岸带成为地球上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海岸带地区的发展变化受到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自然环境演替及人类开发活动的综合作用。随着海岸带开发利用的深入,农牧渔业发展、滩涂围垦、城市围海造地、码头建设和海岸工程等开发改造行为都将对海岸带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海岸带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改造在强度、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格局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诉求的空间体现,也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综合分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现实需求、概念内涵与学理的基础上,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流程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1)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基于对各类空间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后的调整,需要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划定功能空间与管控边界、明确各类空间格局的优先次序。(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区域功能定位的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等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以促使各类要素在国土空间上更加合理地分布与配置,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和均衡性,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哈斯巴根  李同昇  周朝  周杜辉 《经济地理》2011,31(3):360-365,378
结合区域空间功能分区,建立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运用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空间功能影响下的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空间功能影响下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掌握区域的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和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指标体系框架突出了空间要素的影响,提高了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完整性,丰富了区域发展科学和经济地理学的方法研究体系,为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谐发展提出整体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在地球表层具有一定分类意义,由相似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并具有一定相似结构与功能的动态统一体的特定地域范围.它具有区域地理系统所存在的一般性质,如自然地理系统结构以山地为主的地缘性区域.根据山地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禀赋条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社会既有的非对象化成果,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力系统和作为生产关系要素之一的制度化系统要素的投入,通过社会自身不断的新一轮更加深刻的对象化系统性条件,采取科学和适当的开发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这既遵循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又能借助不断获取的非对象化成果条件,最终实现主体的进一步优化,进而形成一个自然与社会有机统一演进的发展动力机制,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侧重于西南地区山地经济业态及其发展模式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建设涉及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学科领域,需要借力于自然与人文学科的跨学科整合来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综合自然地理学兼具人文和自然学科分析特长,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系统剖析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以及综合自然地理学学科特质,进而探讨了格局—过程互馈机理、人地耦合系统理论、综合区划等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应用方向,并在综合自然地理学框架下凝练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绿色转型发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以期促进地理学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度融合,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8.
人居环境既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地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类型之一,它在各个自然因素基础上综合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山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植被、土地资源,构成有别于其它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文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叠置技术,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通过五大山地自然要素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以达到科学评价山地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
一、森林鸟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依存和适应关系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它对陆地表面物质能量循环过程起着巨大的支配作用。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系统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系统的统一体。生物系统中包括了数量大、种类多的森林动物。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人居实践饱含原创定向智慧。水作为重要的人居要素是早期人居发展的依凭,亦是实践之对象,从整体环境观角度对其进行关联而系统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早期多层面人居实践与自然环境间关联调适智慧。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二重证据并结合地景格局,从区域、流域与城邑3个层面提炼涉水实践智慧:区域层面主要体现在治水实践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疏导与调蓄策略,是基于人居开发与环境资源利用间协同智慧的体现;流域层面反映在城邑群化分布与异态营建的综合适水上,互通交融的网络化水系搭织是人居展拓需求下的智慧营建;城邑层面则表现在择址、营城的因任思维和识时务的迁城避患方略。区域、流域与城邑不同人居层面的涉水实践内容相互嵌套,隐含完整的逻辑链,为后世人居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先秦时期的人居涉水实践智慧反映出先民尊敬自然、顺应山水规律的实践思维,而“循自然之理,助自然生长”觅因得境的实践观,与绝对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因其内部众多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使其整体的发展难以用传统的将各要素简单相加的线性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把握。系统科学方法为更科学地考察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探讨了系统科学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分析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我国的永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但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存在综合分区结果实用性不强、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对资源节约集约指导不足、承载力研究缺少制度支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增强综合分区结果的实用价值、拓展单要素承载力研究方法思路、科学建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承载力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的建议,并以广西北部湾为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区域投资环境的分类很多,首先通过统计取舍的方法,选择了区域投资环境的5个要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然后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招商引资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取我国的31个地区为研究样本,主要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07》等数据资料,赋予样本相应的指标值,对招商引资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的筛选和综合,得到有代表性的招商引资指标——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对于各要素的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筛选,选出与利用外资因子或利用内资因子相关程度较强但彼此间的相关程度又较弱的指标,建立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印度经济特区分布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40个区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2006—2018年印度经济特区空间分布的演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印度经济特区的集聚态势先增强后减弱,总体集聚态势有所增强;②印度经济特区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以及综合产业为主,三大行业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异格局;③印度经济特区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高水平集聚区(高值集聚,H-H)、极化型集聚区(高低集聚,H-L)两种类型;④印度经济特区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南部是经济特区分布的核心区域,东北部是经济特区分布的冷点区域;⑤印度经济特区的空间分异与时空演变是自然环境条件与劳动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条件、科技设施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解析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内涵和运行机理,构建了包括"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四维度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评价了2012—2016年中国24个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与其综合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受创新要素、创新网络结构、创新国际化功能和创新生态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城市圈的辐射效应显著,大城市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带动提高了相邻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建立基础设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我国各省市经济系统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协调性.研究显示:宏观格局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格局与我国经济空间差异格局基本相似,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递减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省市基础设施综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相关关系;将各省市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划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基本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及严重失调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功能是特定地域在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地域功能生成机理的研究是完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系统解析了地域功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和驱动机制。首先识别出地域功能生长发育的四个影响因素:生态可占用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活动空间集疏和人口的空间集疏,并探讨了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接着解析了陆地表层功能分异的6个动力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利用功能空间匹配、适度规模与要素集聚、功能叠加与竞争共生、生态—生活—生产序贯选择、相互作用与空间组合,并研究了单一型地域功能和复合型地域功能的发育过程;最后探究了地租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任以胜  陆林  朱道才 《经济地理》2019,39(3):29-36,47
边界作为一种自然和体制作用下形成的综合性空间地理要素,如同一堵"看不见的墙"阻碍了跨行政区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行政边界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迫切性。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以下缺憾:重视实证研究,忽视边界作为空间地理要素的理论研究;注重空间尺度,缺乏行政边界尺度转换的探讨;依赖单一方法,欠缺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与融合。因此,为解决行政边界壁垒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服务于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的新需求,应该重视行政边界领域的理论研究,系统阐释边界作为空间地理要素的本质内涵,重点开展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格局—机制"、不同尺度空间边界区域的政策体系、不同尺度空间行政边界的尺度转换、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路径等领域研究,加强综合性与系统分析方法、区域性与区域分析方法等运用,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引领人民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公平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区域自然山水对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具有根本性作用,探究传统智慧中基于自然山水格局的都市区域景观营造的理论方法至关重要,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是综合性、区域性考虑的典范。首先研究关中自然山水空间内外层次与组织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分为外圈边界关隘层、中圈水利农田层、内圈城市本体层,从结构、模式、分区、选址、朝对关系、借景、轴线等角度讨论结合关中自然山水格局的区域景观营造方法。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山、塬、原、滩、河嵌套穿插的山水空间,4类关隘景观,6类水利农田景观区,“高敞-六爻”模式的空间规划原则,以南山为阙的朝对关系,融合南山峰谷与功能需求的非均衡复合轴线景观等。对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方法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区域空间规划等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张政民 《环境经济》2011,(11):54-55
作为地球“第三极”,占到我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强的青藏高原(25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确保我国乃至亚洲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研究该区域如何在休养生息中,或者说在确保国家环境安全中,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打造一个既能提高自然生产力,又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产业,实现青藏高原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长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