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储层岩石非均质性较强,分选差,孔隙偏粗,连通性较差的低空低渗-特低渗气田,着重研究气井的储层伤害问题.通过对储层岩性的敏感性实验、水锁的伤害研究及入井液的伤害程度分析等,找出气井投产不出气的根本原因.针对储层伤害问题,寻求工程施工中避免储层伤害的新技术及储层伤害后的治理研究,目的是对动静不符的气井,合理消除储层伤害,发挥气井产能,为气田的有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改造以增大改造体积、提高单井产量为目标。近年来,随着致密油藏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水平开发技术随着得到不断完善提高,通过对国外水力泵送桥塞技术的借鉴,开展自主研究,形成了具有国内风格的水力泵送桥塞压裂新技术。该技术满足致密油藏体积压裂“多簇射孔、高排量、大液量”条件,通过现场应用,通过压裂过程裂缝监测发现该技术实现了人工主裂缝与天然微裂缝相互沟通,形成较大范围的缝网系统;同时采用“滑溜水+基液+交联液”的混合设计方式,增大低粘液体比例,降低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以来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以低渗、特低渗油藏为主,储层具有孔喉细小、富含敏感性矿物、裂缝发育、界面张力大等特点,对储层伤害异常敏感,在钻完井、压裂改造等过程中易造成二次伤害,严重影响油藏有效开发。因此,有必要开展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研究,文章主要阐述了针对这方面研究的室内实验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4.
低渗致密储层低孔、低渗、高温、高压、天然裂缝发育、无自然产能,如何采取有效的压裂增产措施提高该类储层产能是国内外专家备受关注的重要技术难题。标准化的推广、应用及严格执行是保障该类储层增产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以技术标准为基础,通过室内实验与现场结合,开展了压裂液优选、支撑剂优选、管柱结构优化及地面流程优化等研究,初步形成了低渗致密油藏压裂改造技术,提升了胜利油区低渗致密储层压裂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油气资源储存地区,致密地层的裂缝是决定油气藏是否有经济开采价值的关键因素.对于油气藏勘测来说,识别和探测裂缝,及研究裂缝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程度,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技术层面,分析了裂缝识别的测井技术响应特征,详细介绍了裂缝识别的常规测井技术和新型测井技术的发展.并结合实际例子,举出了测井技术在裂缝识别和探测中的具体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松南地区火山岩埋藏深,岩性复杂,地层温度高,岩石致密,储层孔洞一裂缝发育,改造过程中存在“多裂缝”同时破裂延伸的现象,本文建立压降曲线分析数学模型,并完成了压裂诊断软件的开发编制,可以判断出地层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闭合压力、压裂液滤失系数,准确预测压裂液效率和裂缝扩展情况, 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火山岩储层测试压裂诊断技术,在深层火山岩储层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结合杏子川采油厂化子坪油田长6储层地质特征,引进了清洁压裂液体系,室内对清洁压裂液体系进行了系统评价,压裂液耐温性能良好,体系遇油、水均可破胶,破胶液无残渣,对填砂裂缝导流能力无伤害。现场进行了3口井的应用试验,并和可对比邻井进行了产量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体系较常规瓜胶类压裂液体系稳产性能良好,对化子坪油田长6储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对于致密油储层,压裂液强制返排技术是常用的技术手段,该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裂缝闭合时间和压裂液返排速度,而在施工现场很难求取这两个关键参数,缺乏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为计算裂缝闭合时间和压裂液返排速度,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岩石力学、流体力学和渗流力学,结合压裂液返排的特殊物理过程,建立了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影响的致密油储...  相似文献   

9.
