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人地关系认知路线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结合作者对人地关系20多年的研究,提出地理学人地关系认知首先要区分其研究的特殊性——建立人地关系“三元论”,从此出发探讨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认知结构路径,包括“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路径,“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路径,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路径,从空间方面,要区别于经济学的劳动地域分工,建立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分异—全息地域分工理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格网分析的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破碎化影响城市整体功能和品质提升,探析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分异机理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认识。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 km×1 km格网测度空间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结合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城市空间破碎化的主导因素,揭示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分异机理。结果表明:①长沙市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差异显著,高破碎化区域呈分散点状集聚。②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类型可划分为居住破碎型、工业破碎型、生态破碎型、特殊破碎型等类型,其中生态破碎型及居住破碎型占比较高,不同破碎化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③地形位指数、开发程度、2009—2016年建设变化程度、地价、规划政策五个因素是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形态、联系与功能三个维度的破碎化指数受各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④城市空间破碎化水平的升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地形地貌对城市空间分割作用的大小,二是建设主体行为的失序程度,三是局部地区的规划失控与规划缺陷影响。基础动力(自然环境的先天分异)、直接动力(空间建设主体内在特性选择)和外在推动力(规划政策引导差异)三种作用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辨识北京都市区各区县2004—2008年、2008—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总结北京都市区各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不同圈层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区县产业演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由中心向外围,各区县主导产业的服务性和产业级别逐渐降低。都市区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是外部推动力量;政策因素发挥着引导和管制双重作用;都市区内部土地价格梯度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分异的内在动因;地方产业基础通过路径依赖效应作用产业结构演进,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外生机制作用下影响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高度。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带动下,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通过对近10多年来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梳理,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功能与区域发展均衡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功能识别与功能区划技术方法、地域功能格局变动机制与区域政策4个领域。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区域治理体系,以及完善地域功能理论体系的研究需求,目前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在基础研究、综合地理区划实践以及区域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围绕完善理论体系建设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未来研究应着力在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域功能生长发育驱动机制的集成分析、地域功能的空间结构与时空过程规律研究、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地域功能空间尺度转换与综合地理区划、空间规划与现代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理论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地域多功能是喀斯特地域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果。由于喀斯特地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脆弱,加上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使喀斯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地域系统向多样化发展并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地域多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和喀斯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进展,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角度出发,阐述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喀斯特地域功能的类型与形成演变的机制,梳理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空间格局优化思路,形成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理论架构。最后指出,未来我国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包括喀斯特地域多功能基础理论研究、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喀斯特地域多功能变化动态监测及优化情景模拟。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关系迈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传统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融合,城乡地域系统日益成为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理学者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并基于“格局—过程—机制—效应—调控”的地理学逻辑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城乡融合发展影响效应、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视角整合度不够、机制机理解析不深、新趋势关注不足与研究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动力机制、多尺度/多类型地域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手段集成应用、“双碳”与城乡融合发展关联等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区,在以乡镇为单元的主体功能区细分方案基础上,集成熵权TOPSIS法、三维趋势分析、PCA、OLS和GWR模型,借助GIS技术和SPSS18.0软件,分析乡镇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规律,探究四类细分单元(禁止开发区、强限制开发区、中限制开发区和弱限制开发区)的区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1)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中部地区低、南北两翼高"的空间格局,空间上呈现"U"型曲线的分异形态。(2)各乡镇单元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北部南部中部乡镇的空间分异特征。(3)经济、民生、生态、市场和区位"五大动力"是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4)经济动力回归系数由南向北呈现先降低而后梯次增加的变化趋势;民生动力和生态动力回归系数呈现由中部地区向南北两翼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区位动力回归系数由东北部地区向南部地区依次递增;市场动力与区域发展水平关系复杂。因此,重视生态动力、区位动力、民生动力和经济动力的正向推动作用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因素的约束,生态限制开发区域人口产业集聚程度低,部分资源型地区随着资源枯竭和地域功能的转变,矿产资源产业逐步退出。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推—拉"理论分析框架,探讨生态限制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产业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门头沟区的矿产资源产业在地区功能定位由"能源矿产基地"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变、矿产资源枯竭导致开发成本高等推力因素,以及当地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安置等阻力因素的相互博弈的过程中逐渐退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矿产资源产业退出提供了重要保障。生态限制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产业退出是地域功能、产业特性和政府管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地区乡村多功能类型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株潭地区为例,运用函数模型法、空间集中度、功能识别、空间局部自相关等多种定量方法,对区域乡村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域分异特征、类型划分、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的乡村功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功能的空间聚集程度都比较低,布局较为分散,工业生产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梯状特征,呈现出由城市群中部向东西两侧、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农业生产功能则呈现出东西两翼强,而中部弱的特征,与工业生产功能基本呈相反分布的态势,社会保障功能普遍偏低,呈低值聚集分布状态,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少的态势,生态旅游功能较高的地域较为均匀地分散在城市群的周边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域。(2)各县市功能组合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共有11种功能类型,大部分的地域单元属于综合型或多功能组合型,单一功能主导型的地域单元相对较少。(3)长株潭地区各类型地域功能的形成规律是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功能类型地域的作用力大小、方向、强度与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系统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多样性、过渡性与不稳定性特征,是极富人地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地区.本文基于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人地系统地域分异的成因及其人地系统体系构成,重点对研究区内几个主要人地系统类型分别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并以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明了优化研究区人地系统和协调研究区人地关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
