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不断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优化旅游发展的环境。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问题,分析推动旅游产业信息化的策略,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质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实证角度出发,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1999-2009年广东省旅游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或劳动力的投入均能促使广东旅游产业营业收入的增长}旅游产业营业收入增长更多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推动,然波动性较大;由于资本投入利用率不高,故资本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籍此,深入结合区域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基础路径、关键领域路径和政策保障路径构建广东省旅游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文旅产业,导致大批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旅游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文旅产业发展需要注重“以科技为芯、以健康为衣”,强化科技内核,开发健康内需。本文结合江苏镇江市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与文旅发展现状,从产业融合视角,提出疫情后文化旅游宜深度融和科技与健康产业发展的复兴策略。  相似文献   

4.
工业旅游具有较高的观赏、科技、营销和沟通价值,前景看好。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对于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用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三峡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规模、品牌等优势,而巫山地处三峡,作为全国旅游强县,如何更好地发展当的旅游产业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在已有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基础上,阐述了巫山旅游产业发展概况,结合笔者前往巫山实地调研的情况,提出了巫山在产业集群化背景条件下发展旅游产业的启示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在一些地区呈现出了产业集群趋势。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针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从客源市场、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旅游人力资源、旅游信息化、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政府制度等8个方面总结了影响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着力解决旅游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问题,为旅游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进而推动旅游产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藏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从旅游的产业配置结构,旅游产品开发前景,旅游市场开发模式等方面阐述了西藏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并提出了完善旅游产业配置,适应消费结构的多元化,科学利用旅游资源,打造合理模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旅游产业和谐发展成为中国旅游研究新的热点的背景之下,区域旅游产业和谐发展的综合测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基础主要有旅游产业组织理论、旅游产业关联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产业结构理论。目前,中国国内有关区域旅游产业和谐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从旅游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内涵、利益相关群体、发展对策等方面展开,但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研究内容与范围有待深化和拓展;在旅游产业和谐发展综合测度的研究尚属空白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区域旅游产业和谐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旅游产业安全发展面临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危机,以及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外部诸多不安全因子的影响。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成果,探析旅游产业安全的概念和基本内涵,解析旅游产业安全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从现代产业经济学视角,构建现代旅游产业安全研究框架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产业政策安全、旅游产业结构安全、旅游产业组织安全、旅游产业布局安全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刘秀丽 《全国商情》2009,(15):16-18
我国的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时,可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些不足.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其次,分析了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再次,介绍了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的设想;最后,介绍了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主要模式,森林旅游产业如何适应融合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黑龙江森林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建设“智慧型”森林旅游产业,实施产品研发创新战略,建立协同发展战略,是黑龙江森林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兼顾主客观指标的省际旅游产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测度结果显示,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效率较高却非最优;规模效率在综合效率变化中起主要作用;规模收益阶段同旅游产业效率具有密切关系;动态效率经历了先抑后扬的演变趋势,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为促使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判断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是今后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在梳理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企业的层面,通过对中国大陆36家旅游上市公司的业务融合度定量测算,发现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处于中度融合阶段,呈现出向高级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而从营造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技术创新、改革旅游教育制度、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等6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旅游产业今后融合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全域旅游是支撑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旅游产业化开发力度较弱和旅游从业者质量等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展开系统分析。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提出了"一体、两翼、三链条"的新郑市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并就该路径的实现提出若干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河南花卉旅游开发优势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卉产业是河南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有相当的品牌效应,花卉旅游因其资源丰厚具有优越的发展潜力,同时还伴之以河南深厚的区域文化,因此实现以花卉为主题的河南旅游业生态旅游战略是必然选择。今后,发展河南花卉旅游应在科技创新上下工夫,在政策和宣传上也应对路,与此同时还应深挖文化内涵.并安排好旅游线路,以及创新开发旅游商品和花卉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节庆文化资源丰富,对其进行整合开发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中国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节庆文化可以开发为节庆观光旅游产品、节庆体验旅游产品、科技体育节庆旅游产品等六种产品。节庆文化旅游开发要依靠专业人士进行品牌塑造,要充分挖掘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意包装,构建差异化旅游产品。要采取区域联动方式,搭建节庆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大开发和旅游产业大发展给南通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南通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地位日趋凸显,在江苏沿海处于领先地位,但旅游经济规模偏低和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实力不强和功能不完善。旅游资源禀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流程度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南通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借鉴我国沿海旅游较发达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从城市旅游品牌营造、旅游大项目建设、旅游营销和旅游政策扶持等提出推进南通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己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与全国一样,景德镇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很快。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拥有历史悠久的陶瓷产业,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丰富旅游资源,但与周边其它地区相比,景德镇市的旅游产业还显得相当落后。本文对这一现象深入思考,提出"强化自然条件优势、凸显陶瓷文化特色"为主题的发展路线,在"大旅游时代"的背景下,抓住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借助于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发展理念,探索具有创新型的陶瓷文化旅游发展路线,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养生旅游产业是养生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利益驱动、政府规制放松、产业技术创新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产生过程主要是养生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资源、技术、功能、业务、空间、市场六个层面上的不断渗透、融合,使二者的产业边界逐渐收缩、消失,才最终形成的一种新型融合产业。在此过程中,产业一体化模式、产业重组模式、产业渗透模式、产业延伸模式是主要的融合发展模式。随着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入,其逐渐呈现出集群化态势。  相似文献   

20.
发展和壮大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当前河南省各地景区大量出现的与旅游业、旅游地交叉融合的户外运动及体育项目建设发展情况,就河南省体育旅游的资源配置、产业运行、社会贡献及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探寻了全面发展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