针对植物胶压裂液对储层伤害大的问题。本文从降低压裂液伤害率入手,室内合成出压裂液稠化剂和交联剂,降低了压裂液稠化剂使用浓度,经复配形成超低浓度线性胶压裂液。室内评价显示,该体系大幅度降低压裂液残渣并减少其对储层伤害率,耐温抗剪切、表界面张力均满足低渗储层压裂改造中压裂液性能要求。经现场应用,该体系同比植物胶压裂液在靖安油田试油产量提高了17.9%,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特低渗油藏开发是目前稳定国内石油产量的主要手段,然而特低渗油藏以其低孔低渗的储层特征给开发带来极大的挑战。对国内主要特低渗产油区的开采现状及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油田天然能量小、地层吸水能力低、裂缝性储层各向异性突出;开发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储层属于中等偏强应力敏感——强应力敏感,水锁效应与贾敏效应强,水敏性和酸敏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对比李家峡大坝混凝土室内试验与现场混凝土裂缝情况,分析现场裂缝产生原因,并对《混凝工试验规程》的修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蒋廷学 《中国石化》2014,(11):60-61
工程院储层改造研究所研发的创新技术,使中国石化页岩气压裂20口井322段、致密油气27口井156段、压裂施工创造了多项施工纪录,焦页1HF井首次获得重大商业性发现。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研究积极开展新工艺、新材料、新工具、裂缝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先后承担了"页岩气网络压裂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致密砂岩丛式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研究"等50余项科研项目,经过近5年潜心研发,形成了页岩油气和致密油气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方法、水力喷射工具、  相似文献   

13.
镇泾长8油藏储层沉积环境复杂,储层物性差、岩性致密、孔喉细小,泥质含量高,储层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强,油层薄、夹层多,储层流体流动困难,需要在确定储层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压裂技术。本文以镇泾长8段为例,对在用压裂液进行性能和伤害研究,优化液体的配方。结果表明:优化的低成本低伤害压裂液体系,能够满足压裂施工要求,岩芯伤害率小于25%,且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优化后的压裂液体系较优化前岩芯伤害率更低,伤害率仅24.3%。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建筑施工中经常出现墙体裂缝。裂缝位置走向不一。有的裂缝由小变大,发展很快;有的裂缝,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给住户心理造成很大压力。因此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并做好预防措施,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墙体裂缝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在设计、施工中相应采取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致密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文章以大民屯凹陷安福屯地区沈352井沙四下亚段的细粒沉积岩和雷家地区雷93井沙四段的细粒沉积岩为例,采用铸体薄片观测法及扫描电镜法分析致密储层岩石裂缝及孔隙微观形态特征,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相结合分析全孔隙直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类型可分为晶间微孔、溶孔、有机孔、构造缝、成岩缝、溶蚀缝;孔隙直径多以中孔为主,见一定量的的大孔和微孔。研究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该类储层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吉林油田致密油藏压裂开发经历了常规压裂、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和水平井甜点+密切割体积压裂三个阶段,通过水平井蓄能式体积压裂,实现了致密油效益开发,为了进一步降本增效,在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基础上,形成了以水平井甜点+密切割体积压裂[1-2]技术为核心的压裂配套技术,提高致密储层改造程度和开发效果,提升致密油藏资源价值,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种类、规格、密度、圆球度、浊度、粒径分布、破碎率的压裂支撑剂短期导流能力室内研究,明确影响压裂支撑剂导流能力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压裂支撑剂导流能力的方法。数据表明,压裂支撑剂的抗破碎能力、粒径均匀程度、密度、圆球度性能是影响支撑剂导流能力的重要因素。较低破碎率的压裂支撑剂导流能力较高,粒径分布的集中程度越高可获得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体积密度越小、圆球度越好的压裂支撑剂的导流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房建工程建设中,现浇板已被广泛应用,但大多数工程现浇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影响了工程质量。分析房建工程中楼板裂缝的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9.
沿河湾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沉积中心,该区长6层属于岩性油藏,储层比较致密且微裂缝发育呈多方向性,注水开发后,受效不均,油井很快水淹,开发效果较差。文章通过对该区井型优化效果进行分析,寻找合理的开发井型,为下步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上的框架结构工程的梁底与墙体交界处的裂缝是建筑质量之通病,也是在施工中较棘手的一种技术难题。它直接影响到室内美观或破坏室内装饰,更有甚者,造成墙体渗水,给用户造成严重损害,为此,特提出防治措施。 一、常见的裂缝有两种 一是直接在梁底与填充墙体交接处,裂缝较为平直、且贯通至柱边或墙体转角处,比较有规律性。二是变相延伸在梁底以下几皮砖处,大概在楼层间墙体上部的1/3位置,裂缝出现对应在砖缝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