柳清  陆明 《技术经济》2019,35(10):83
研究城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耦合生态源地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能有效契合生态空间建设与保护的均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旨,促进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改善。从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角度出发,结合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等级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整体和局部集聚特征以及趋向特征,并探析其空间自相关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差异性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热点”区呈大规模集聚、集中连片式的格局特征,西部“冷点”区呈小规模集聚、零星分散式的格局特征;东部“热点”区趋于居中趋向,西部“冷点”区趋于北偏西58°定向趋向;生态源地“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和不同时序的生态空间功能优化方法,拓展了风景园林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军  黄馨 《经济地理》2012,32(6):21-26,45
在构建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系统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城市填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影响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主要因子,对耦合的地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耦合地域类型的特征和问题进行了解析,系统揭示了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地域分异突出,不协调状态明显,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县域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近15年来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演变、分异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5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2013年出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现象,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43%;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地形分异规律,九大农区中粮食产量比重较高的农区分别为黄淮海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东北农业区。(2)全国粮食高产县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东北偏移;粮食生产分布格局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特征,但西北部粮食高产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国粮食增产和减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状态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东北农业区偏移,低低集聚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偏移,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2000—2014年,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变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业地域结构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外农业地理学者在农业土地利用与驱动机制、农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农业类型划分与农业区划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①农业地域结构及其演变的综合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较少。②侧重于自然要素对农业地域分异和生产布局的影响,缺乏人文因素及其与自然因素的耦合机制研究。③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和静态特征的描述为主,缺少定量分析和动态模拟。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深入开展农业地域结构演变过程、格局及驱动机制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济地理》2021,41(7):193-201
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交互作用是城市群城市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要素流动的映射表现,系统地构建其交互作用机制,对于丰富城市群扩张理论和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构建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交互作用框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二元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将共生理论引入城市群扩张研究中,从城市开发和生态保护二元共生视角提出研究城市用地扩张的新思路。研究表明:(1)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整体上表现出阶段性特征。(2)由自然、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维度构成的"驱动—协调—约束"共生机制是实现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共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分区管控、治理修复与城市用地扩张方面的监测预警、城市更新形成多维交互作用,最终实现二者的共生发展。(3)基于共生机制框架提出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二元共生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形成高效集约、生态安全、宜居宜业的城市群国土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基于等级理论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通过解析贫困空间依赖和分异格局成因的尺度机制(重点关注差异与关联),来理解宏观与微观因素的相互关系。对甘肃省六盘山片区村级和乡镇贫困进行了计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行政村尺度对案例区贫困格局及成因的解释度更好,但乡镇尺度上过程不容忽视。(2)宏观经济社会情境因素对微观上村级和乡镇贫困具有显著影响,作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作用强度在乡镇尺度上大于村级尺度。(3)宏观情境因素与本地因素对贫困格局的形成存在交互增强且因尺度而异的协同关系。另外,还比较了不同等级系统(行政区划系统和重新构建的贫困分区系统、地理分区系统)下的结果差异,发现行政区划系统不是解析贫困格局成因的最佳选择,它会掩盖和扭曲部分因素的影响,而贫困分区系统能更好地描述“真实的”的贫困形成过程。以上表明,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将重心下沉到村和户是现实合理选择,但以“适度漫灌”来夯实宏观上经济基础和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甘肃六盘山片区仍有重要意义,而各级各地政府或组织形成共同但有侧重的协作理念和方式是重要保障。同时,高效可持续的贫困治理在行政机制外尚需强化市场和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多尺度、人—地系统的理论视角,以湖南省8 000个相对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利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从市级和县级两个尺度揭示了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四层一体"模型提炼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异的机制。结果表明:(1)相对贫困村在市级尺度上均呈现集群分布模式,而在县级尺度上呈现出集群、离散和随机三种不同的模式。(2)市级和县级尺度上相对贫困村均呈现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在两个尺度上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存在差异。(3)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支出、文盲率、坡度、平均海拔是影响县级尺度相对贫困村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4)基于"四层一体"模型揭示出相对贫困村的空间分异机制。  相似文献   

19.
常德市土地覆被的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产生影响。基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常德市土地覆被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影响。结果表明:①常德市生态服务价值约为24 636.17×106元/年。②常德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异的总体趋势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同时局部地区也呈现出块状的分布,由局部地区中心向外拓展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异趋势。③模拟区域化变量的空间连续分布格局,能够很好地研究和反映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空间变异规律。④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分异不能推断常德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但可从这种变化中体现土地覆被的变化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可以指导调整土地结构和合理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功能分区视角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及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系统科学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识别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系统聚类及GIS技术等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生产功能显著,生活功能高值区集中于长江、汉江流域和"长株潭"地区,生态功能较优城市分布在幕阜山、罗霄山脉以及环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域;(2)优化方案将国土空间重构为6种类型区,分析每种类型区的功能特征,以空间均衡利用为导向,定位不同城市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